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现在才知道,你有多痛!

晓墨

<h3>“一念无名”——可能是近两年来最优秀的港产片。</h3><h3>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这个评论默默地点了赞。抬起头看着窗外妈妈孤独的忙碌的身影,想起她在父亲去世后忍受了多年的悲痛,突然好想抱抱她,告诉她:原谅我现在才知道,你有多痛!</h3><h3><br></h3> <h3>游走在这个大都市里,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喜怒哀乐里,无暇去切身关注、了解、体会身边的亲人、恋人、朋友,到底在遭遇着什么、感受着什么、烦恼着什么。</h3><h3>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私的。生存不易,我们心里充塞了自己的感受,根本容不下其他人。</h3><h3>就像影片一开头,曾志伟扮演的父亲,他在狭窄的房间里翻箱倒柜地找铁锤,潜意识里就是害怕儿子的精神病复发。</h3><h3><br></h3> <h3>影片采取了插叙的方式,一边讲述现在,一边讲述过去。看到影片的中间才能完全清楚来龙去脉:余文乐扮演的阿东曾经是金融投资精英,有位美丽善良的未婚妻,还有个特别优秀在美国工作的弟弟。母亲患病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父亲回避不理,弟弟在美国不愿回来,他一力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职责,适逢金融风暴,借下了巨债。</h3><h3>在母亲的无理取闹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下,他躁郁症病发,失手杀死了母亲。故事就是从医院认定他精神病康复,强行要求他出院开始的。</h3><h3><br></h3> <h3>在导演的镜头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疏离和冷漠。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掩饰、回避、远离。明明是要接儿子康复回家的父亲,与医生的对话里中却似乎想让医生承认儿子并没有康复。明明应是父子重逢的喜悦,父亲总躲在书店里,回避与儿子亲密相处。父与子睡在上下铺,几十厘米的距离像隔了千万里,儿子天天失眠、天天流泪,父亲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h3><h3>父子如此,其他人又如何。阿东曾经的好友、同事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为了重新融入社会的作出的所有努力;他念念不忘的未婚妻在大家面前强烈控诉他给自己造成的巨大伤害;同住一室、受过他恩惠的邻居们得知他曾患病的真相后,集体杯葛,强行要两父子搬走。唯有隔壁的小男孩,凭一腔热诚、一颗真挚的童心,靠近他,接纳他,愿意和他一起努力。</h3><h3><br></h3> <h3>对一些弱势群体而言,他人一念,可以是天堂,可以是地狱。</h3><h3>我们常常对远离自己的悲惨事件表示关注,发表爱心宣言,但对于我们身边需要关注的人,往往选择视而不见。</h3><h3>在影片插叙的片段中,我们知道,阿东的母亲生活得非常孤独,她长期腰痛,丈夫和小儿子却看都不来看一眼,她哭:我很痛,怎么都没人来看我。</h3><h3>阿东的好朋友遭受裁员危机,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帮忙,最后他绝望跳楼。</h3><h3>住在阿东父子隔壁一对母子,被人遗弃,长期生活艰难,但在强迫阿东父子搬迁时,母亲带头号召,出言刻薄。</h3><h3>阿东翻出父亲枕头边藏着的铁捶,大声质问:为什么你要藏着铁捶?是不是你也在害怕我,你也认为我没有康复,但你是我的亲生父亲啊,你怎么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相信?</h3><h3><br></h3> <h3>其实他们要的并不多。</h3><h3>如果阿东的弟弟能时不时给年迈的母亲去个电话,她或许就不会变得性格乖戾。如果大家能在关键时候助阿东的好朋友一臂之力,他也许就不会自寻死路。如果同住在陋室的邻居们能用友善的目光、诚恳的态度对待阿东,阿东或者就能重拾信心,回归社会。</h3><h3>电影里有个喻意很深的片段,阿东上网研究形势,接着购买了许多绿色植物,他计划利用天台发展绿色种植,重回社会。</h3><h3>可惜在大家冷漠的态度里,歧视的眼光下,绿植慢慢枯萎,颓败。人心也是一样的,努力过,争取过,没有结果,也就慢慢枯萎掉了。</h3><h3><br></h3> <h3>看到最后,阿东孤独地站着天台上,面对着大家冷漠的眼光,我很害怕,害怕出现悲惨到底的情节。</h3><h3>万幸,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好(虽然不算圆满)的结局。</h3><h3>在众人惊恐退缩的目光中,父亲眼神坚定地走上前,牵起儿子的手,然后用力地把他搂进怀里。</h3><h3>在导演安排无声的场景里,我仿佛听见父亲说:</h3><h3>原谅我现在才知道,你有多痛!</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