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吴哥窟

ZYQ

<h3>  &nbsp;</h3><h3>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然而专注等待看日出,我只依稀记得曾经在泰山之巅。这一次,却是在柬埔寨。</h3><h3> 这就是该国国旗上的图案——吴哥窟,也是选作本遊记封面的理由。</h3><h3> <br /></h3><h3> <b>2018年2月15日 除夕</b></h3><h3><br /></h3><h3> &nbsp;女儿带着年迈的双亲,到柬埔寨的暹粒和金边的春节假期"自由行"开始了!</h3><h3> &nbsp;</h3><h3> 朝坐城铁辞锡城,到达虹桥用早餐。 换乘飞机上白云,蜕去冬装存羊城。</h3><h3> 午后转机去暹粒,斜阳降落安克尔。 海关电脑系统慢,入住酒店已掌灯。</h3><h3><br /></h3><h3> 享誉全世界的吴哥古迹,就在暹粒。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期间的"真腊王国"定都在吴哥。1296年出使真腊的中国元朝使节周达观著写了《真腊风土记》。此后,真腊王朝开始没落。1431年由于暹罗(今泰国)入侵而迁都到金边。吴哥王城随之被热带雨林所淹没。1858年,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根据《真腊风土记》的翻译本,才从丛林中找到了它。吴哥王城及古庙宇距离暹粒市最近的仅几公里。1992年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一千多年前,在"大宋王朝"南边的一个小国,它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国力,建成如此辉煌的都城!</h3><h3> ——它能留存于今,又竟然是大自然的神工!</h3><h3> </h3> <h3>  &nbsp;</h3><h3> 暹粒 ( Siem Reap )</h3><h3> 安克尔 (Angkor) 国际机场。</h3> <h3>  &nbsp;</h3><h3> 一走下飞机,顿感热浪扑面。这是前往海关。过关排队用了一、二个小时。</h3><h3> 这是用手机记录本次异国旅行的第一张照片。北京时间下午六点,当地时间下午五点。</h3><h3> </h3> <h3><br /></h3><h3> 女儿在网上预订的酒店,门面并不起眼。</h3><h3> 上面一行"文字"可能是它的名字,下边有西文UDAYA,我管它叫"优大雅"。</h3><h3> 我们的房间在二楼。入住的遊客大多是"西洋人"。</h3> <h3><br /></h3><h3> 游泳池边用晚餐,強力电扇难止汗。不计时差亦不晚,法式小㕑年夜饭。</h3><h3> &nbsp;今年的年夜饭,挥汗的年夜饭,——在酒店餐馆点的餐。</h3> <h3><br /></h3><h3> 从房间里看到的游泳池。</h3> <h3><br /></h3><h3> 在优大雅酒店的花园里</h3> <h3>  &nbsp;</h3><h3><b> 2018年2月16日 大年初一</b></h3><h3><br /></h3><h3> 已在酒店服务台预约,免费早餐后,一辆奔驰"商务车"如期而至。会说英语的司机本地人小伙子,先带我们到"门票中心",购买门票(三日票),门票上打印着遊客照片。</h3><h3><br /></h3><h3> 首先来到是"小吴哥" Anhkor Wat&nbsp;</h3><h3> 这是"小吴哥"的西门外。</h3><h3> </h3> <h3><br /></h3><h3> " 小吴哥"应叫吴哥寺,又称吴哥窟。是整个吴哥古迹群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由1113~1150年在位的苏利亚华曼二世 Suryavarman 所建,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供奉印度教的毗湿奴 Vishnu ,是印度教须弥山的世俗代表、远古诸神的居住之地。</h3> <h3><br /></h3><h3> 据说吴哥寺有49座四面佛,加上城门上的5座共54座。每一座都带着一样的神秘微笑。很明显,这些佛塔是堆垒之后雕成的,塔内中空,但不是拱型顶。</h3> <h3><br /></h3><h3> 在吴哥寺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至少看到一个"神秘的微笑"。