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题记——用全景把根留住</h3><h3><br></h3><h3>攻城拔寨,飞遍苗疆。</h3><h3>鸟瞰家乡,爱我台江。</h3><h3><br></h3><h3>家是心灵的归宿,家乡是可以用来欣赏的港湾。</h3><h3><br></h3><h3>台江,可爱的家乡,</h3><h3>你的变化日新月异。</h3><h3><br></h3><h3>椒菲,热爱家乡的摄影爱好者,</h3><h3>用一张张照片记录家乡美好的风貌,</h3><h3>用一个个全景保存城乡建设的印记,</h3><h3>让远在他乡的乡亲能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老家,让不断发展变化的家乡不仅留在美好的记忆里,还存在触手可及的720全景中。</h3> <h3><br></h3> <h5>台江简介:<br> 台江县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市48公里,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有65号高速公路、320国道线穿县而过。<br> 台江县总面积1107.33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4个镇、3个乡,5个居委会,197个村委会。2014年末总人口16.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5.70万人。<br> 2017年11月,台江县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县市”。<br> 文字摘自百度百科</h5> <h5> 文昌宫位于台江县台拱镇文昌路中段北侧,在县城内贯城河东南岸。包括文昌宫建筑群、莲花书院建筑群、学舍建筑群、字库塔与义工房和莲花塘建筑群等。现存房屋阁楼9栋35开间,包括3个阁楼、1个大殿楼、5个廊庑房与平房。为贵州省保存至今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书院之一。<br> 文昌宫由山门、左右配殿及阁楼组成四合院。阁楼为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六角攒尖顶,高18米。山门上镶有红底金字“文昌宫”竖匾。山门前精砌踏跺47级。<br> 文字摘自百度百科<br></h5><h3><br></h3> <h5><font color="#010101">台江民俗风情介绍:<br> 台江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台江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境内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依山傍水的民居建筑,精美苗族刺绣,工艺制品,心惊肉跳的牛斗狗争,奔放的笙鼓舞蹈,文学歌曲,文明的礼仪风范,别具的婚恋习俗等;有“世界最长的节日”——祭祖节(也称“世界第一俗”,13年才过一次,每次过3年时间),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姊妹节(也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有“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施洞龙舟节,有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遐迩闻名的“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有荣获2003年度西部民歌大赛金奖的苗族大歌——反排多声部、方召情歌。这里是歌与舞的海洋,是情与爱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书从头读起”之说,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一等“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人文旅游景区之一。 [4] <br> 人文景观是台江旅游的一大产品,境内无迹不古,是贵州东线旅游线路上的一朵奇葩。有编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历经十八年的反清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遗迹、遗址,有建筑风格异彩纷呈的古军事重镇——施洞古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寒武纪时代古生物化石群遗址及博物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区、岩洞群数不胜数。 [4] <br>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施洞独木舟竞渡;有驰名中外的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有蜚声乐坛的施洞苗族飞歌,风情万种的苗族姊妹节;惊险火爆的舞龙嘘花;有工艺精湛的苗家刺绣、银饰和服装艺术;有千姿百态的大塘溶洞群;有震惊世界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被列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台江这块神秘的土地经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考定为一等“反朴归真”类旅游区,并被列为十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br>文字摘自百度百科<br></font></h5> <h3><br></h3> <h5> 登鲁全景是我在2016年4月拍摄的第一个苗寨全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图片的细节处理得不够好,而且奔波了两次,才完成这个任务。不过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登鲁苗寨全景的发布受到了老乡们的热烈欢迎,一个小小的山寨点击率能达到1W+就是明证。