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子南

良子诗影

<h3>麦田小唱</h3><h3><br></h3><div> (往日众友玩憩的那片麦田已是一生记忆的珍品)</div><div><br></div><div>记得否</div><div>那片墨绿的麦田</div><div>比少年的梦还要幽远</div><div>那不知名儿的鸟雀儿</div><div>几声哀鸣 伴奏着思念</div><div>多情的春风儿</div><div>踏着麦浪的尖</div><div>微凉的手 轻抚我的脸</div><div>哎 这片墨绿的麦田呀</div><div>是我一生的眷恋</div><div><br></div><div>记得否</div><div>阳光般灿烂的笑容</div><div>那沙哑 我放声的歌唱</div><div>那悠扬 你竖笛的回响</div><div>我们的笑呀</div><div>激活了麦浪</div><div>还有那夕阳</div><div>懒懒善意的目光</div><div>染醉了归去的路上</div><div><br></div><div>可 那场秋风萧瑟后</div><div>满地的墨绿铺成了金黄</div><div>我满腹欠收的惆怅</div><div>写在那离别的秋千上</div><div>悠---悠---荡---荡---</div><div>而我 也开始了流浪</div><div><br></div><div>流浪呀 在孤寂的洪荒</div><div>流浪 流浪不致让血变冷 变凉</div><div>流浪 因着梦的方向</div><div><br></div><div>当筋疲力尽时 我在记忆里吟唱</div><div>-----这阕写不完的诗章</div><div>可 记忆却总是关上门窗</div><div>夜夜 我在记忆的门口彷徨</div><div><br></div><div>我就这样 因着梦的方向</div><div>流浪呀 彷徨</div><div>而多年以后 当梦醒时</div><div>籍着暮色中的月光</div><div>回到这片久违的麦田</div><div>回到我的冢旁</div><div>芳草萋萋 已没胸膛</div><div><br></div><div> ~~~良子写于2006年</div><div><br></div><h3>这又是一首很久远的现代诗,写时正值大学毕业季,追忆中学时代的美好时光。今天又时隔十二年,在追忆高中二十周年。</h3><div><br></div><h3>高中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告别了初中的晦涩,也没有大学时代的入世与世故。即便面临高考的亚历山大,却也是人生最具目标感的年代。这几年,我们的三观已成,心智大局已定,人生步调已定,所以这几年也最值得怀念。</h3><h3><br></h3><h3>我的高中,颍上一中,位于皖北小城,颍上,古称慎城,传说中为管仲故里。你说她文化灿烂,实际上也没出过什么名人,贪官倒出了一些,不过风景确实算是秀丽的了,也算是江北鱼米水乡了。皖北大地,本就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或者说南北的过渡区。颍上人,有北方人的豪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而且民风彪悍,颇有尚武之风。同时又有着江南水乡的温婉,文化气息浓郁,向来也是出才子的地方。当然颍上人又是极其能吃苦耐劳,说白了点,这个地方太穷,穷到不惜腆着脸去抱上海大腿,做上海人力和人才的大后方,加上淮河常年的涝灾,淮河岸边的农民实在是饱含艰辛(本人旧诗《淮河行》有生动的描述)!都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其实我挺不喜欢这句话的,那我情愿不上学。多难兴邦,苦难确实也磨练了一代人的气质。所有这些特点练就了颍上人特有的复杂气质,吃苦耐劳,有文化底蕴,同时又尚武好斗,爱憎分明。</h3><h3><br></h3><h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种复杂且矛盾的背景下,颍上一中培养的人才,也算是极一时之豪杰,聚当地之精英。悲哀的是,如今颍上一中培养的人才大半以上都不在颍上发展,当然从大背景来讲,也算是一种时代现象吧。</h3><h3><br></h3><h3>颍上一中位于慎城城南,其实也只能算是城乡结合部,校址南面被一条大坝拦住,当然坝子南边就是农村,这个坝子南标题的那个坝子南。当然这几年校址已经搬迁至城北新区的现代化城区里了。这一搬迁,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讲是个幸事,对于我们这些校友来讲,可能算是个不幸,甚至是尴尬!以前每次回老家都会到母校看看,总能亲切地找回一些曾经的青涩与美好。如今回到母校,真可谓是已物是人非。有时候发现古人的诗词真是高明,“物是人非”这个词最能表达那时那地之心情。如果真要跑到新校址,尽管老师们都在,学校文化也在,往日的旧忆却已荡然无存。这种极大的矛盾导致我这些年基本没有回过母校,因为不知道回哪儿。这种情感的错乱,着实让人不知所措。