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筒介:</h3><h3><br></h3><h3>郭立祯,山西省祁县人。1944年生,1964年山西省太谷师范中师毕业,1995年又毕业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函授学院经济管理系,大专文化程度。系原汾西矿务局机关退休正科级干部,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原介休市职业艺术学校专业教师,现介休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文艺联合会晋剧曲艺协会副会长。</h3><div>本人自幼喜爱晋剧音乐。自学晋剧器乐,在长期的票友活动中博釆众学,汲取了不少晋剧中路梆子理论知识和晋胡、三股弦操琴技能技巧,在介休市职业艺术学校任教期间,整理编写了约百余万言的《晋剧中路梆子音乐丛书》、《晋剧中路梆子伴奏基础理论》、《戏曲基础理论》等专业理论教材。丛书的第一篇《晋剧中路梆子唱腔概论》于2006年出版发行。山西省文化厅原科研教育处处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戏曲音乐协会副会长、《山西文化》杂志主编赵尚文老师审阅全部书稿后,在为《晋剧中路梆子唱腔概论》写得《序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晋剧音乐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为晋剧音乐研究与教学做出了贡献。"</div><div>截至目前,丛书的第二、三篇合订本《晋剧中路梆子唱腔组织结构与形式》(优秀唱段选)、第四篇《晋剧中路梆子传统曲牌、花腔、苦相思》、第五篇《晋剧中路梆子传统锣鼓点经谱》(估计今年7月中旬出版)、第六篇《晋剧中路梆子伴奏基础理论》(舞台与伴奏)、第七篇《戏曲基础理论》已全部付梓发行。</div><div>另外,为了广大戏迷票友学习,我译录的《包公误》《芦花》《女中孝》《金水桥》《渭水河》《包公赔情》《三击掌》《别窑》《武家坡》《柜中缘》《苏三起解》《喜荣归》《坐楼》《拾玉镯》《二相公卖水》《审姐责弟》《洞房》等剧目全谱的付印正在筹划之中。</div><div><br></div><div>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介休市裕华路南文明街汾局南区4号楼,电话:13835493383</div> <h3>丛书的第一篇《晋剧中路梆子唱腔概论》出版于2006年秋,是我编写得《晋剧中路梆子音乐》丛书的第一篇。书中用8章39节约24.5万字的篇幅,将晋剧中路梆子的七种传统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唱腔和九种附属板式(起板、留`流`板、绕板、转板、垛板、影调、吟板、切板、清场)的性质、组织结构、起唱(乐)落音位置,以及红黑板眼等均作了详尽的介绍。书中立论有基,出谱有据,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层层推进,通俗易懂,有实用价值,可操作性强。它集知识性、欣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于一体,是目前市埸上唯一全面、系统地介绍晋剧中路梆子艺术的读本。是晋剧艺术专业人士和广大业余爱好的票友们不可缺失的理论教材。</h3> <h3>丛书第二、三篇合订本《晋剧中路梆子唱腔组织结构与形式》(优秀唱段选),本书出版于2016年8月。本书通从60个传统剧目中筛选出的83段由各阶段晋剧表演艺术家演唱录音译谱的,不同行当、不同思想情感、不同板式结构的不同唱腔,再通过介绍在行腔过程中各板式唱腔的起唱、落音、回挂、板式转换、旋律承接、绕、留(流)、垛、吟、切、清等10个环节的行腔规律,让读者加深对各板式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的理解。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丁派、牛派、爱爱腔、转转腔的行腔韵味风格特点,以及花腔、苦想思在唱腔中的应用。</h3><h3>本书是按青衣、小旦、老旦、须生、老生、小生、花脸、三花脸(丑)、转转腔共设九章。每章又按板式回挂的旋律侧重分了一般乱弹、花腔滚白、变革(现代戏)唱腔、苦相思和重点流派等划分了节数,方便读者查找。</h3><h3>本书为《晋剧中路梆子音乐》丛书的第二、三篇合订本。</h3> <h3>《晋剧中路梆子传统曲牌、花腔、苦相思》是丛书的第四篇。