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人说,每一颗星代表一个生命,有星陨落,就意味着一个生命消失... </h3><h3>很有缘与先生有过同样的想法。小时候,也曾看着满天的繁星好奇... 自己,又会是哪一颗星?</h3><h3><br /></h3><h3>漫漫人生长途... 冥冥中,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着什么...... 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灵犀的爱人?还是气味相投的知音?或许都不是。会不会我们一直所寻找的,其实恰恰就是另一个自己?</h3><h3><br /></h3><h3>张爱玲有过很唯美的说法。她认为,每一只蝴蝶都是前世一朵花的鬼魂... 此生,便回来寻找它自己...</h3><h3>虽无需考证,但仍愿意相信。</h3><h3><br /></h3><h3>常常是一段文字,一句诗,或是一幅画... 刹那间便同内在那个最深处的自己,有了对话与连接,热泪盈眶,却又无比的欢欣喜悦......</h3><h3><br /></h3><h3>生活中,不时会听见身边一两个声音在问:你为何如此迷蒋勋?</h3><h3>起初听到,便会不由自主得打开话匣子,兴奋的说出一大串理由,欣赏、热爱、敬仰等等... </h3><h3>可是慢慢会觉得,即便自己分享得足够清楚透彻,仍然会有似懂非懂,不理解,或是一些敷衍之类的神情在其中... 也包括每次看到,有关对先生带有争议的文字或声音,虽极其愤怒,又会充满各种好奇,探知一个未知的心灵世界一般默默的看完听完... 我试着安慰自己,那必是人之常情吧!人的思维想法千万种,怎可能一一同步?争议或许未必不好,就像先生第一次读到《艺术论》中对波特莱尔批评的句子,矛盾的心情也令他困惑,一面是托尔斯泰阳光一样明亮宽阔的照耀的世界就在眼前;而另一面波特莱尔那幽暗的诡秘世界的精灵蜉蝣一般出现的兴奋...... 先生说,他至今没有解决这个矛盾,但每一次当更多的懂了一点波特莱尔,也就随之觉得更多懂了一点托尔斯泰......</h3><h3><br /></h3><h3>现如今,当再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我通常也多会笑笑,沉默不语。相信懂的人自然会懂,无需理由。<br /></h3><h3>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h3><h3><br /></h3><h3>一直以来,先生就似春日里的一束光,虽遥远,却始终照进那个深处阴暗的角落... 日复一日,角落里不但有了光,明亮起来,反而就连青苔似乎也有了光彩……</h3><h3><br /></h3><h3>当下最想做的,便是将每一段喜悦、悲伤的独白,片片排列,慢慢组装... 渐渐寻回那个所遗忘的,前世的,蝴蝶的记忆......</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