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7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北票保国铁矿开始筹建,1969年开始大批招工。为了国家的三线建设,那些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把一面面红旗插到这里,开始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建设,把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招工入矿的工友曾宪玉的回忆让我们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让我们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艰苦创业的动人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初,正在北票八中上学的我们突然得到一个好消息,保国铁矿来我校招工了。原本平静的校园立刻沸腾起来了,这可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呀!前三届毕业生都上山下乡了,我亦做好了下乡的思想准备,可现在我们能到保国铁矿参加工作成为国企职工,这可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难得机会啊。就这样我校一百名同学顺理成章地走进了这个人生的转折点——北票保国铁矿。</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16日,虽然是个晴天,但50年前的北票比现在冷多了,同学们都满怀踏上新征程的喜悦,先后登上了解放汽车与家人、朋友、同学告别,车开动了,我们充滿笑意的脸上淌下了激动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卡车上,被那凛冽的寒风吹红了脸庞,还不忘唱着当时风行的歌曲,真的好开心啊。怀惴着对未来的美丽憧憬和梦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北票保国铁矿。没想到迎接我们的居然是一个小院里的几间平房——这就是保国铁矿最原始的模样。当时贾洪生、季余宽、陆书潮几位领导和铁矿筹建处的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办公。我们当时年龄很小,也不知道铁矿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在懵懂之中成为保国铁矿的第一批工人。</p><p class="ql-block"> 令我们想不到的是这里不但没有厂房,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平时走在路上都不容易碰见人。当天,我们被安排到一栋刚盖好的石头房子里面住宿,刚刚搭完的火炕上抹的红泥还没有干透,没水、没电,屋里四面透风,用水靠我们到韩古屯老百姓家里的井中打水,晚上靠点煤油灯照明。每当早上醒来,脸盆里有冰,鼻孔被煤油灯熏的黢黑,棉被上还有一层薄薄的霜,大家互相看着笑着还觉得很好玩。</p><p class="ql-block"> 当时铁矿采取的是部队建制,早晨起来要跑操,季余宽是我们的指导员,陆书潮是我们的连长,带着我们从驻地跑到食堂吃早餐。当时的食堂太小,容不下这百十来号人吃饭,就让我们来到库房就餐,库房里摆了几张临时钉的木桌子,桌子上有米饭或者苞米面窝窝头,有一盆炖白菜或者炖萝卜,有时男同学吃不饱,跑到老百姓家里去买地瓜或者鸡蛋。就这样简单的饭菜一日也只有两餐,因为大食堂里只有几个炊事员,做饭还要紧忙乎。好在我们那时有个好年龄好身体,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挺过了建矿初期的那一关。</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我们就被派到鞍钢去学习。记得1970年1月17日,我和同学们还有刚从独立团抽上来的男同志一起坐上了通往鞍山的火车,在鞍山火车站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当时我们都身着蓝色的更生布工作服,左胸前印有“开发矿业”四个草体字,那就是当时铁矿人的标志(记得当时铁矿的各种车辆上都喷涂着这四个大字)。