</h3><h3> 无数精美的浮雕,刻于墙壁、廊柱、基石、栏杆之上,造型多变,人物端庄优雅。( 据说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 )。在这里,不免想起中国敦煌的洞窟中彩绘的"反弹琵琶"、"飞天"等艺术造型,虽然比这里浮雕早了一千多年,但在艺术造诣上堪称后来者居上,望国人再莫要坐井观天、妄自尊大矣!</h3> <h3><br /></h3><h3> 在这里看了一个多小时,确实有点累!</h3><h3> 想走遍吴哥城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h3> <h3><br /></h3><h3> 战象平台 Terrace of Elephants </h3><h3> 有人叫"斗象台",有人说是吴哥国王挑选坐骑的地方。正对着通往"胜利之门"的大道,胜利而归的将士在这里接受国王的检阅,所以有人说是国王阅兵的地方。当然也可作为国王的观景台,政要迎宾,观看公共庆典和斗象大会的地方。</h3><h3> 周围的围墙上刻有许多大象和印度教的神像,有些雕像至今仍很完整,可见当时精湛的艺术造诣。</h3> <h3><br /></h3><h3> 正午时分,我们出"小吴哥"南门。我要求在此留影。身后是护城河桥,桥两边各有一长串很有名的雕塑,可惜被"多头蛇"挡住了。</h3><h3> 此照片由出租车司机主动为我拍摄。</h3><h3> 出租车内带有一个小"冰箱",里面有免费的瓶装水和冰镇湿毛巾,当你从烈日下坐进凉爽的汽车内,他会一一递给你,不由得你不连声道谢!( 当然,到了结束当天的服务的时候,给上几美元的小费也是心甘情愿的。)</h3><h3> 我庆幸,穿了一双和当地土埌颜色几乎一样的布鞋,不见脏。当然也该庆幸晴朗的天气,没有泥泞。</h3><h3> 在皇家浴池 Stah Srang 附近的一处空调开放的餐馆里吃了午饭,然后到近在西侧的塔普伦寺参观。</h3> <h3><br /></h3><h3> 塔普伦寺 Ta Prohm</h3><h3> 塔普伦寺以电影《古墓丽影》的外景地和古树缠绕而出名,它是一座几乎被丛林吞噬的古庙。</h3><h3> 它是1186年加亚华曼七世为了纪念母亲所兴建,神殿供奉的是"智慧女神"。传说神像是根据他母亲的容貌雕塑。十九世纪中被发现时,它的许多宫墙、城门都已被参天的巨树所盘踞。为了避免拔出古木带来更进一步的破坏,后人将这些盘根错节的巨木也列为神庙历史的一部分而一并保存。</h3><h3> </h3> <h3><br /></h3><h3> 走进这座古庙,仍然可以看到当地人称之为蛇树的根茎,穿绕在梁柱、石缝、屋檐、门窗之间,古树与寺庙"谁也离不开谁"。</h3> <h3><br /></h3><h3> "大吴哥"西门外的浮桥。</h3><h3> 走出塔普伦寺,我们来到是"大吴哥"。停车场在西门外,路中央绿化带里矗立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柱形碑。横跨在西护城河上的石桥已经封闭,遊客必须走塑料浮筒搭连的浮桥。( 注意图中的遊客大多为本地人,这一天兴许也是柬埔寨的假期。)</h3><h3> "大吴哥"应叫通王城,本名Angkor Thom,梵文原意是"大城市"。总面积约十平方公里,是吴哥规模最大的寺庙,因而被称为"大吴哥"。由1181~1219年在位的加亚华曼七世Jayavarman 所建。四周的护城河长达十二公里,有东、西、南、北及东北面的胜利门。城内有巴戎寺 (Bayon)、巴芳寺 (Baphuon)、战象平台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古皇宫 (Phimeanakas )等,其中巴戎寺是吴哥古庙群中唯一的佛教寺院,位于通王城的正中央(如照片中最远处的即是)。</h3><h3> </h3> <h3><br /></h3><h3> 在精美的浮雕前</h3> <h3><br /></h3><h3> 在浮雕长廊下</h3> <h3><br /></h3><h3> 走进"通王城",长廊、浮雕、佛塔令人目不暇接……由于一路拍了N多照片,到达王城中央的巴戎寺时,已经到了停止攀登最登塔的时间。照片中的这组石塔仅是一座边塔,主塔挡在它的后面。柬埔寨国旗中的图案体现的这是这组石塔。</h3><h3> 巴戎寺是柬埔寨传奇君主加亚华曼七世用了35年的时间,倾尽创作才华,实现了完美的自我的体现。除了有蜿蜒的走廊、陡峭的台阶之外,最经典的是54座宝塔,以216个面带淡淡微笑的巨大的观世音菩萨头像,从各个角度俯视着人间,暗示着君王的绝对权力、控制和仁慈。