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黄河源头,探秘唐蕃古道。

独行

<h3>  青康公路在青海境内走向和沿线所经站点,与"唐蕃古道"大体一致,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流传着许多公主和亲、甥舅会盟、茶马互市等动人故事。公路联结海南、果洛、玉树3个藏族自治州,翻越日月山、河卡山、鄂拉山、姜路岭、巴颜喀拉山、雁口山等十多座大山;跨越黄河、长江、澜沧江天堑,沿线地形复杂,气候高寒,被人们视为险道畏途。</h3><div><br></div><div>  有很多人去过西宁、玉树、昌都、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却不曾想到这些地方的著名景区就在这条国道上或附近,故都无意识的走过214国道。214国道全程3256千米,纵跨青海、西藏、云南,紧邻四川。青海段是1954年沿历史上的“唐藩古道”路线兴建的西宁至玉</div><div><br></div><div>树公路,西藏至云南段是沿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路线于1976年竣工的滇藏公路,1988年国家正式命名为214国道。它起于青海省西宁市柴达木路与小桥大街交叉点,跨越共和、玛多、玉树和囊谦后,进入西藏类乌齐、昌都、芒康,再连接云南省香格里拉、丽江、大理、临沧、普洱、景洪。</div><div><br></div><div>  除了所跨越的景观外,按专家包括附近200公里理论,其旅游资源还应包括四川西部一些地区。这些地方又恰好是人们梦想中的“大香格里拉”地区。这使得214国道更是锦上添花。总体上看,214国道有以下因素为其提供了最美的坚实依据。</div> <h3>  唐蕃古道进藏不是热点进藏的线路,可能不为人知或者知道的或走的不多。进藏线路我除了丙察察木有敢走(主要是条件不容许,没有越野车)其余的进藏线路我也都已经走过,318川藏南线已经走过无数次了。</h3><h3> 本来这次是准备走214国道进入西藏类乌齐后一路向西走317川藏北线,完成2016年木有完成的川藏北线317的挑战,但是据说类乌齐到丁青修路小车太费劲,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我已经没有2009年(2009年的川藏线和青藏线路况极差)开小车走川藏线那个时候滴勇气了,所以零时决定走214到邦达后融入318到拉萨。</h3><h3><br></h3> <h3>  214国道应该从西宁开始,但是西宁到倒淌河这段道路许许多多的人都走过就不介绍了。</h3><h3> 我从共和县开始。一出共和县城两条公路并排平行,东边一条是刚刚落成的高速公路,西边一条是老的214国道。我考虑走高速公路速度快可是不能停车拍照而且不走垭口好多风景都看不到,于是决定走旧的214国道一路向南。</h3><h3> 214国道路况不错且车辆稀少,我们一边玩一边行驶。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h3><h3> 共和县到玛多县开车行驶没有感觉海拔的变换,可是没有想到玛多县城的海拔居然为4280米,比世界高城理塘好要高。晚上特别寒冷9月份居然送上了暖气。</h3><h3> </h3> <h3>超棒的214国道</h3> <h3>左侧的为封闭的高速公路,右边的是214国道。</h3> <h3>还是翻越垭口的风景美而且充满挑战。</h3> <h3>214国道旁边处处有美景</h3> <h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h3><div>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三江源保护区的总面积为31.6万多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32.7%。<br></div><div>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的面积。二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据科学家初步计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三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分布珍稀野生动物70余种。四是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这一地区生态破坏将对三江流域内各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br></div><div>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也包括了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和扎陵湖,因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br></div> <h3>  据说国家为了保护我们的水塔,今年陆续已经开始关闭了好多风景区,其中包括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在藏野驴兄弟的引导下有幸今年游览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而且还是免票滴哦⊙∀⊙!因为9月份这里的气候寒冷风景区已经不收取门票了哈哈。</h3> <h3>玛多县城的格沙尔王文化园</h3> <h3>看看车车上的霜冻就足以证明昨晚的寒冷。</h3> <h3>不停的翻越垭口,垭口风光无限好。</h3> <h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鄂陵湖和扎陵湖的风景这是美得一塌糊涂。