我们一行背着的行李很有特色,有的用布包着,有的用毡子卷着,有的用麻袋装着,近百个土得掉渣人的队伍形成了一道特色风景。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走在街上的另一些人,他们都穿着时尚,女孩扎着一个马尾辫,还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男人们都穿着入时的服装,他们看到我们挺新奇,我们看着他们也挺新奇…,当我们走出来了才知道外边的天地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14日,我和刘桂兰又奉命回矿,原因是铁矿的机动话务台到了,(因我俩在大孤山后来改学的电话修理)回来当话务员。</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到铁矿,让我们看到了惊喜,仅仅半年的时间,铁矿变样了,有了水,通了电,通了火车(当时只通货车),这次真的有了厂房,虽然是木板搭建的,也是厂房啊,机电车间就搭建在原来的基建科财务科的后身,有电工班、钳工班、加工班,铆焊班,记得那时车间指导员是李治久,连长是马占成,还有很多从外地调来的老师傅,王树成、丁模、张志印、徐同敏、朱献忠、王雪芬、迟国祥、周伯渠、高丙玲,贾凤民、姜静涛、吴凤鸣、马润秋、王连洲等人。我记得那时他们也都很年轻呢,不过三四十岁,我们叫他们老师傅只是尊称。遇到紧急生产任务,李指导员,马连长都会亲自上阵,带领一班人攻坚克难没有二话。到现在我还记得李指导员在铆焊班抡大锤的情景,还记得马连长和电工们在一起干活的场面。那时车间不大,各方面条件还很差,想开会得到大库房里开,但那时的人都有满腔热血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觉悟,虽然环境艰苦但都有创业人的那种担当,那是一种时代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因为工作需要1971年春节刚过,我和刘桂兰第二次去大石桥学习电机变压器修理。年未学习归来,我们又看到可喜的变化,机电车间有大院了,机加工厂房(厂房大门上面的墙上有朱贵春写的几个白色大字“三线建设要抓紧”)、铸造厂房、铆锻厂房、车间办公室都整齐矗立,我们所在的电机变压器修理和加工班在同一厂房。至今仍记得那宽大的厂房,飞转的车床,运行的吊车,机器的轰鸣声,还有我们修理电机时发出的那种特殊味道。</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车间团支部还组织我们每天早晨起来跑操,朱贵春,李聪林,胡家阳等人负责喊操,活动筋骨凝聚精神,那时的机电车间充滿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记得付兴技术员领着我们练篮球,教我们打排球,为我们拔河喊口号时一蹦一躜头发都立起来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记得高梅兰,林黎华,杨玉霞我们几个经常利用星期天換黑板报,而且还记得高姐那手漂亮的各种字体的粉笔字和板面上漂亮得体的小插图。</p><p class="ql-block"> 记得樊世荣技术员那幽默的语言和搞坏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记得加班加点集体劳动热火朝天的场景;记得礼堂中观看矿宣传队演出时的欢歌笑语;更记得生产大会战动员会庆功会上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p><p class="ql-block"> 一幕一幕记忆忧新,一切的一切好像就在昨天,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般美好,都说经历就是财富,今天看来何尝不是呢!</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有许多事早已烟消云散,有许多事却珍藏心底难以忘却,今天回顾起那段青春岁月,倒觉得青春无悔,我们把人生最美的那段时光献给了铁矿,我们也收获了现在所不能获得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最早的机电车间工棚,油毡纸的墙和房顶,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简易工棚工作,一丝不苟的完成生产任务。