七彩云南之梦幻腾冲(下)

蘇蘇

<h3>蘇蘇原创图文</h3><div>摄影+后期by: 蘇蘇</div><div>文字创作by: 蘇蘇</div> <h1>  到了腾冲,定是要去看看位居中国魅力古镇之首的和顺古镇了。那是一座始建于明朝时期的优美小镇,地处要地中心,既是马帮重镇,又是古 “西南丝绸之路” 的必经之地。和顺被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似歌唱吟;加上奔流不息的大盈江水,白练般蜿蜒于广袤的稻浪之间,既静谧又浩荡地营造了一座和顺这世外桃源之镇。 &nbsp;</h1><p class="ql-block"><br></p><h1> 笔者对古镇向来情有独钟,不遗余力地尽可能多看多走,曾到过南浔、西塘、盐官、乌镇,也去过周庄、平遥、古北、丽江、束河、凤凰等等,这些古镇都是美极了的。而且她们是各有千秋特色,各自有自己的味道与魅力,任何一座镇子都具有让过客不舍离去的魅力。而这和顺古镇,却是有着独占魅力古镇之首的名头,必是有她的过人骄傲之处,须得仔细欣赏观察,并慢慢咀嚼品味,或许才能真实体会这魁首至尊的内涵。</h1><p class="ql-block"><br></p><h1> 到了和顺,还没进镇就被镇外的大片水乡荷塘吸引了眼球,虽没到荷花开放季节,那视野开阔的满眼葱茏新绿足以让人心旷神怡发呆愣神了。若是在荷花花季,想必是要彻底惊艳了。还有在荷绿之中高高耸立的牌楼镇坊,古色古香,"士和民顺"的大字篆刻在牌楼上,昭示着古镇倡导的风尚,凸显了和顺镇不一般的非同凡响。</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  顺着被绵绵雨水侵润而显得有光泽的火山岩石路,一步一停缓缓地行走在进镇的路上,收入眼帘的是清溪绕村,垂柳拂岸,雨润夏荷,牌楼剪影的美妙画卷,内心真的被这极边之地的村镇深深感动了。</h1><p class="ql-block"><br></p><h1> 从房舍建筑里能感受到底蕴悠久的历史; &nbsp;</h1><h1> 从乡民的细语言谈中体会和顺厚善以德的民风; &nbsp;</h1><h1> 从影壁碑楼到乡村图书馆的隽永笔墨触摸到和顺诗书礼达的时尚; &nbsp;</h1><h1> 从洗衣亭到月台的周到细致感觉和顺氛围的敦厚和谐。</h1><p class="ql-block"><br></p><h1> Really amazing! 这是笔者初识和顺的内心真实感觉。</h1><p class="ql-block"><br></p> <h1>  镇口处最吸引眼球的是两座造型优美的孪生拱桥,称为双虹桥,是古镇建筑亮点也是和顺的地标之一。双虹桥于道光年间由乡绅寸玉倡导村民集资而修建的,因而寸玉老先生又被尊称为 "桥头老爷"。当年村民捐资修桥的剩余银子被埋在桥头的石碑下面,所以就有了 "桥倒碑修,碑倒自修" 的双虹桥典故。</h1><p class="ql-block"><br></p><h1> 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态一般无二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两桥造型秀美雅致; 桥畔两岸绿柳成荫; 面朝红莲连天映日; 村妇溪边捣衣浣纱声声;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 一派高原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尽收眼底,醉了一路看客。</h1><p class="ql-block"><br></p> <h1>  和顺的祖居人士以汉族为主,居民的先祖大多是明初 (公元1382年) 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村民多以五大姓氏为主: 寸、李、尹、刘、贾,这五大家族均以军功得封。当年,因云南距京城偏远,加之边境多战乱,于是设立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 (去过大理的朋友必定对沐府有所耳闻,在此不絮),沐家后人世袭此职。</h1><p class="ql-block"><br></p><h1> 和顺五姓祖人均是沐氏部下,各凭军功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五姓先祖发现和顺这块儿宝地不舍离去,兴建土木,开拓山林,初步形成古村镇雏形。随后也有其他族姓迁入,但上述五姓实则和顺镇的开拓创始人,是古镇的望族大户人家。</h1><p class="ql-block"><br></p><h1>  这些人家虽是武门之后,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精读圣贤书,中原文化情结脉脉相传,在这高原极地打造了一座明清古建风格的祥地福居建筑群。从房舍建筑、街道格局、民间工艺到倡学博识的风尚,无一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h1><p class="ql-block"><br></p> <h1>  和顺图书馆是赫赫有名的书香之所在,也是中国最大乡村图书馆之一。