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古村行6-走进清溪,触摸清溪瑶文化

凯哥

<h3>儿时,曾经在粗石江街上生活过,离清溪不过三、四公里,听闻老话“清溪、古调、龙虎关”,虽不明白其意,心却向往之,但未能得见其尊容。</h3> <h3>参加工作几十年,因为职业关糸,不敢说几乎走遍江永县大大小小的村庄,但是十之七八少不了,终无缘踏足久闻大名四大瑶之一的清溪村,说不清道不明是什么缘故。</h3> <h3>今年的5月,与家人、朋友一行,慕名前去参观清溪瑶博物馆,虽未预约,但运气好,馆主田万载老师在家,热情接待我们。</h3> <h3>地处偏僻的瑶寨里,三层楼的清溪瑶博物馆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分为狩猎文化、刀耕文化、农耕文化、教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作坊文化、文房文化、手工业文化、军事文化、钱币文化等10余个专题展厅,共13000多件展品,所藏的文物均为村民无偿捐献,其中明代到现代的各类文史、契约约10722件,瑶民生产生活用具460件,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清溪瑶的形成,与周边汉族的交往;民国时期清溪瑶地方武装、治安管理;瑶人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情况;瑶汉之间官方与民间买卖红、白契约;瑶民维护地方自身权益的诉状、判词等等。</h3> <h3>这些珍贵资料,详细记载了清溪瑶从明代、清代、民国到当代的发展历史沿革,为研究永明四大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民俗和发展兴衰提供了非常难得全方位的资料。′</h3> <h3>参观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惊、震憾!其展品之丰富,令人难以想象,瑶族生产生活用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瑶寨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门类齐全。更为感人的是,田万载老师退休10余年来,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起并免费开放博物馆,搜集、记录、翻译、整理、研究、编辑、宣传清溪瑶历史,完成了江永县第1部15万字的《清溪村志》;协助申报“瑶族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永县首批,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人成为“瑶族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办起了清溪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h3> <h3>这个古村能够保留如此多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天意,而田万载老师能够发现得益于偶然,从此走向搜集和创办博物馆则是发自于本心与执着。</h3> <h3>匆匆的半天时间,走马观花,意犹未尽,约定再来,深入了解清溪村,探讨清溪瑶文化,这便是六月的第2次清溪行。</h3> <h3>清溪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唐、五代时期,瑶族盘姓一支就在这里聚居,初步形成古村落。唐明宗时(926一930),周、蒋、田等姓瑶民先后迁入清溪一带定居。</h3> <h3>据清溪瑶族谱记载,元代时,瑶族首领蒋十义、蒋十善兄弟带领瑶人举行过2次反元起义,被元军镇压,造成“灭族惨案”。元末明初,广西恭城县的田福佑参加势江源梁天朝和湖南永明雷伍子领导的反明起义,失败后,梁天朝和雷伍子被捕,惨遭明军杀害,田福佑幸免脱逃,避难于清溪瑶山中,更名为蒋佛佑,后入赘瑶家,躲过了这场劫难。清溪田、蒋两姓,实属同宗共祖,同根同源。</h3> <h3>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南下平乱官兵1800人奉命留守永明县桃川,建立桃川守御千户所,即今所城,防守粤蛮、威震瑶民。