</h3> <h3>这个家伙在等待猎物</h3> <h3>  我们沿着搓板路沿着双湖一措饶了一大圈,我们一路颠簸一路欣赏美景,三百多公里的风景区内路程我们玩了一天,路况不好但是风景特别棒哦⊙∀⊙!喜忧参半哈哈。</h3> <h3>上牛头碑的路</h3> <h3>牛头碑</h3><div>为开辟黄河源头的旅游业,玛多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了一座“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div><div>中文名称</div><div>牛头碑</div><div>地理位置</div><div>玛多县</div><div>气候类型</div><div>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div><div>修建时间</div><div>1988年9月</div> <h3>  牛头碑建在位于玛多县境内措日尕则山的顶峰,海拔4610米,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均用铜版铸模镶嵌,碑式别致,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角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概括了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h3><h3> 依偎在古朴、雄浑、粗犷的牛头纪念碑围栏旁,那披银挂甲的巴颜喀拉山遥遥在望,高耸入云,皑皑雪山下,草原碧绿如洗。那撒满山冈、湖畔的牛羊,安然游动;黑白相间的帐篷点缀在绿绒毯上,似扁担,如蘑苦,青烟缭绕,牧笛悠悠。这优美恬淡的绝艳风景,使人乐而忘返,回味无穷,顿生心荡神驰之感。</h3> <h3>名称由来</h3><div>在札陵湖的一侧,有一座小山,相对高度有两、三百公尺,车子可以开上去那,但是它的海拔足有四千六百馀公尺。这座山的名字是巴颜郎玛山,人们叫它牛头山,因为山上有一座铜制的牛头雕像因而得名。这里就是黄河源头纪念碑的所在地,石碑上面有胡耀邦和十世班禅大师分别用汉藏文字题写的黄河源头字样。很多来到这里的旅行游客都在此留念拍照,作为来到黄河源头的纪念。许多旅行客来到札陵湖之後,都会顺到来这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的确,这里不仅有深入世外无人之境的美妙,还有触摸母亲河源头的那种冲动和那一样的幸福</div> <h3>扎陵湖和鄂陵湖</h3><div>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距玛多县城约40多公里,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现在,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和渔业生产基地。</div> <h3>经幡飘飘</h3> <h3>旅游公路一直沿着湖边</h3> <h3>  三百多公里都是这样的搓板路,不是不修路而是为了保护环境。</h3><h3> 据说今年开始国家为了保护我们的水源地关闭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哈哈。</h3> <h3>  我起……唉呀妈呀神马摄影师了呀,这么高的海拔跳一下容易吗我?</h3><h3> 巴颜喀拉山</h3><div>巴颜喀拉山,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色的山”,位于青海中南部,为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连岷山和邛峡山,是长江与黄河源流区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海拔5000米,最高峰果洛山海拔 5369米。北坡平缓,南坡幽深,多峡谷。山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高寒荒漠草原,人烟稀少,只有藏人在此从事畜牧。这里盛产被人们称之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和举世闻名的藏系绵羊,故有“牦牛的故乡”之称。 巴颜喀拉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中部偏南,旧称巴颜喀喇山。巴颜喀拉(喇)在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黑)色的山”。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巴颜喀拉山脉属褶皱山,西北一东南走向。西接可可西里山,东接松潘高原和邛崃山。全长780千米。海拔5000米左右。主峰(藏名勒那冬则)海拔5267米,雅拉达泽山海拔5202(一说5442)米。为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也是黄河源地。山麓有约古宗列盆地。 巴颜喀拉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div> <h3>巴颜喀拉山口的孩子--为了生活一个妇女带着孩子在这么高的海拔讨生活,谁也不容易啊</h3> <h3>玛多县到玉树公路边美景</h3> <h3>虔诚的人们</h3> <h3>雪山垭口做法事的老人</h3> <h3>兄妹俩站在雪山之巅</h3> <h3>冰川就在我们脚下</h3> <h3>我也臭美一下</h3> <h3>高原反应折磨下还能够笑的出来。</h3> <h3>经幡映衬下的雪山更加美丽妖艳。</h3> <h3><font color="#010101">新寨玛尼堆 新寨玛尼堆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县境内,距西宁850多公里,海拔4500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堆。