</h1><p class="ql-block"><br></p><h1> 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先生组织的 “咸新社” 和1924年成立的 “阅书报社”,后来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 “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 “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h1><p class="ql-block"><br></p><h1> 馆藏图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h1><p class="ql-block"><br></p><h1> 图书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式样,前置美观素雅的花园,拾级而上,依次是大门,中门,花园,然后是图书楼藏珍楼、景山花园等。现今阅览室正常开放,乡民借阅书籍、书台静读报刊成风。</h1><p class="ql-block"><br></p> <h1>  火山岩制作的各种小摆件,乡土气息加上造型,憨态可爱,妙趣横生。</h1> <h1>  霏霏细雨中沿着小河和荷塘走走停停,每隔一段路程,会发现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静立,碧水中留下倒影,这就是全国独有难得一见的洗衣亭风景,在和顺共有六座。</h1><p class="ql-block"><br></p><h1> 和顺的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家中的生活料理,侍奉老人照顾幼儿的重担搁在妻子的肩上。为了让家中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于清道光年间就建了这样的洗衣亭,这是远走他乡打拼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深情的馈赠与殷殷关怀。</h1><p class="ql-block"><br></p><h1> 洗衣亭可用来洗衣纳凉,也是女人们的社交场所,在此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盼望在外的亲人归家; 亦可方便邻里间的联系,了解他家现状便于相互帮衬。</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镇子里行走,还会发现几处半月形的场地,村民们称之为月台。场地地面由火山岩石铺就,在潮湿的梅雨季节里,地面也不会生滑。月台背后有一面照壁,照壁前修有遮雨遮阳亭,供人们纳凉休闲,老者们对弈幼童玩耍嬉戏。遇到传统节日或有喜事时,还有戏班唱戏,艺人表演皮影戏等等娱乐活动。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nbsp;这种 "月台文化" 仅在和顺发现,而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这是一种高度文明的体现,在如此一座边远小镇的普及实施,显得尤其难能可贵。</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在和顺还会发现这独具一格的街道牌楼式建筑格局,不仅美观大气,而且颇有易守难攻之势,这是笔者看到后产生的联想。</h1><p class="ql-block"><br></p><h1> 一条主街上又分出若干偏街,在偏街入口处都有一座造型美观的牌楼,如同门户一般。如果守住这座牌楼,从主街进入偏街就并非易事了。这样的建筑格局是否是与和顺五大姓的先祖行武出身有关? 在建造家园之时,同时考虑到抵御外侵之需呢? </h1><p class="ql-block"><br></p> <h1>  通过水流带动的捣臼,当年臼米的主要工具,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看到此景,眼前会出现一幅村民臼米图来,水扬轮转,捣棒有规律地上下运动,村妇们将臼好的米糠分离开来,孩童们一旁结伴玩耍,老叟们坐在石凳上闲聊着。还有几只觅食的鸡鸭,捡食着偶尔洒落地面的米粒。</h1><p class="ql-block"><br></p><h1> 如今,水轮依旧转动自如,但没了臼米的场面,往日的主要工具随着时代发展,早已淘汰,不再需要它发挥功能了。这珍贵的保存,成了一道供游客观赏的古董景观,其意义深远。</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举国闻名的 "和顺宣纸",依旧是挥洒墨宝的佳品。</h1> <h1>  和顺也是西南最大的侨乡,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 做生意。和顺离缅甸70公里,来去方便,所以去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最多,还有稍远一点儿的印度、美国、加拿大,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同时也出资修建宗祠。</h1><p class="ql-block"><br></p><h1> 全镇修有八大宗祠,图片展示的是寸、李、刘三座祠堂。由于受外来文化浸染影响,和顺的建筑风格迥异中西合璧,东南亚的风格较常见,西式欧化特点也有。前面提到和顺先民主要来自中原,他们也传承了徽派、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汇集,水乳交融,和谐并存,成就了和顺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h1><p class="ql-block"><br></p> <h1>  在镇子里悠闲地闲逛,在雨的清新润泽中,感受今天的和顺生活,那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安详适意。