明洪武九年(1376),针对瑶民反抗,不服王化,为一劳永逸,千户张丁集结桃川所大军,代朝廷颁发“下山大帖”,限定清溪、古调、扶灵、勾蓝4大瑶下山定居,周边山场、荒坡、山地、田土5里之内,拨给民瑶开垦耕种,免丈免量,描水开沟,以此作赏民瑶把守要隘,防守粤蛮入境的汗劳犒赏。</h3> <h3>面对明军威胁,在生存与灭亡选择上,清溪等四大瑶无奈之下理智地接受朝廷招安,下山归化,这是瑶族史上最早全面接受汉文化教育和汉农耕技术,开化最早的一支瑶民。蒋佛佑带领清溪瑶民下山后,定居在“白厥坊”,后改称清溪。</h3> <h3>瑶民下山后,最初的境遇并不好。桃川所官军居功自傲,视瑶民为下等人,以张丁、黎太春、唐喜孙为首的官军常到瑶地扰民,侵占瑶田581顷,引起瑶民强烈不满,永明县富隆源、扶灵源、都源、古调源、清溪源等九冲源瑶民酝酿用武力解决纷争。蒋佛佑从大局出发,力排众议,主张“文斗”。九冲源瑶民歃血为盟,推举蒋佛佑为盟主,联合到南京告御状。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十二月二十日启程,历经4年,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盘缠用尽,打工为继,终抵南京面圣。</h3> <h3><font color="#010101">永乐二年(1406),朝廷为核实告状情况,派户部侍郎曹大人亲临四源勘界,瑶地注册入档,汉人不得入瑶界买田买地买山,乱纳粮差、国课。此后,瑶地管理有规所依,也为今后清溪瑶到汉地买良田打下了伏笔。当然,瑶人以后受汉人欺负还是难免的,但基本上可以保障权益。</font></h3> <h3>清溪古村地处湘桂边陲,远离尘俗,宁静祥和,乃数百年之瑶寨,村在绿树中,人在画中行。</h3> <h3>清溪村在建村选址上,请高人指点过,讲究风水格局。左倚燕子山,长剑出鞘为青龙;右扶清溪岭,江水长流似白虎;前望都庞岭,龙腾虎跃走朱雀;后靠石龙山,山势雄伟镇玄武。</h3> <h3>全村分成三坊。村中围里坊,这是唯一保存的围里门楼。</h3> <h3>围里蒋家祠堂遗址。</h3> <h3>村东上阁坊,建有田家“紫荆孝友堂”,门楼、祠堂、凉亭已废。</h3> <h3>村西下阁坊,建有蒋氏祠堂。</h3> <h3>街巷四通八达,曲径通幽,犹如扇形八卦,外人摸不着头脑,中心正对文峰塔。</h3> <h3>主要街巷宽1.0一1.5米左右,路面为鹅卵石或花石板。</h3> <h3>木栅栏铺面</h3> <h3>古时,陆路从桃川去恭城,经锦堂、半边街、清溪、古调,至龙虎关,锦堂、半边街、龙虎湖南街的商人大都为清溪、古调人。村里有围里铺街、四方街2条商业街,带铺面的房屋很多,商业气氛浓郁。</h3> <h3>村中常留宽敞场地,以作赶场交易之地方。</h3> <h3>清溪古村落布局严谨,原貌保存相对较好,文化气息浓郁。这是藏书屋。</h3> <h3>150多栋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居古建筑,坐南朝北,为典型的湘南农村古建筑风格,翘角飞檐,马头山墙。</h3> <h3>道光丙申年(1836)建。</h3> <h3>同治二年(1862)建。</h3> <h3>普通民居基本上为窗户从房顶开到大门的直通型。</h3> <h3>其中的52栋房屋,门档戶对、厅堂、居室的格扇、栏杆、家具都精雕细刻,图案引人入胜,十分考究。</h3> <h3>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芝兰其室、紫芝别墅、藏书屋、雍熙第、居之安等。</h3> <h3>芝兰其室,楼层虽只有二层,但占地宽广、气势恢宏,大多保存完好。</h3> <h3>天井用巨大石块铺就而成。</h3> <h3>门窗雕刻极其精美,当属永明首位,附近周边县也非常罕见。</h3> <h3>据其后人房主蒋立锋介绍,家出读书人,做官又经商。祖辈口口相传,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请了8个雕刻工匠,用时6年,耗银60万两,与文锋塔同年峻工。</h3> <h3>门窗上雕刻8幅人物画:进京赶考、喜雀登枝、闺秀探郎、农夫砍柴、铁拐李打酒、姜太公钩鱼、鹊桥相会、读书耕田,画面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内容体现出高雅与民俗、诗情与农耕的结合;布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雕刻使用阴刻、阳刻、浮雕、镂雕等技法;配色恰到好处,精美绝伦。