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 新寨玛尼堆的经石据说已达20亿之多,这些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新寨玛尼堆的创始人是加那多仁,明朝时期开始堆经石,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同胞就在玛尼堆旁相聚,或转玛尼堆,或送玛尼石,尔后围绕着玛尼堆跳舞,场面宏大,情绪热烈,是极富感染力的广场舞蹈,相信您也会被感动的。最佳旅游季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交通工具:汽车、骑马。现嘛呢石堆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有20多亿块嘛呢石、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 佛塔。石经城的佛堂内还供奉着创建石经城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显嘛呢 石块。</font></h3> <h3>转经的藏族老人</h3> <h3>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那是少不了滴哦。</h3><h3> 文成公主庙又称大日如来佛堂,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巴塘乡贝纳沟内,距结古镇20公里,距西宁838公里。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出了文成公主庙我们继续南下过囊谦县城住下。次日进入西藏的类乌齐。</h3><h3> </h3> <h3>不论从那里进藏都要经过公安检查站。我已经从四川川藏南线318国道和川藏北线317国道,云南省奔子栏的214国道,新疆叶城到西藏219国道,青藏线109国道等进藏检查站通过。要说检查站新藏线的检查站最多也检查的最严格。</h3> <h3>从这里开始离西藏境内越来越近,进入了大峡谷道路也变得难走了。</h3> <h3>我自驾游特别喜欢和公路里程碑合影,这样若干年以后可以记载自己走过的路。</h3> <h3>在西藏很多这样的事故车就静静地躺在那里。</h3> <h3>从这里开始离西藏境内越来越近,进入了大峡谷道路也变得难走了。</h3> <h3>  我开车自驾游这么多年走过了很多很多的路,也见过无数复杂的道路,这段路我还是第一次经历。</h3><h3> 从类乌齐出来一路向东昌都方向。出县城几十公里开始翻越珠角拉山垭口,上山的路还可以下山的路真的让我终生难忘而且心惊肉跳,路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的窄而且坑坑洼洼错车都非常困难。我一路祈祷不要遇上大车过来,否则就麻烦了,我的运气还是不错滴,只是遇到一辆小车,我战战兢兢的开了过去,这要是下去那全车人就完了,旁边就是悬崖。</h3> <h3>因为当时我在开车没有拍片,窃取网上的片片。</h3> <h3>下午到了昌都心情放松了许多,因为接下来的路程都是以前走过的了。</h3> <h3>珠穆朗玛峰</h3> <h3>珠穆朗玛峰脚下</h3> <h3>拉姆拉错</h3><div>西藏最具传奇色彩的湖泊。“拉姆”意为仙女、女神,“拉”意为湖面,“拉姆拉错”藏语意为“吉祥天姆湖”、“圣姆湖”。 又名琼果杰神湖,湖面海拔5000多米。在加查县曲科杰丛山之中,海拔4000米以上。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约65公里。</div><div> 拉姆拉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天女之魂湖”,湖面积虽然不大,但在藏传佛教转世制度中,它有着特殊地位,因尔备因尔备受信徒们敬仰,每年寻访达赖喇嘛、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div><div> 前,都要到此观湖下相。每年藏历四至六月,许多善男信女前来这里朝圣观景。据说多人同观,所见各异,据说可以从湖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未来。明正德四年(1509年)达赖二世根敦嘉措在附近修建了曲科杰寺,为高原奇特风光增添景色。每当寻访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之前,都要到此观湖卜相,以受神示,而且每世达赖喇嘛都要到“神湖”朝拜一次。据说朝拜此湖的有缘之人还可从湖水幻示的影像中看出神喻的前生和来世。圣湖能呈现每一个去朝拜、神湖的人未来的命运,只要虔诚地向湖中凝望,圣湖就能为朝圣者显示出未来的各种景象。西藏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的转世灵童,都是通过观圣湖所现的异象确定寻访的方向和原则的,而且该湖也是无数善男信女探求自己命运的宝镜。</div> <h3>大昭寺</h3> <h3>布达拉宫--接下来就是在拉萨腐败几天。拉萨这座城市我特别喜欢,也特别想在这里多待几天,吃点当地的小吃看看民俗风情。</h3> <h3>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约1920km²。 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纳木错”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h3> <h3><font color="#010101">接下来就是返程,青藏线我这是第三次走了,而且现在青藏线的条件越来越好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