</h1><p class="ql-block"><br></p><h1> 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或许是雨季的缘故。空气润润的,街道怡然恬静,那些遍布古镇的明清时期祠堂、牌坊将和顺定格在明清时期,这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让人有了实实在在穿越的恍惚。</h1><p class="ql-block"><br></p> <h1>  据统计,和顺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就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h1><p class="ql-block"><br></p><h1> “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 的建筑风格,让人不愿挪步。既有徽派粉墙黛瓦的神韵,又有西方建筑的特色元素,那老宅的门窗木雕,那栩栩如生的造型,着实让人喜欢不已。</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生要去的五十个地方,和顺是其中之一。历经沧桑巨变,和顺的古建筑和人文风尚奇迹般地完美保存,这将永世造福于人类。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 &nbsp;</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和顺的古朴与俊秀显而易见,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和顺就是一个奇迹,一座真实的世外桃源。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nbsp;</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这里,你可以嗅闻湿地之气、触摸龙潭清泉、听峡谷回声与鹭鸶、野鸭、老牛为伴,观梅花、茶花、荷花,沉迷于稻花飘香,不是神仙胜似神仙。</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寸氏古宅的内院建筑格局,不失古朴典雅。传统的雕梁画栋,清代风韵。</h1><p class="ql-block"><br></p><h1> 寸氏后人将老宅利用起来,开了一间和顺数一数二的玉器行,和顺寸家玉器就是招牌,如同大理的寸氏银店一样,声名远扬。</h1><p class="ql-block"><br></p><h1> 笔者进到里面,不是对玉器产生了兴趣,而是对这所古色古香的宅子喜爱有加,因而展示的图片都是有关古宅的,对玉器感兴趣的读者恐怕要失望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  雕梁画栋细节。</h1> <h1>  元龙阁位于和顺镇西的黑龙山半山腰处,远看楼阁层叠,错落有致,祥雾缭绕,胜似仙境。元龙阁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于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整修,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h1><p class="ql-block"><br></p><h1> 元龙阁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建筑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规整,背靠青山,面临碧水,绝对风水宝地。阁内有许多名家题字名联,愈加增添了道观的高古气清。</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观内的果子想必是沾了仙气,长得饱满色艳,馋人得紧。</h1> <h1>  阁前六角亭在龙潭中的倒影婆娑,精妙绝伦; 龙潭水体澄澈, 黑龙山名木古树参天,此等景色不由人想起一首唐诗,用在此处,意境尤为贴切:</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h1><p class="ql-block"><br></p> <h1>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和顺李氏望族第十八代后裔),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h1><p class="ql-block"><br></p><h1> “艾思奇纪念馆” 建在李氏古宅之内,这所宅子本身就是一所极具代表性的完美中西合璧建筑。从门楼入内,是一所修葺整齐种满奇花异草的大花园,进入屋内只见串楼同栏,园门典雅,西式阳台点缀,整座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品位不同凡响。</h1><p class="ql-block"><br></p> <h1>  艾思奇(笔名)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云南腾冲和顺人,蒙古族。</h1><p class="ql-block"><br></p><h1> 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名叫里黑斯波,是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安寨,后到和顺落户。