一个院落,堪比一个小型艺术博物馆。岁月悠悠流逝,斑驳的院墙带不走的是无尽的繁华。</h3> <h3>田苏荆的紫芝别墅。</h3> <h3>清溪村古建筑物众多,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文峰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清溪村古建筑群,但绝大部分在破四旧、文革期间被毁坏怠尽。据初步统计,公共建筑物35座,其中古塔2座,道观庙宇18座,桥、亭3座,戏台2座,街道2条,祠堂4座,门楼4座,如今仅剩文峰塔、迴龙观、围里门楼和下阁祠堂,其余基本上荡然无存。尤为可惜的是在迴龙观路边,建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高3丈6尺的惜字塔未得幸存。明代时,在中国南方出现惜字塔,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形建筑,目前全国存惜字塔250余座,江永县有上甘棠等3座。</h3> <h3>文峰寺与文峰塔二者一个整体,占地1500平方米,是清溪瑶民读书、儒家、佛家活动中心,今寺不存。</h3><h3>雄伟壮观的文峰塔为瑶族地区独一无二的古塔,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塔,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像一枝擎天巨笔插在瑶山。八面七层,八角攒尖形,塔体直径10米,径围33.2米,高36米。有诗赞:“巍峨文塔耸云霄,铁骨铮铮气势豪;雷神斧劈何所俱,岿然屹立数百年。”1981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塔心殿朝南砌有拱形神座,端庄大方,设置神位供奉孔夫子、徐夫子及各种佛像,供人们参祭。</h3><h3>塔梯运用螺旋环绕上顶,设计十分神奇,高雅别致。每层设拱门,拱道22个(弧形拱14个,三角形拱8个),塔梯、塔通道砌成两环八角形。在塔内通道环绕,必须掌握螺旋规律,否则如同走进迷宫,上无道,下无门。</h3><h3>塔外层设置围栏,确保安全。站在塔栏内,霸王岭、龙虎关、燕子山等尽收眼底,八面来风拂身心,四面风景撑眼帘,心旷神怡。</h3> <h3>文峰塔的建筑材料只有石头、黄泥、砖块、石灰四种。塔身结构全部釆用拱形,不用木材,使塔坚固不易变形。砖块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扇形、三角形、圆头形、花瓣形等10种,转角、拱门、装饰任意挑选,砌筑时不需切割、劈砍,方便节约。</h3> <h3>文峰塔工艺精湛,独具匠心,体现了瑶民的聪明才智。东西方向开有相对拱门、气孔、通风采光的门窗。八面设有凹进的拱形装饰窗,走廊顶端用三角形拱顶,每级外墙砌有13条凸凹砖线条,每个角用青石打成弯翘的石条装上围栏。内墙厚2.5米,内门高2.5米、宽0.65米,神位高1.6米、宽1米,每层共有大小拱22个,全塔150个。</h3> <h3>传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微服私访至永明清溪瑶,被暴雨全身淋透感冒生病,一位心地善良的瑶民让乾隆一行进屋避雨,用瑶家油茶招待他们,喝了具有驱寒提神的油茶后,乾隆皇帝的病很快好了。回京后,为感谢瑶民的救命之恩,乾隆皇帝下令修建文峰塔。</h3> <h3>文峰塔栉风沐雨,历经237年的沧桑,遭受3次大的雷击,上面3层半边坍塌,从未维修过。今年5月,县文物保护部门出资进行修缮。</h3> <h3>清溪村历史文化厚重,素有“文化之乡、仁礼之乡”的美称,乡风民风“淳风敦古”,民俗文化保护较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瑶族长鼓舞、瑶族婚俗。瑶族人过节挎长鼓而舞。瑶族婚俗“坐花席”是婚宴席散后举行的茶宴,在互动活动中吟诵诗歌,著名的有《佳期诗》,展现欢快悦和、文明有序、文雅的闹洞房景象。清溪瑶婚俗“哭嫁”、“坐歌堂”、“坐花席”极具文化历史价值,是妇女口头文学的一部诗经,是一部“伦理道德、忠孝仁义”的乡土教材。如《佳期诗》中请新娘下轿吟唱:珠帘垂挂香车门,恰似云遮洞里天。丽人坐在花轿里,雅倩美貌赛观音。司乐齐把鸾箫奏,莺歌燕舞乐升平。轿前施个周公礼,恭请新娘下轿来。月里嫦娥移玉步,轻盈玉步上堂前。新郎上堂同参拜,夫妻双双拜高堂。