</p><p class="ql-block"> 这是加工班同事在工作中。</p> <h3>朱贵春,1970年入矿,当时26岁,在加工班钳工组工作,曾担任过机电车间主任,采矿车间主任,矿长。</h3> <h3>朱贵春、程玉英夫妇,在铁矿家属房前合影</h3> <h3>最早机电人(女工们)</h3> <h3>师徒四人合影</h3><h3>前排王树成和丁模师傅</h3><h3>后排李聪林和张志印</h3> <h3>张志印师傅与王守义合影</h3> <h3>在话务室工作过的姐妹们 </h3><h3>高梅兰,沈桂华,梁秀英,曲丽荣和吕丽华</h3> <h3><font color="#010101">高梅兰与同事们合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刘桂兰、高梅兰、车桂伏、沈桂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后排左起、李玉、闫玉芹、吕根才、宋修豪</font></h3> <h3>高梅兰与同事们合影</h3> <h3>矿球队队员们</h3> <h3>高梅兰与机动科同事合影</h3> <h3>高梅兰与同事们合影</h3> <h3>高梅兰与同事们合影</h3> <p>1972年春节,在保国铁矿工作的部分大连知青回连探亲合影留念</p><p>前排左起:王桂琴、车桂伏、王爱迪、李宝生、孟凌云、冯宝重</p><p>中排左起:孙福源、孙永良、杨庆胜、吕根才、孔庆顺、张成亮</p><p>后排左起:邹积锦、高忠义、宋国明、赵云利、胡家阳、祁庆发</p><p>(后来大家戏称为十八棵青松)</p> <h3>后排姚连发,纪向阳</h3><h3>前排朱生厚,邹积锦</h3> <h3>邹积锦与高林升等人合影</h3> <h3>邹积锦参加铁矿各车间排球比赛</h3><h3>二传手是付兴技术员</h3> <h3>铁矿工作证 </h3><h3> 保国铁矿于1969年开始大批招工,邹积锦于1971年8月份入矿,当时22岁,在机电车间电工班学徒。</h3><h3> 1980年结婚后不久,邹积锦离开了他工作了九年的保国铁矿。</h3><h3> 深深地留恋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留恋所有的朋友、师傅和工友们。那是他人生路上最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光。</h3> <h3>邹积锦与李聪林</h3> <h3>褚振斗,李聪林,孙凤歧,邹积锦,李宝生</h3> <h3>王桂琴,郭秀文,孙秀芹,杨玉芝,刘桂兰,于秀云</h3> <h3>李声夫妇与女儿</h3> <h3>王树成师傅</h3> <h3>(上)高忠义和张成亮<br></h3><h3>(下左)孙凤歧和张成亮在大石桥学习时合影<br></h3><h3>穿着铁矿第一套工作服</h3><h3>“开发矿业”四个字是当时我们铁矿人的标志</h3><h3>(下右)锻造赵云利,外线张成亮,加工班张念良</h3> <h3>后排冯宝重,张成亮,高忠义,吴江</h3><h3>前排藤永宝,薛元力</h3> <h3>高忠义,吴江,张成亮,薛元力,藤永宝 </h3> <h3>后排盖丙祥,张云龙,张成亮,赵相明,孙风歧</h3><h3>前排王桂平,高忠义,张春光,邱显林</h3> <h3>孟凌云,张念良,冯宝重,赵云利,张成亮,高忠义</h3> <h3><h3>胡家阳,张成亮和高忠义三人合影</h3></h3><h3>张成亮与张念良合影</h3> <h3>电工班冯宝重</h3> <h3>雷洪霞与曾宪玉</h3><h3>沈桂华与雷洪霞</h3> <h3>闫玉芹</h3><h3>雷洪霞与李金荣合影</h3> <h3>张晓红,雷洪霞,于秀芬和曾宪玉合影</h3> <h3>韩秀荣和曾宪玉</h3><h3>沈桂华和闫玉芹</h3><h3>雷洪霞和曾宪玉</h3> <h3><font color="#010101">沈桂华与同事们合影</font></h3> <h3>高梅兰、闫玉琴、车桂伏和沈桂华合影</h3> <h3>车桂伏与同事合影</h3> <h3>周丽军,车桂伏,王桂琴</h3> <h3>前排刘桂兰,闫玉芹</h3><h3>后排王树成师傅和王再军</h3> <h3>车桂伏,高梅兰与同事合影</h3> <h3>曲丽荣、沈桂华和梁秀英合影</h3> <h3>沈桂华在铁路桥下留影</h3><h3>沈桂华与同事在河边留影</h3><h3><h3>沈桂华在新建的保国铁矿火车站楼梯上留影</h3></h3> <h3>1976年7月,沈桂华与同事在铁矿火车站合影留念</h3> <h3>沈桂华和李玉等同事合影,背景是北票炼铁厂。