最后,套用一首老歌,那些思念的花儿只能飘落在天涯,如这《麦田小唱》里描述的场景一样,乡愁只能在记忆中滋长。我之前的文字里也写过,这种文化的错位,同样也适合我们记忆中的家乡,家乡的变化,让游子每次归乡都有这种情感混乱。家乡或者说故乡可能沦落到这么一种存在,不在身边的时候充满思念,一旦回到家乡,走到身边,竟如此之陌生,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最后我们会更爱记忆中的家乡。开个玩笑的话,这有点像初恋,我们其实都怕多年以后见到初恋,初恋是混沌的模糊的想象体,是自己的一个臆想,见到多年的她,那才是真正的记忆支离破碎。当然家乡的情感更复杂,也有可能,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都在自己心里,我们思念的不仅仅是那片故土,更是我们自己的过去与记忆罢了。</h3><h3><br></h3><h3>所以一些老同学谈到母校时,总是会谈到母校南边的坝子,谈到坝子南边的那片麦田,也总是说有空一定要再去麦田看看,却总也没有勇气去光顾。可能去看了,发现这一切的变化,已经不是我们心中的那片麦田了,我们往往会选择去保护心中那片记忆,直到那些记忆的片段,跑到我们的梦里。</h3><h3><br></h3><h3>其实所谓坝子南的麦田更像是一种诗化了的意象,坝子南边本身的回忆只是众多难忘记忆的一部分而已!回想起那时那地,住在坝子南的有余孝宏、徐伟、杨黎黎,还有苏伟豪,到后来的朱传东、卢然等老同学。那时候的生活比较简单而充实,忙碌的时候大家一起奋斗,周末的时光总是很惬意,坝子南墨绿的麦田里,踏青是最美好的故事。可以带着竖笛,也可以高声歌唱,也可以大声朗读,这些美好的记忆总是美好而短暂。当然除了坝子南,其实还有更太多的画面,还记得武装部张叔家的乒乓球台吗?雨中打乒乓球的伙伴们,我的宿舍是当时的娱乐中心啊。还记得罗桥市场老奎“老丈母娘”家的饭馆吗?那时候总是爱跟老奎开玩笑。还有学校宿舍的群居生活,叶圣奎、王庆刚、金东、金平、吴营等等兄弟的上下铺,萃乐酒店的小菜总是那么可口,还有大嘴风味馆的糖藕,还有酒后真情流露。。。 。。。</h3><h3><br></h3><h3>一幕幕记忆,如同水龙头的阀门,一旦打开就很难收住。有时候文字是苍白的,记忆如诗,朦胧的感觉!记忆如酒,五味杂陈,越品越醉。</h3><h3><br></h3><h3>今年也正值高中入学二十周年,作为班干部,我正在组织二十周年聚会。二十年后的你们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吗?那一个个跳动的名字,渐渐变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符号!你们已经不是你们,已经是我记忆塑造的符号了吗?每次想到这些,心中有种莫名的激动,可能是因为记忆就要兑现了,谜底就要揭开!可能,你们就是我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情吧!</h3><h3><br></h3><h3>一切期待的,都是美好的!期待你们的出现!</h3> <h3>那一年,我们毕业后到坝子南的麦田,那时候的麦田正是收割季节,已经不是绿油油的麦田了</h3> <h3>2008年,叶圣奎,余孝宏,李黎黎,岳松,姜路和我</h3> <h3>2007年,来福在苏州</h3> <h3>2007年,叶圣奎,朱传东我们在南京</h3> <h3>2008年,王庆刚,叶圣奎我们在北京故宫</h3> <h3>2008年,徐伟,我,岳松,叶圣奎,李黎黎在管仲公园</h3> <h3>我,余孝宏,徐伟,姜路,岳松,余孝宏,李黎黎,在颍上一中旧址</h3> <h3>2008年,李治多,吴以伟,我在同里古镇</h3> <h3>2008年,杨黎黎,叶圣奎我们在长城</h3> <h3>2009年,杨黎黎和我在寒山寺</h3> <h3>杨黎黎,徐伟,吴以伟携家属在苏州虎丘</h3> <h3>杨黎黎,徐伟我们三在虎丘</h3> <h3>2011年,吴以伟,叶圣奎,在上海外滩</h3> <h3>2011年,吴清伟,姚彬彬,徐敬和我在上海</h3> <h3>2014年,在苏州,叶圣奎,吴以伟,宋小乐,徐浩东,我们五个</h3> <h3>2017年,叶圣奎,吴以伟,李强我们四个在苏州高教区</h3> <h3>入学二十周年聚会前夕,在颍上双集镇,与宋小乐,叶圣奎,吴以伟小聚</h3> <h3>入学二十周年聚会,在颍上一中,与尊敬和可爱的班主任黄老师合影,二十年了,黄老师风采依旧!</h3> <h3>入学二十周年聚会餐前合影。</h3><h3><br></h3> <h3>合影</h3> <h3>校园留念,校方还给打了牌子,体会浓浓的情意</h3> <h3>校园旧时模样</h3> <h3>像二十年前一样,驰骋篮球场</h3> <h3>第八帝国成立二十周年,这次是聚的最齐全的一次</h3> <h3>还记得高中时一起吃笼包子,抢包子的感觉,亲切如旧</h3> <h3>聚的最全的,所有兄弟,不管再远,都赶了过来</h3> <p class="ql-block">2021年在合肥</p> <p class="ql-block">2023年在重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