</h3> <h3>博物馆里珍藏了一册明代村官册一《瑶目薄》。明代,官府在瑶地首设瑶目,糸无品级、无官衔、无俸禄的“三无”村官。清雍正十年(1732),废除“瑶目”称谓,改称“瑶长”。民国三年(1914),废除“瑶长”制,改为“团总”武装管制。民国二十五年(1936),废除“团总”制,改为“保长”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宪昭评价《瑶目薄》说:“这在湖南省是首次发现,它对研究瑶族的建制沿革具有十分重耍的历史价值。”</h3> <h3>博物馆里收藏瑶族家规和族训等文献资料,《启蒙必读教儿经》、《传家宝》、《传家训》、《修身教科书》、《弟子规》和《劝世文》,成为家风家教、廉政教育的珍贵史料。省、市、县三级要将清清溪瑶博物馆打造为传承好家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h3> <h3>当地民谣“四子歌”:“清溪的谷子,古调的银子,源口的料子,勾蓝的女子。”意思是说,清溪瑶田地多,出产的粮食吃不完,卖不完;古调瑶的矿产多、经商的也多,钱多不胜数;源口瑶山场宽,满山砍不完的木料;勾蓝的女孩貌美手巧,小伙子们争相求婚。当然,也不只是勾蓝的女子长得漂亮,四大瑶的女子都不差,当地的一首打油诗这样说来:“勾蓝女子一枝花,源口妹子赛过她,清清溪妹子犹仙女,古调女子谁不夸。”</h3> <h3>四大瑶中,清溪瑶相对而言更注重耕读文化,文化人和在外的人较多。1950年10月,在粗石江成立中共永富恭(永明桃川、富川朝东、恭城栗木)工作委员会,永明派出36名教师到恭城支教,仅清溪村就有13人。同时,清溪人秉承种田发家,发家置田,如此循环,田地越滚越多。清乾隆间,清溪村的繁荣达到高峰,文峰塔、芝兰其室等建筑都出现在那时期。此时,清溪人置业的良田达4万公顷,东达宋村,西抵龙虎关,南至源口,北至粗石江。明、清二朝541年18场诉讼维权,可以看出他们对土地追求的极度渴望。</h3> <h3>清溪瑶涌现出不少的知名人物:元代的瑶族起义首领蒋十义、蒋十善兄弟;明代四大瑶盟主蒋佛佑;清代的田苏荆、蒋德彰;现代的蒋政文;当代的湖南好人田万载等。</h3> <h3>田苏荆,清国子监,光绪二十八年(1902),朝廷赐四品花翎顶戴。他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民国元年(1911)加入国民党,民国三年被委任永明四大瑶地方武装“团防团总司令”。博物馆里收藏了较多的田苏荆遗存下来的资料。</h3> <h3>田苏荆放置花翎顶戴官帽的皮盒</h3> <p class="ql-block">这块“好义急公”匾额,长1.23米,宽0.5米,厚3厘米,已有152年。同治六年(1867),钦加州同衔候选府经厅吴宏漠请人刻制匾额,感谢蒋公好义。其主人蒋德彰,字学通,道光十八年(1838)生,从小就聪敏过人,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成年后,为人丈义,热心帮扶。“好义急公”匾额对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p> <h3>蒋志文,为永明县和平解放做出了特殊贡献。1930年出生于乡绅家庭,1947年考入湖南大学。1949年,受地下党和南下湖南永明县委的委托,先行回永明县,与国民党县、乡两级进行谈判。11月20日,由他和周扬林带队,南下湖南永明中队106人开进永明县接管政权。1951年,调离永明到东安县工作。从东安考取武汉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湖北从事统计工作,担任领导职务。</h3> <h3>蒋志文的三弟蒋志宽,原清溪村老支书。</h3> <h3>清溪村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作为后龙山的石龙山,山上各种乔木密集高大,古木参天,终年遮天蔽日,花果飘香,野生动物甚多。</h3> <h3>辖区内的燕子山,主峰海拨1562米,形似展翅飞翔的燕子而得名。山上草原广布,达10万亩之宽,“草经冬不萎,花非春常开”,其高山草原在中国南方所罕见。</h3> <h3>大泊水瀑布在燕子山脚下,高约50米,宽约30米,飞流直下,十分壮观。此外,还有鬼崽山、仙人洞、仙娘山、天门山、轿子山、锣鼓山和井头庙温泉、清溪水库等景点。有诗赞云:萌渚岭上一剪梅,苏荆故里几时四?淳风天境清纯露,人间仙境世难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