</h3><h3><br></h3> <h3>曾宪玉,马润秋,孙秀芹和于秀芬</h3> <h3>杨玉芝和王爱迪</h3><h3>谭国莲和杨玉芝</h3><h3>杨玉芝和姜秀英</h3> <h3>加工班部分同事在北票总机厂学徒留影</h3> <h3>在北票总机厂学徒结束留影</h3> <h3>话务室同事们欢送王桂琴合影留念</h3> <h3>话务室同事曲丽荣、牛晓颖、李玉芹、郭秀文、梁秀英等合影留念</h3> <h3>话务室的同事们欢送梁秀英合影留念</h3> <h3>机电车间热处理班组同事合影</h3><h3>1982年拍的,郭雅文,张白云,谢师傅,董兆文,胡宪友,王海民</h3> <h3>机电动力班合影</h3><h3>前排左起郭秀文,曲丽荣,梁秀英,张春光,高忠义,宋修豪,王桂平</h3> <h3>牛晓颖和姚洪谦</h3> <h3>张志远在为活动剪彩</h3> <h3>张春光、洪德才与同事们合影</h3> <h3>外线同事在工作</h3> <h3>王秀彦和戴景文</h3> <h3>高忠义与同事们合影</h3> <h3>曾宪玉,雷洪霞,张晓红与同事合影</h3> <h3>左起佟振明,辽报记者,孙洪文,辽报记者,金德存,刘向凯</h3> <h3>牟维成</h3> <h3>牟维成和他的同事们</h3> <h3>采矿电铲段</h3><h3>后排左一:王志军,左二:张汉祥</h3><h3>前排左一:张凤华,左二:祁树深</h3><h3><br></h3> <h3>刘向凯</h3> <h3>许徳敏</h3> <p>后排左起:姜兴立、王善斌、耿润河、邹传杰、古春庭</p><p>中排左起:王继英、窦淑玲、邵凤梅、孙志建</p><p>前排左起:朱本华、武桂英、季明珞、于连壁、许德敏</p> <h3>电铲最上边站着的辛玉民,石宝林,第二排徐振成,范中国,孙才,下面,刘向凯,黄宝义</h3> <h3>黄宝义</h3> <h3>选矿车间同事1985年欢送龙潭学员合影留念</h3><h3>后排左一楊洪芹,张秀珍,李淑淑,王桂荣,谢云,白玉珍,吴淑琴</h3><h3>前排左二白桂英,左四郝连德</h3> <h3>选矿车间同事1985年欢送龙潭学员合影留念</h3><h3>左二白桂英,左三郝连德,左四张秀珍</h3> <h3>矿职工医院张北华大夫在给患者检查病情</h3> <h3>矿团委组织团员活动留影</h3> <h3>星期日,朱贵春参加团员义务劳动</h3> <h3>铁矿门前程玉英,穆翠荣,毕长秋合影留念<br></h3> <h3>程玉英与同事合影</h3><h3>三个人在山上的合影 程玉英,牛晓颖,马娟</h3> <h3>程玉英和同事合影</h3> <h3>程玉英与牛晓颖在铁矿子弟学校留影</h3> <h3>程玉英与同事们合影</h3> <h3>程玉英与同事们合影</h3> <h3>杨明君,李连谦,孙洪文,韩坤,李云龙,程玉英,董志学在承德留影</h3> <h3>1987年 矿财务科欢送陈志民合影留念</h3> <h3>1988年 矿财务科欢送朱本华合影留念</h3> <h3>文艺演出</h3> <h3>王焕威政委(铁矿第一任党委书记)</h3> <h3>曾担任保国铁矿革委会副主任乌基玉在铁矿时全家合影(1976年)</h3> <h3>董兆文回复曾宪玉: </h3><h3>1969年12月16日,这一天天气真好! </h3><h3>风儿轻吹艳阳高照。</h3><h3>虽然料峭,</h3><h3>但感觉很妖娆。</h3><h3>北票八中一百名学生去保国铁矿参加工作报到。</h3><h3>乘着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了宝国老。 那时我们还很年轻,</h3><h3>年龄都还很小;</h3><h3>就像一棵棵稚气未脱的小苗。</h3><h3>迎着寒风离开了学校,</h3><h3>踏上了人生的社会轨道。</h3><h3>到了目的地,</h3><h3>真是惊讶异常出乎意料。</h3><h3>没有想像中的热闹,</h3><h3>更没有工厂矿山生产的喧嚣。</h3><h3>迎接我们的是山坡上屈指可数的房屋,</h3><h3>还有那无边的大地和成片的荒草。</h3><h3>白天学习讨论把决心表。</h3><h3>晚上煤油灯陪伴我们嘻笑打闹。 </h3><h3>杨星辉在草垫子上习武练功劈叉下腰,</h3><h3>王翠敏自学成材身手不凡功夫也很高。</h3><h3>休息时女同学们打布键子,</h3><h3>男同学们就支架子摔跤。 </h3><h3>每天两顿饭。</h3><h3>吃的是大帽高粱冻白菜,</h3><h3>一桌八个人 一盆饭一盆菜吃没了拉倒,</h3><h3>管净不管饱。