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有史味

发哥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这几颗老槐树,足以说明了它的历史久远。巷子的宽度只能容纳一辆小汽车。但当年的马车过去是绰绰有余的。</p> <p class="ql-block">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b出口。北行20米右拐即到直入。史家胡同东西长约700米,原来是突厥可汗、“阿史那”氏族的聚集地,约700年的光阴了。其南面的胡同入口还有蔡元培的故居,北面的胡同中部存有梁实秋故居。</p> <h3>从奔跑的孩子们,判断这里有一所小学。</h3> <h3>没错!就是赫赫有名的史家小学。现址是原北京二中(后迁入内务府街)。这种教育的渊源与清朝雍正年间的“左翼宗学”有关。当时的学堂主要是为镶黄旗、镶白旗等旗人子弟服务的,主要教授文化、骑射等。</h3> <p class="ql-block">59号门牌,史家小学,是史可法祠堂所在地。清朝八旗子弟受教的“左翼宗学”源于此。</p> <h3>北京的建城最早是“金中都”,然后是“元大都”。明永乐年期(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建北京,奠定了明清两代的京城格局。“胡同”二字有人认为是蒙语“水井”演绎而成,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汉语“巷”的发音。史家胡同得名可能是源于明朝大臣史可法,胡同脉络保持至今。明朝对胡同建制非常严格:“凡房屋侵占巷者,悉行拆毁”。这对京城当今城市建设很有启发。清朝时期,旗汉分居,北京内城为八旗人分居之,史家胡同为禳白旗。</h3> <h3>51、53、55号宅院。体量宽大,国家保护。肯定是大户人家,会有故事。后续会有说法。</h3> <p class="ql-block">据说53号曾是华国锋同志进京任副总理时的住宅。粉碎“四人帮”的计划也是在此谋划的。从此以后,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p> <h3>用来修缮的木头应该是兴安落叶松。</h3> <p class="ql-block">53号院曾是史可法的故居,也曾是太大监李莲英的外宅、清末状元洪钧的宅子(其妾赛金花名气可大,“八国联军”入侵时她做过不少积善之事)</p> <h3>洪钓与赛金花</h3> <p class="ql-block">黄敬(又名俞启威)曾经在8号住过,他的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有荣毅仁住过8号的说法。</p> <h3>51号院曾是章士钊故居(章先生在民国很有名,做过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教育总长,曾营救过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共创始人)其女章含之也是名人,外交部长乔冠华夫人。外孙女洪晃当今也是名人、才女。</h3> <p class="ql-block">才华横溢的章士钊。</p> <h3>乔冠华、章含之夫妇。</h3> <p class="ql-block">章含之对四合院的生活很留恋,所以写了本值得看的书。</p> <h3>认识才女洪晃吗?</h3> <h3>32号院是傅作义将军故居。抗日名将。因北平和平解放有功,毛主席说要颁发“天坛”一样大的奖章。解放后自荐当了水利部长,用心治理黄河、长江。</h3> <h3>周恩来与傅作义谈判后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又闻说47号院也曾是红色资本家、国家副主席荣毅荣的宅子。可惜未找到。</p> <h3>相比较而言,这个宅院门脸小,可能是普通人家了。现可能是出租屋。</h3> <h3>因为“庚子赔款”,美国“援建”清华学堂的同时,每年还资助100优秀学子赴美留学。1909、1910、1911年三次选拔考试,就在史家胡同,考场可能是现在的史家小学。胡适、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是从这个考场走出来的民国风云人物。</h3> <h3>55号院。这是全国妇联的办公用宅。越南国家领导人黄文欢曾经住过。中共领导人李维汉也曾住过。</h3> <p class="ql-block">“好园”可拆字为女子园,全国妇联的办公地,邓颖超、康克清都在此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同志在读报。</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0号,解放初是华北文工团的驻地,后来成为“人艺”的宿舍。苏联式的建筑风格,当时也是高大上哈。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名家,建国后住在这个胡同里,创作了不少话剧作品。</p> <p class="ql-block">于是之先生在“龙须沟”中饰演疯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11号是一栋二层楼的西洋建筑,据说当年曾是日本人经营的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4号,胡同博物馆所在地。绝对值得一看。猜猜是哪位民国女神的住地?(提醒:女神绝不是漂亮的代名词)</p> <h3>这个就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的模型。二进院,是大户人家的。</h3> <h3>这是原先的瓦吗?</h3> <h3>梧桐树的年份不短了。</h3> <h3>盛开的月季花,说明曾经的主人很有生活情趣。</h3> <h3>紫藤缠绕,说明主人很有文艺气息。</h3> <h3>还有竹子、石凳,说明这里过去可能是文人常聚的地方。</h3> <h3>这个门拱很有味道。</h3> <p class="ql-block">这个民国女神叫凌淑华,先生叫陈西滢。凌淑华与林徽因、陆小曼都被后世誉为民国女神,仨人与当时的大诗人、大才子、大情圣徐志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后,林徽因曾经想要回凌叔华代存的徐志摩日记,胡适代为说客均未成功。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她们的情感联系,因为他们的才情是超一流的。</p> <p class="ql-block">凌淑华、陈西滢。你不知道吧?24号院是凌淑华的嫁妆哟。证婚人是近现代史上的名人“胡适”。</p> <p class="ql-block">胡适先生的照片也洋溢着才华。</p> <p class="ql-block">凌淑华是大家闺秀,“新月派”诗人。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三大才女”之一,有回忆文章称三人关系不太融洽,也许是文人相轻吧。在天津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邓颖超、许广平是同学。“五.四运动”期间,也是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四大秘书之一。小说“古韵”描写的是他儿童时代的故事,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她的绘画艺术造诣甚高,得益于在北师大读书时认识了齐白石等大师。</p> <p class="ql-block">民国期间,周氏兄弟、胡适、徐志摩、徐悲鸿等文人,常到她家喝茶,聊天(家里阔有钱)。齐白石、陈衡恪在这组织过画会,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来过她家。比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成名更早,也更阔气。</p> <h3>沈从文曾得到过他们夫妇的帮助。居住英国期间,陈西滢、凌淑华夫妇与罗素等哲学家交往密切,李四光还曾得到她们的帮助。照片中的那张简笔画,是淑华先生的作品。</h3> <h3>1989年,弥留之际的淑华先生被女儿、孙辈等用担架抬至儿童时代的史家胡同住处。她老人家轻轻地说:“妈妈,我回家吃饭啦。”可见,叶落归根是海外游子的一种心愿。</h3> <h3>猜猜这些家具、家电是哪个年代的?</h3> <h3>这套家具、家电的年代应该能说出来吧?</h3> <h3>游客留下的画图有意思。</h3> <p class="ql-block">这个应该是外地游客的留言。看过此篇,有没有在此住几天的冲动。</p> <h3>这个游客或许曾经在史家胡同住过。乡愁是一种思绪、一种情感寄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