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这样一座红楼

二月兰

<h3>  从网上看到成都的红瓦寺街18号有个两座红楼,居民们叫鸳鸯楼,特意去探访。</h3> <h3>  进到院内左寻右找都没看到网上说的那两座楼,经打听才在靠院墙边上的这片小树林后面找见了这两栋楼。</h3> <h3>  走过小树林,转进来,两棟别具特色的七层楼出现在眼前,棟间以“之”字形楼梯从一楼至七楼连接起来。</h3> <h3>  两棟楼间距较近, 阴暗破旧。</h3> <h3>  窗户外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就像早期香港的街景,所以,也形象地把这叫作“小香港”。</h3> <h3>  楼梯木扶手皲裂漆已脱落。</h3> <h3>  楼道空空,好些房间没人住。</h3> <h3>  这户人家显然久未居住,煤气都上了锁链。</h3> <h3>  看见不断有人上楼来,才发现有好奇心的远不止我们,大多都是身着时髦的年轻人。</h3> <h3>  四川音乐学院的三个学生让我们帮她们拍张照。</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知俩美女这拍的是啥时髦照?</font></h3> <h3>  借用她们的道具拍一张吧!</h3> <h3>  现实的写照:一边是生活,一边是活着。</h3> <h3>  这就是她的空间。</h3> <h3>  走到楼上光线要好一些。</h3> <h3>  生命力强大的构树从屋顶穿过房檐伸在窗前,给这破旧的房屋增添了一点生机,也埋下了隐患。</h3> <h3>  背着相机、拿着手机来此探访的人还不少。</h3> <h3>  在那儿摆Ps的红裙女。</h3> <h3>  和住七楼的这户人家交谈了解到,两棟楼共有150多住户。</h3> <h3>  门外的灶台看上去虽然冷清,那盆鲜绿的植物和窗台摆放的菖蒲陈艾,还带着主人的气息。</h3> <h3>  现在正值下午5点多,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晚饭。底楼这位老大爷告诉我,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来这儿,还有从广东、福建、北京等全国各地过来的人。看来鸳鸯楼早已名声在外了。</h3> <h3>  这小伙子是利用端午节假期,专门到成都、重庆游玩,问他怎么知道这儿的?他说从网上得知的。你不得不感叹啊!时空不是问题,现代网络为你提供想去哪儿的信息,现代交通为你提供能去哪儿的便捷。</h3> <h3>  除了“爱清洁讲卫生”几个字,其它的看了半天没弄明白,权当人家展示书法作品。</h3> <h3>  这位不愿正面示人的老人是四川大学的老师,三代人都工作在川大。他告诉我说:这两棟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历史不算长),当时这儿住的都是川大讲师以上的男女老师,这就是为啥叫做“鸳鸯楼”的原因,现在这里已成危房等待拆迁了。</h3> <h3>  他指着这堆小黄车告诉我们,这都是那些骑自行车来的人丢下的。</h3> <h3>  从鸳鸯楼出来,院子里的居民告诉我们这一处老房子还是解放前建的了。</h3> <h3>  底楼侧面开了个小卖铺,她们告诉我们说:这小区原来是商业学校的教学楼,商校搬走后这里就给了四川大学,楼上还是原来铺的木地板。</h3> <h3>  我们进到又黑又乱的楼道内,她们说的木地板现已建成水泥地。</h3> <h3>  我们仅在通道一头看到这么一小节木地板,积满厚垢的地板、斑驳的墙壁,让你找不回它光彩的记忆。</h3> <h3>  蹩窄幽暗的入门通道口。</h3> <h3>  院墙外高楼林立。</h3> <h3>  窗户能照见的不是现实,我只能从这里望风景。</h3> <h3>  面朝大众的脸总得化化妆,身上得穿件新衣裳吧!不能因为我拉低了城市的顔值吧!</h3> <h3>  红楼已退去往昔的辉煌,给它一点阳光它依然光彩照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