本篇共设四章十五节篇幅介绍了晋剧中路梆子中常用的传统曲牌、花腔、苦相思共计701首曲目。</h3><h3>其中:一、曲牌520首。按类型分为丝弦曲牌367首,吹奏(唢呐)曲牌153首。按板式节奏又分为四股眼(平板)曲牌(丝弦152首、唢呐41首),夹板曲牌(丝弦48首、唢呐11首),二性曲牌(丝弦114首、唢呐101首),其他丝弦曲牌18首。</h3><h3><br></h3><h3>二、花腔100个。其中四股眼(平板)60个,夹板节奏19个,二性节奏21个。</h3><div><br></div><div>三、苦相思81首。其中四股眼46首,夹板20首,二性15首</div> <h3>丛书的第五篇《晋剧中路梆子传统锣鼓点经谱》是我在长期的票友活动和专业教学过程中搜集、译录、整理编撰的涉及晋剧中路梆子舞台伴、演奏所用的七百余首传统的锣鼓点经谱。</h3><h3>为使读者对晋剧中路梆子锣鼓有一更深入的了解,正文前增加了"晋剧打击乐及锣鼓概述"。将打击乐队(武場)阵容、每件器乐在演、伴奏中的地位与作用、司鼓手势和楗法使用、常用语术、代音字谱、司鼓底号及节奏类型作了详尽的介绍。</h3><h3>正文内容按锣鼓的用途分了三大部分。</h3><h3><br></h3><h3>一、与唱腔结合的锣鼓</h3><h3>这一部分又按唱腔的不同板式节奏又划分了八个小节。即:四股眼、夹板、二性、介板、流水、滚白、导板和特殊唱腔中的锣鼓,计介绍了375首锣鼓点经谱;</h3><h3>二、表演动作中的锣鼓</h3><h3>这一部分又按用途分了七个小节。即:念白、身段(一)、身段(二)、武打、舞蹈、曲牌和效果锣鼓,计介绍了264首锣鼓点经谱;</h3><h3>三、纯锣鼓点经谱</h3><h3>这一部分分了四个小节。即:头通、二通、花二通、改革花二通,计7首(套)锣鼓点经谱。</h3><div>以上总共三章十九小节约27.1万字的篇幅介绍了646首(套)长短不一、用途各异的锣鼓点经谱。她是较为系统的、全面的,也是常用的、传统的锣鼓点经谱。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是学习和研究晋剧中路梆子打击乐不可缺失的理论教材。</div> <h3>《晋剧中路梆子伴奏基础理论》(舞台与伴奏)是丛书的第六篇。本书是根据晋剧中路梆子音乐教学领域和晋剧中路梆子演奏人员,以及民间晋剧票友、晋剧业余爱好者的实际需求,特別是在广泛搜集到的一些晋剧中路梆子艺术前辈、琴、鼓师在长期的舞台伴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演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人专业教学和长期票友活动中,耳闻目睹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整理编写的一本理论教材。</h3><h3>本书共设12章53节。内容从音、音乐的概念、产生、音乐与人的关系到戏曲音乐、晋剧中路梆子音乐,再到器乐在伴奏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伴奏过程中的操琴(器)身法(姿势)、弓法、指(手)法、音法,再到伴奏要领;从板式唱腔、回挂的种类、性质到各板式唱腔的起、落、过、转、承、绕、流、垛、切、清等环节</h3> <h3>丛书的第七篇《戏曲基础理论》根据职业艺术学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戏曰演唱者和业余爱好及票友演唱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搜集整理戏曲理论的基础上整理编写的。将她归纳补充.为丛书的第七篇。</h3><div><br></div><div>本书以问答的形式,设定了30个大问题,87个小问题,详细地介绍了戏曲表演、唱的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书中重点强调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等四功五法和气、声、字、腔、情以及丹田用气、胸腹共鸣的诀窍和如何合辙归韵的演唱规律。还特别介绍了宋转转老师的练声程序和22种润腔方法;介绍了程玉英老师表演艺术特色;五音四呼和喷口吐字以运气与发声等。</div><div><br></div><div>书中有理论,有谱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是从事戏剧表演和票友的必备资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