</h3><h3>饭后一看 ,盆底一层黑泥,饭前一瞧,饭顶一层红帽 。</h3><h3>没到饭点肠胃就饿得咕噜咕噜的叫。 </h3><h3>天刚朦朦亮我们还得集合跑步上早操。 </h3><h3>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吃饭和睡觉。 </h3><h3>第一次开饷三张五元的新票, </h3><h3>激动的就像发高烧,</h3><h3>不知把这巨款放在那里好。</h3><h3>大家乐的又是唱又是跳,</h3><h3>真是有点不知地多厚天多高;</h3><h3>就好像得了三块大元宝。 </h3><h3> 1970年春节过后我们陆续实习去了鞍钢海城大石桥。</h3><h3>学习结束 我们返回铁矿,</h3><h3>开始了我们每天工作的辛劳。</h3><h3>那时铁矿刚建,基础设施福利待遇都很少。</h3><h3>虽然很艰苦但同学们都是心里甜脸在笑。 </h3><h3>我们充满着朝气充满着自豪和骄傲。</h3><h3>那时坐火车回家, </h3><h3>同学们特意坐牛香林李桂荣刘金芳的车厢逃票。</h3><h3>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害臊。 </h3><h3>早晨上车就睡觉, </h3><h3>晚上车里扑克玩一道。 </h3><h3>说不尽的趣事, </h3><h3>道不完的欢笑。;</h3><h3>我们就像一群刚飞出林的小鸟。</h3><h3>翅膀没硬慷慨誓言却不少。</h3><h3>为祖国贡献一切, </h3><h3>为宝国老铁矿奋斗到老。 </h3><h3>也不是幼稚也不是可笑, </h3><h3>我们这一代青春报国的热血总是在燃烧。</h3><h3>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的真实写照。 </h3><h3>几十年的风雨飘摇, </h3><h3>最后都各自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岛礁。 </h3><h3>我们的青春留在了保国铁矿,</h3><h3>我们的韶华留在了宝国老!</h3><h3>宝国老是我们的第二故乡。</h3><h3>嫩涩的青春岁月怎能忘掉。</h3><h3>现在我们天各一方夕阳晚照, </h3><h3>追忆当年无限的回想在脑海里萦绕。</h3><h3>离开铁矿几十年,</h3><h3>回去的时间可谓寥寥。 </h3><h3>那里有我们难忘的岁月, </h3><h3>那里有我们的悲喜哭笑;</h3><h3>更有我北票八中同学同事矿友的真情友好! </h3><h3>忘不了!</h3><h3>永远也忘不了! </h3><h3>已铭刻在心底, </h3><h3>那是永远陶醉我们心田的一坛醇厚小烧。 </h3><h3>有时间一定回去看看, </h3><h3>把思念的心绪表一表。 </h3><h3>看看老寨川看看铁蛋山, </h3><h3>再看看那熟悉而亲切的一木一草。 </h3><h3>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 </h3><h3>年已过花甲白霜染眉梢。 </h3><h3>”同窗情”里”铁山松”“保国铁矿”里把话唠。</h3><h3>回忆当年宝国老。 </h3><h3>笔未写情已动,</h3><h3>双眼泪更抛。</h3><h3>回眸一望人亦老, </h3><h3>四十八年过去了; </h3><h3>青春无悔乐淘淘, </h3><h3>人生坦荡多欢笑。!</h3><h3>感谢”同窗情””铁山松”“保国铁矿”!</h3><h3>我们又走到了一起, </h3><h3>仿佛又回到了课堂学校;</h3><h3>回到了铁矿的林荫小道。</h3><h3> 无拘无束畅所欲言,</h3><h3>热情洋溢肝胆相照。</h3><h3>回忆昨天珍爱今天面对明天充满欢笑。</h3><h3>我们自豪!</h3><h3>我们满足!</h3><h3>我们开心我们骄傲! </h3><h3>我们赋诗弄琴乐观向上,</h3><h3>我们远离忧愁扔掉烦恼。 </h3><h3>”同窗情”“”铁山松”“保国铁矿”情真意切风景这边独好!</h3><h3>靓奶帅爷花甲之年更领风骚! </h3><h3>兄弟姐妹同窗学友而今迈步从头 越。 </h3><h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h3><h3>整理:付云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