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牧野区工人街小学语文新旧教材转换、衔接专题研讨会</h3> <h3> 接市教研室通知,今年秋季1-2年级部编教材延续使用,新3年级更换为部编教材。2019年秋季,新4--6年级由北师大版更换为部编教材,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全部使用部编教材。怎样做好新旧教材的转换、衔接?6月22日下午,牧野区工人街小学教导处语文教研员赵俊娜老师组织我校语文教师进行专题讨论会。</h3> <h3> 在本次专题讨论会上,全体语文老师畅所欲言,新上岗不久的年轻语文老师李晶晶、宋赏析和安梦捷老师提出了自己对于新教材的问题与困惑,李晶晶老师说:现有的北师大版教材和部编版教材有重复,还有的内容超前了,对于今年部编版的改变,对现在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肯定会有影响。宋赏析老师说:我们明年该上六年级的时候要更换成部编版教材,希望明年能够提前拿到教材进行备课,和老教材更好的进行比对衔接。安梦捷老师说:前面老师说的非常好,但是我们都是新上岗的老师,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对北师大教材和部编版教材都不熟悉,我们到五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能不能在使用新教材前,对我们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把握新旧教材交换与衔接。</h3> <h3> 已经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姜玲和王好东老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无论教材是怎样改变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改变,所以万变不离其宗,课程标准依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标杆。听说读写始终是语文的基本内容,老师们要始终明白教学任务,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h3> <h3> 已经使用过部编教材的一年级的四名老师汇总了自己一年来的收获和感悟,由张萌老师代表一年级老师和大家分享介绍了部编教材的特点以及和北师大版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处等等。</h3> <h3>附件:</h3><h3> 浅谈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实践感受</h3><h3> 牧野区工人街小学一年级教研组 张萌</h3><h3>各位老师:</h3><h3> 大家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正好赶上第一年使用部编版教材,之前也没有接触过北师大版教材,通过与我们一年级其他三位老师沟通交流后我在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一年来使用部编版教材的感受。</h3><h3> 在和其他老师的沟通中,我发现和老教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先识字再学拼音。通过对我班学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接触到拼音,入学后首先接触的又是拼音,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养成不好好听课的习。而让一些没有接触过拼音的学生一入校就学拼音,压力会比较大,很多孩子有挫败感。对部分一年级新生来说,汉字不是零起点,学生先通过学汉字简单接触拼音,再进入拼音学习,会更容易适应。部编版教材一个显著变化是,减少汉语拼音难度,学拼音的时间往后了新教材的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二,课文。而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的目录顺序是:入学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课文,识字二,课文。</h3><h3> 在新的部编版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见字的比重,减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新版要求一年级学生掌握的生字数量从400个降为300个。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一年级孩子“手上肌肉还没有发育好,写字不利索,确实不应该要求他们们写太多字”。</h3><h3> 部编版教材加入一些经典名篇,目前新教材一年级上期的课文中,有《影子》、(小小的船》、《比尾巴》等部分课文保留。11篇课文里,大约6篇课文被替换,包括《秋天》,《明天要远足》《青蛙写诗》等。</h3><h3> 从这些篇目看来,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课文内容,不少都是儿童诗。比如台湾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选入,这些名家名篇都很经典,而且文字少但意境不少,适合一年级孩了理解。一年级课本里放这么多儿童诗,一是因为短小精,读起来没有太大障碍,减少阅读难度</h3><h3> 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一首诗学会了,孩子总会时不时背背读读,有时不由自主背诵,慢慢就建立起语感,觉得语言文字有意思。</h3><h3> 另一方面,使用了新教材,家长在学习上要想“当甩手掌柜”,可没那么轻松了。新版的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告诉家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了的习惯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以往的语文教材,也提倡亲子阅读,但由于没有标准,究竟亲子阅读要达到什么水平,各地、各校在组织实施时随意性大,落实起来参差不齐。新版教材里设置“和大人一起读”环节,能让家长更进一步重视亲子阅读。</h3><h3> 新版教材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打电话”等。游戏虽然简单,但游戏过程中锻炼几个能力:一是听能力,要专注:二是语言能力,把话说清楚。</h3><h3> 总之,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非常认可和喜欢新的部编版教材,也希望大家全面使用部编版教材后,能够有更多交流探讨的机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