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品读甘肃金城书画院艺术顾问李世珍先生的书法作品,笔者看到的是其自足自信、以至豪情忘我的挥毫运笔,犹如在纸面上,不能自已地狂歌劲舞,让人感到那是书者的心灵通过笔锋在舞蹈,是书者的生命意志通过线条在歌唱,让人看到了文字本身载歌载舞的狂欢景象。其用笔使转如行云流水、指挥如意,尽管他有意地尽量避免循规蹈矩地书写,然而于不经意间,他的传统功底仍然能不时地流露出来。其实李世珍几十年临池不辍,他已积累了颇为深厚的传统功底。仔细观赏他的新作,有些字简直是从古人法帖中脱胎出来的。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更多的则是传统技法元素的运用,从使转的精微到结体的新奇,从墨色的浓淡对比到章法的妙趣横生,处处透露出他对传统技法的把握和驾驭能力。</h3><div>        李世珍,1949年2月生,出身书画篆刻世家,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书法研修班。幼承家学,髫龄在其父著名金石书法篆刻家李泽夫先生督导下始学书法、篆刻,及长受到陇上大家魏振皆、牟月秋、金玉振、董葆藩诸先生的指导、传授。其间五十余年,朝夕临池,孜孜以求,苦心孤诣,夕惕不息。书法植根传统,诸体皆擅,犹精行、草、篆书。楷、行初临颜、欧,后转二王、董、赵;篆自峄山碑入手,后学邓、吴,间习甲、金;隶先曹全,后及张迁、史晨诸碑。长期致力于于右任标准草书的临习、研究,所作于体草书浑厚飘逸,神形兼备,颇领髯翁草法三昧。篆刻宗法秦汉,间以甲骨、钟鼎文入印,努力探究商彝周鼎之渊源,采撷明清皖浙诸贤之精蕴。印作或雄浑朴茂,或清峻有神,意态俊逸,雅俗共赏。书印之余,亦遣兴水墨丹青,多画人物、翎毛、兰竹等中国画传统题材。</div>  <h3>  李世珍的章草书以帖学为旨归,长期沉潜于于右任章草的意蕴,在中锋的基调下,强化了线的质感。如锥画沙般的线条在不失字法的空间规律中蜿蜒行进,一波三折,纵敛有度,跌宕起伏,变化莫测。在一字之中,往往末笔收束特别凝练,全字用一短笔画收之,却笔短意长,节奏感很强。其结字寓险绝于平正,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用笔转承跌宕,提、按、顿、挫清晰分明,通过“发迹多端”,实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创作追求。在整体布局上,注意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的变化,同时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或端庄凝重,灵动秀美;或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处处展现着一种内敛、严谨的情致。少字榜书作品,线条奔放,拙中藏巧,奇纵有致,跌宕生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取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才华。</h3><div>       </div>  <h3>  李世珍的书法不拘泥于陈规。真、草、隶、篆,得其神而不仅摹其形。无论长卷短文,大都一气呵成,龙飞凤舞、神采飞扬。他的隶书《文心雕龙•情采》六条屏,涵融丰富,苍老古拙,取法张迁之朴厚,曹全之灵秀,礼器之刚古。浸淫于高古意趣之间,突然笔锋一转,直指清代书风意气,邓石如等隶书大家灵动、朴素、简洁的笔法时露笔端,融会贯通,受益良多。足见其学养、艺术视界与功底之不俗;条幅、斗方、楹联之类作品,则大器潇洒、朴拙中孕合炼达。在他的作品中,线条的方圆结合、点画的轻重变化、结体的疏密调节、行气的贯通与豪迈,均显示了“技进乎道”的追求。一方面,他继承传统,厚积薄发,兼学古人众家之长;另一方面,他绝非泥古,更不僵化,而能于不经意间表现个性、表达感情,没有刻意追求,没有牵强附会,做到“任情恣性”,大道自然,因而能达到“无意求佳而自佳”的境界。</h3>  <h3>  李世珍不但在书法艺术方面卓然有成,而且也是颇具功力的篆刻家,他的印作与他的书法艺术一样,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李世珍在篆刻艺术创造中用有穷的艺术语言表达触摸生命的无穷本真,蕴藉思想情感,实现心灵境界与生命追求的通达无碍,他治印刀法冲切并用,以切为主,善为白文,技巧熟练、章法天成,虚实得当、巧拙兼施,气韵生动、神采飞扬而又独树一帜,形成了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形丰骨健的个性化艺术语言,显示出其艺术的独特张力,深得行家的赏识。</h3><div>       集大成的书法家必然根植传统,具备扎实的、多方面的基础和素养,但涉猎诸体,遍临百家,终不得要领者,于今大有人在。而李世珍能在研习探索之中,将技巧法度衍化为自我驾驭能力,足见其通达之能。观李世珍书作,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我们知道,“书卷气”的获得一向是文人书法家竞相标榜的美学思想。构成“书卷气”这一审美趣味的内质,一为“书韵”的理解,二为文化襟怀的广博。李世珍多具有文人雅致和情怀,他的才华和学识,决定了他对“文”的追求,对“雅”的向往和对“帖”的衷情。</div>  <h3>  数十年来,李世珍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的书法篆刻作品展,并获奖入编。其艺术传略和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艺术撷英——世界知识画报美术专辑》《中国书法大典》《标草春秋一纪念中国标准草书创立七十周年于右任真迹暨国际书法邀请展作品集》等多部辞书。作品流传于海内外,为有关文博部门和人士收藏。</h3><div>       为了构建自己的审美理想,多年来李世珍对书法史和前人书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米芾、苏东坡,到孙过庭、董其昌,从他们的书论、诗文乃至人生哲学,都细细咀嚼,反复论证。李世珍当是深识书韵的慧心人,从志气平和的处世风范保证了他能在安闲的心态中思考、创作。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的文化学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李世珍于书法有这样的发悟:再新的艺术观念也不能替代严格的技法训练。而技法训练是一个沉寂枯燥的行为过程,应有充分的心境努力使自己沉入历代经典作品之中,去感悟体验用笔技巧的微妙变化,去复现线条的当下时空。这是李世珍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诠释,也是他成功之路的具体诠释。</div><div>(此文作者系中原书画研究院院长   张本平)</div>  <h1>                     李世珍艺术简介</h1><div>     李世珍,1949年生,出身书画世家。幼承家学,于其父著名书法篆刻家李泽夫先生督导下学习书法、篆刻,青年时期转益多师,受陇上大家魏振皆、牟月秋、金玉振、董春阳等先生亲传、指授。其书法根植传统,诸体均擅,犹精行、草、篆书。长期致力于于体标准草书研究。书作雄浑洒脱,神形兼备,深得髯翁草法三昧。篆刻以秦汉印为宗,间以甲骨、金文入印,印作朴茂俊逸,雅俗共赏。之余染翰水墨兰竹、人物。</div><div>        作品自七十年代初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展览并获奖,入编《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中国书法大典》《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鉴赏》《中国收藏》《世界知识画报》《文化月刊》等多部书画集、刊物。</div><div>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任甘肃甘肃𢇁绸之路协会副会长、甘肃金城画院艺术顾问、甘肃省图书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