</h3><h3> 中心塔距离地面55米,顶部殿堂代表"天堂",通往"天堂"的台阶陡而滑,须手脚并用,可见通向天堂是多么艰辛!遗憾的是,我们来晚了,未能一显身手!</h3> <h3><br /></h3><h3> 就在㙮下的围墙边留个影吧!</h3> <h3><br /></h3><h3> "净遊"的时间到了,遊客仍在流连往返。</h3> <h3><br /></h3><h3> 在这里看落日也很美!</h3> <h3><br /></h3><h3> <b>2018年2月17日 大年初二</b></h3><h3><br /></h3><h3> 吴哥寺前看日出</h3><h3> 按昨晚在酒店服务台约定的时间,出租车司机带上几包酒店提供的早餐,出发了,天还没有亮!</h3><h3> 我们算是来得比较晚的,在手机手电筒的照引下,走过护城浮桥,沿着昨天傍晚曾经走过的路,直到看日出、拍照最佳位置——左右两边的池塘前。池塘边已经站了许多人,围得水泄不通。人人手举一只手机,像点点繁星,又像闪耀的萤火虫!</h3><h3> 本篇封面照片就是跑到南边的池塘前拍摄的。</h3><h3> 这是北池塘前观看日出的遊客,被刚刚升起的红日映照着。</h3> <h3><br /></h3><h3> 看完日出之后,我们来到圣剑寺 Preah Kahn。</h3><h3> 该寺也是加亚华曼七世所建,是为祭祀他的父亲在征服占婆族人、彰显其彪炳战功而建立的。圣剑寺的建筑规模几乎与皇宫相似,占地面积也远胜于他祭祀母亲的塔普伦寺,周围约700x800米。</h3> <h3><br /></h3><h3> 圣剑寺门口的武士,右手原来是持有宝剑的。</h3> <h3><br /></h3><h3> 连续的石窗,是实习拍摄多画面全景照片的极佳场所,我当了一次"模特"。</h3> <h3><br /></h3><h3> 圣剑寺的中央塔下有这样一个颇似蜡烛台的石柱,如果将蜡烛的顶端对准上前方穹顶的石窗,就像蜡烛在点亮。</h3><h3> 墙壁石块上整齐排列的盲孔,听旁边旅行团"导游"说是镶嵌宝石作室内照明之用,我却认为是为石材搬运,作堆砌对接、固定用的工艺孔。</h3> <h3><br /></h3><h3> 这个地方叫 Preah Neal Poan 龙蟠水池,也称盘蛇寺,是建于12世纪末的佛教寺庙,它也是由加亚华曼七世的杰作。</h3><h3> 到这里要经过一大片水面,水里除了浮生植物还有树木,通过一条长长的木栈道,栈道下尽显晴空万里,白云朵朵。栈道边的小岛上有几个当地人组成的小乐队,用当地的乐器演奏着当地的音乐,可能是残疾人在此卖艺乞讨。</h3><h3> 传说这里是一座寺庙疗养所。中央的大水池被称为圣池,在底部种满药草,雨季来临时药草在水中自然分解而成为药池,药水流到小室,病患者便跪在小室里以药草水淋身治病。</h3><h3> </h3> <h3><br /></h3><h3> 塔逊寺 Ta Som</h3><h3> 塔逊寺、圣剑寺与龙蟠水池相距很近。</h3><h3> 塔逊寺同样也是加亚华曼七世所建,( 后又由他的儿子因陀罗跋摩二世 Indravaman 进行了扩建),目的是要纪念替他们南征北战的塔逊将军。</h3> <h3><br /></h3><h3> 这里该我学着拍全景照了。</h3> <h3><br /></h3><h3> 遊览完塔逊寺后,老伴难忍腹痛,不得不令司机送我们回"优大雅"( 为之,加了车钱 )。</h3><h3> 午饭就在优大雅的餐馆点餐,送至房间,反而更舒适。服务员上来收餐具时,给点小费就是了。</h3><h3> 休息个把小时后,让司机送我们父女二人到比粒寺和东梅奔寺参观。</h3> <h3><br /></h3><h3> 比粒寺 Pre Rup</h3><h3> 又称变身塔,在东梅奔以南约一公里处,是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修建的。</h3><h3> 比粒寺的意思是"旋转的身体",是王族进行火葬仪式的地方。经过在此火化之后,"变身为神"。</h3><h3> 对比一下咱华夏:几千年,数以千计的帝王,他们无不在活着的时候就劳民伤财,大造陵寝,让多少珍宝埋进"地下宫殿",甚至还有活人殉葬……</h3><h3> 比粒寺有五座红砖高塔,是红砖建筑的代表作。在阳光的照耀下,㙮基上的石狮子披着暖暖的红色,忠诚地守卫着。</h3><h3> </h3> <h3><br /></h3><h3> 东梅奔寺 East Mebon</h3><h3> 据人考证,该寺是公元952年由在位的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所建,为了解决供王宫和灌溉用水而建造的"人工湖"。