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坑客家小镇

四哥

<h3>5月25日,周六,我带着孙子乘坐高铁第一次来到深圳。由于近几日天气炎热,基本待在房里,到晚上才出去散散步。</h3><h3>在朋友的推荐下,29日周三,赶第一趟地铁前往甘坑客家小镇游玩,由于将甘坑误导为塘坑折转往返到甘坑客家小镇已是十点多钟了。</h3> <h3>6.30从车公庙乘1号线地铁到老街转3号线到塘坑,(全程票价:7元)这是塘坑小镇上一处待拆除的民房,傍边就是一个蔬菜市场。多方打听,都说附近没有景点。没办法再次联系朋友,才知走错了。</h3> <h3>从塘坑再次乘坐3号线地铁返回到布吉转乘环中线到下水径,出地铁口后到对面马路坐268路公交车直达甘坑客家小镇。(地铁4元,公交2元)。</h3> <h3>甘坑客家小镇门楼,还有点气势吧。城门楼上面的木质塔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h3> <h3>甘坑客家小镇据介绍:原来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一个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的古老村庄,从古至今以凉帽闻名中外。史载:“柑坑山:瑶人居之,多产赤竹”。“赤竹”,是制作凉帽的主要原材料,客家人用赤竹做成凉帽,实用而精美。2013年“甘坑凉帽”代表“客家凉帽”被列入广东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大门处店铺。</h3> <h3>一条条小巷清心宁静地等待着你的到来。</h3><h3>粉刷一新的白墙,与青砖砌筑的灰墙,相互帮衬,青褐色的瓦,与铜色油木制的屋檐,更显凝重。</h3> <h3>七都116:据说是因为明朝末新安县分3乡7都57图509村,甘坑小镇为七都116村。</h3> <h3>一排排小矮房,诉说着昔日贫穷客家人的生活历程。</h3> <h3>如今在商业化的推动下,斑驳流利的古老墙体上都重新整装,并点缀着各种的青草花木,是不是特别适合文艺青年们来这里邂逅偶遇发呆呀。</h3> <h3>过去用过的油灯,红红的灯笼,在狭窄的小巷自然和协的存在,营造了一种小资情调,使浮躁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巷幽静曲径,巷陌相通,花香宜心,让人心生期待,梦想着韩剧中的浪漫。</font></h3> <h3>新龙门客栈,似曾相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爱也匆匆恨也匆匆,一切都随风,狂笑一声长叹一声,快活一生悲哀一生,谁与我生死与共……”电影【新龙门客栈】是否以此为外景地?</h3> <h3>镇中有历经120余年沧桑的南香楼,它曾是闽南某大户人家的别居书斋,仅雕版木刻就达200余件。有建于雍正年间的状元府,一砖一木均从江西婺源移迁而来,精心复原后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古韵。还有炮楼、碉楼、吊脚楼等别致、风情的建筑融于山水之中,将江南水乡特点与几百年的客家老屋一道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载体。</h3> <h3>客家围屋</h3> <h3>甘坑博物馆:馆里是关于甘坑小镇的历史介绍,还有一些历史文物展出。</h3> <h3>馆门石雕据史记载:</h3><h3>吸水兽: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h3> <h3>现代仿制的凤凰谷,仍在建设中,集田园休闲、生态度假于一体。</h3> <h3>手石磨</h3> <h3><font color="#010101">登高远眺,错落别致的灰色屋顶,古色古韵,返樸归真,有别于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雄伟壮观。</font></h3> <h3>甘坑小镇大部分房屋仍在整修,加上中午火辣的太阳,是否是我来的时间不对,是否是太阳阻止了人的脚步,整个小镇没见几个游人,商铺都是铁将军把守,缺少那么一点生气!</h3><h3>不见酒巴热情奔放;</h3><h3>不见特色小吃街上的繁荣;</h3><h3>不见风情咖啡店悠悠琴声;</h3><h3>不见街区游人如织的穿梭。</h3><h3>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萧条。</h3><h3>我也只好急怱怱结束游程返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