</h1><p class="ql-block"><br></p> <h1> 毛泽东曾称赞说,《大众哲学》是“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这部著作教育和帮助中国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许多青年在《大众哲学》的启蒙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不少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h1><p class="ql-block"><br></p> <h1> 图片展示的是毛泽东主席与艾思奇同志的书信往来墨宝真迹。</h1><p class="ql-block"><br></p><h1> 思奇同志:</h1><h1> 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h1><h1> 毛泽东</h1><h1> 1937年12月</h1><p class="ql-block"><br></p> <h1>  毛泽东主席对艾思奇同志的高度评价:</h1><h1> 学者 、战士 、真诚的人。</h1><h1><br></h1><h1> 蒋介石: "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蒋公在1949年秋后检讨战败原因,自认"非败于中共之军队,乃败于艾思奇《大众哲学》之思想攻势"。</h1><h1><br></h1><h1> 台湾政工干校主任马璧教授有诗曰:"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到,哲学犹輸仰令名"。</h1> <h1>  庭院花园里的石斛花,少有的金黄颜色,开得正当花靡季节。</h1> <h1>  和顺的夜是静谧的,玉器店还开着门在营业,有几间酒吧闪着霓虹灯,经过时能听到歌手在卖力地唱着时下流行的歌。整个镇子全然没有喧闹嘈杂之声,乡民们或许都回到家中,等待主妇们准备好晚餐,一家人围坐享受天伦。</h1><p class="ql-block"><br></p><h1> 在镇里转了一天,意犹未尽,心中着实后悔没有选择住在和顺。故而,天黑了还不想离开,在蒙蒙细雨中继续在街上溜达,享受着和顺的夜色宁静。</h1><p class="ql-block"><br></p><h1> 和顺,一个着实让人着迷的古色古香之地; 和顺,一个着实无愧于魅力古镇之首光环的荣耀之镇。</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去和顺古镇的路上,建议不要错过杜鹃王珍奇古木博览园景区,很是值得一看,古木园距和顺景区仅六公里距离,从腾冲出发去和顺,正好顺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h1> 杜鹃王古木博览园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珍稀古木、古树根鉴赏为主的博览园。设有 "把根留住" 展馆和"根艺天地" 展厅。</h1><p class="ql-block"><br></p> <h1>  "把根留住”展馆展出各类珍奇古木三百余件,有世界濒危树种红豆杉、榧木、金丝楠、柚木、香柏木、花梨木、酸枝木、楸木、崖柏、樟木等数十个品种,大多数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古木老根姿态万千、形状各异,体现出原始、洪荒、古老的气息,价值连城。</h1><p class="ql-block"><br></p><h1> 古木藏品来自云南周边及东南亚国家等地,无论从数量,还是树龄上,其珍稀可堪称国内首家。馆藏展品多为不可再生的珍品,极具文化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h1><p class="ql-block"><br></p><h1> 走近古木,穿越时空,仿佛再现远古山川的历史光影,体验时光的亘古久远,感受自然与生命碰撞的朵朵奇葩,视觉非常震撼。</h1><p class="ql-block"><br></p> <h1>  “根艺天地”:展馆内设有根艺展示区、家具区、茶台区、茶盘区和小件区等展区,珍稀原料、高档木材加上独具匠心的工艺可满足人对原木的钟爱。</h1><p class="ql-block"><br></p><h1> 利用天然原木形态,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作品件件精美华贵,超级视觉享受。</h1><p class="ql-block"><br></p> <h3>作者简介:&nbsp;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高级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笔耕摄影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图片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见闻与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刊发公众平台,请尊重作者创作,维护版权有责,谢绝文字图片复制粘贴,谢谢支持发扬原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