过去的东梅奔和西梅奔都是这样的水库。东梅奔寺是一座修建在水库中央的"镇水寺",寺内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成为吴哥王朝历代国王祭祀祖先的祭坛。</h3><h3> 如今水库已完全干涸。基台上,四个角落各有一头石雕大象"镇守",并以石雕大象而闻名。</h3> <h3><br /></h3><h3> " 吴哥的微笑大剧院"内</h3><h3> 该大剧院位于"门票中心"附近200米处,我们打突突车而来。</h3><h3> 网络预定的套票含中式自助晚餐。在用餐之前,在剧院的前庭,付五美元,拍了几张这样的纪念照。</h3> <h3><br /></h3><h3> "柬埔寨第一大歌舞史诗演出"——《吴哥的微笑》,复活凝固在石头上的神话。</h3><h3> 继 序 "问神"之后,有四章:辉煌的王朝、复活的众神、搅动乳海、生命的祈祷,以及尾声 《吴哥的微笑》。</h3><h3> 荟萃有"皇家御用明星"、"国宝级弹唱大师",还原精美的古真腊服饰、经文浮雕上的舞姿,用现代舞台的声光效果,将柬埔寨的古典舞蹈尽现舞台!</h3><h3> 很明显,这里有中国的投资和运营,观众也大多是来自中国的遊客。</h3> <h3><br /></h3><h3> <b>2018年2月18日 大年初三</b></h3><h3> &nbsp;</h3><h3> 崩密列 Beng Mealea</h3><h3> 这个地方令人印象最深刻:一、距离暹料市区最远(约四十多公里),二、"三日票"无效,要单独购买门票,三、整个庙宇建筑几乎完全倒塌,而且没有复建过,四、要从拍电影搭建的木栈道上越过观看废墟。</h3><h3> "崩密列"意为"荷花池"。它于十二世纪由苏利耶跋摩二世兴建,设计风格与吴哥窟大致相同,周围有巨大的护城河,周围1200X900米,如今已部分干涸。</h3><h3> 据说美国曾经想要修复,但后来发现实在无从下手。柬埔寨就干脆决定不修复了,让人们看到它以及吴哥古迹在未修复前的模样。</h3> <h3><br /></h3><h3> 魚贯通过崩密列遗址栈桥。</h3> <h3><br /></h3><h3> 走出崩密列,在路中的大树下歇歇脚。</h3> <h3><br /></h3><h3> 遊完"崩密列",在路边小镇上吃午饭之前,终于与椰树、吊脚楼合了个影。</h3> <h3><br /></h3><h3> 这是去"崩密列"之前,拍到的暹粒郊外。图中的广告牌是柬埔寨执政的人民党"竞选广告",佈满城乡。</h3> <h3><br /></h3><h3> 女王宫 Banteay Spey Temple </h3><h3> 是公元967年左右由罗仁德拉华曼二世 Rajendravsrman 始建,于1002年由闇耶跋摩五世完成,目的是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由于这座庙宇相对娇小且雕工精细,就像出于女人之手,故称为女王宫。</h3><h3> 女王宫面向东方,围墙内的面积只有100米X120米,围墙外有护城河环绕。</h3><h3> 精湛的雕工堪称是众多吴哥遗迹中登峰造极之作,有"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h3> <h3><br /></h3><h3> 这里门窗都是这样矮小,有人猜想这是设计师故意所为,让进入者俯首,以对神保持谦卑和敬仰。我认为是让门窗与建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h3> <h3><br /></h3><h3> 从这里看,女王宫确实很"迷你"。</h3> <h3><br /></h3><h3>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l</h3><h3> 在"三日票"的最后有效期内参观了斑黛喀蒂寺,它位于皇家浴池的西边。</h3><h3> 班黛喀蒂寺建于12世纪末,是一座宏大的佛教寺院。与它西北面紧邻的塔普伦寺相比,遊客并不是很多,也许是后者更出名。</h3> <h3><br /></h3><h3> 斑黛喀蒂的围墙约700米X500米。</h3> <h3><br /></h3><h3> 明天一早就要到金边去,今晚去逛夜市、吃晚饭。街边店有有"小魚洗脚",看着挺新鲜的。这片夜市很热闹,与咱国内南方城市的夜市并无二致,不同的是光顾者以"老外"居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