苗寨全景让外出务工人员听到熟悉的乡音,让老乡们第一次从空中看到自己亲切的老屋,创作这样的VR作品,让老乡们喜闻乐见是很值得的。</h5><h5> 补充: 2018年8月10日,已将登交村全部自然寨全景拍摄制作完成。</h5> <h5>登鲁介绍:<br> 嵌在峰耸楠木丛林中的台江县登鲁苗寨犹如挂在天边的一幅画,有楠木近2万株,其中历经世纪苍穹,见证登鲁的百年楠木群有近2百株,被誉为中国楠木第一村!依山就势的苗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沿楠木溪两岸顺势而布,坐在美人靠上,抬手可把天上的星斗当花朵摘下,伸手便可与楠木握手并聆听楠木丛林的悠扬涛声,仿佛有一种在楠木林海中荡舟之感,令人惬意。楠木溪峡谷被高耸入云的楠木丛林“填平”,胜似一张巨幅的绿色地毯悬铺在寨前。登鲁,瞬间成了长在楠木林上的村寨,楠木情怀、楠木文化成了登鲁人的全部故事,诠释了登鲁人敬畏自然“天人和一”的生命哲学观,因道法自然的底色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的经典。登鲁所辖台江县台拱镇,距县城11公里,全程道路水泥硬化,像一根飘逸在山腰的绸缎若隐若现,给人以浪漫和遐想,所以,前往登鲁的旅游总能让诗人、画家难以搁笔。前来的车辆可停在楠木溪与交片溪的交汇口——“翁禄呆”(意为财宝汇藏之处),踏着碗延绿郁的百年青石古道,牵手楠木,从溪口沿山而上进入村寨,可赏吊脚建筑、享纯朴民风、听军师故事、亲环寨碧水、观瀑,然后沿楠木溪下行,体验楠木丛林中的阳光沐浴。回到出发地“翁禄呆”,带走您的快乐,留下您的故事……<br>以上文字引自网络。</h5><h3></h3> <h5> 红阳万亩草场,红阳万亩草场位于省级南宫森林公园红阳景区西南部,距台江县城17公里,台江至雷山西江旅游公路横穿而过,红阳草场旅游公路路基建设已经完成。草场面积近6万亩,最高海拔1760m,东西长10余公里。其集旅游观光、风力发电、养殖于一体。<br>草场主要为山地灌丛林草地,四周分布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整个草场绵延起伏,山峦碧绿,气势磅礴,每当旭日东升、夕阳晚照、苍山如海、云移峰动、雪景、雨淞出现之时,是观草场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等良好场所。<br> 台江县红阳万亩草场素有“南国天山”之美称,草场面积约5万亩,海拔1200-1500米,年平均气温13.7℃ [1] 。<br>整个草场由水中林、杜鹃山、蒿廊池、蒿廊峰、天蛙谷、瓮翁往土城遗址、掌水坪古战场等自然景观和苗族英雄包利王的坟墓、抗清英雄张秀眉练兵场、莲花屯土城址、古战壕等人文景观组成,白天游客可观原始森林跳跃的猕猴,夜晚可听野猪的嚎叫……<br>文字摘自百度百科</h5> <h5> 红寨地处台江南宫森林公园境内,距台江县城17公里。现有216户,1200余人。居住有张、吴、杨、邰、罗,张姓为建寨始祖,人口占全村95%。相传他们的祖辈游猎到这里,视之地势宽阔,物产丰富,环境优雅,适宜居住。于是安身下来,开疆辟土,繁衍后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br> 红寨村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底蕴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有口碑传说、音乐舞蹈、制作、医药、纺织、印染、土建、历法、生态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一些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值得今人参考和借鉴。红寨村的风景,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在寨子的西边有两幅原始森林,称之为“护寨山”庇护着这个寨子,在四周树林映衬之下,寨子显得美丽无比,红寨村的口碑传说更加丰富多彩。有人物传说、神话、童话、古歌、情歌、酒歌等等。今天,红寨苗寨把前人的人文景点重新修复,雍乾年间的古军事寨门、美丽的传说“龙女潭”、千年古樟祭祀树、姜秧睡石、噶这爸拿等等人文景观再现,是进行旅游、观光、度假的理想场所。<br>文字摘自百度百科</h5> <h3>展下村,全村总人口557人,全部为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80亩,主要以苗族为主,下辖3个村民小组,主要经济产业为林业,名特产品松杉林,苗族特色古村落旅游景点,特色美食为苗家酸汤鱼。</h3><h3></h3><h3> --人口总数:557人农业人口:557人非农业人口:/人</h3><h3></h3><h3>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0亩</h3> <h5> 交宫村位于南宫乡东部,辖4个村民小组两个自然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红阳旅游景区8公里。全村179户786人,其中党员30名。有计生协会1个。四十年前,这里是由18户施洞苗族(水苗)迁徙而来,与交宫苗族(深山苗)共同繁衍生息,是我省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委活动室、村卫生室完备,有村级小学1所,有藏书近5000册“农家书屋”。有耕地519亩,土质肥沃丰厚,生态繁茂,村中有年代久远具有观赏价值的古银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植物,还有可开发的山涧瀑布,种养殖业方兴未艾,民族风情浓郁。<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h3><br></h3><h3>https://720yun.com/t/dc5jtzkyzn7?scene_id=17577382</h3> <h5> 方召镇在台江县东部。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1.54万,其中苗族占99.3%。辖15村委会。清初设覃膏堡。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设番招汛。1932年置李子、覃膏、九龙、乌南、横经等乡。1942年置覃膏乡。1953年析设方召、九龙、李子、翁脚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和平公社。1962年析建方召、翁脚2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合并置方召乡。境内多林木,主要为松、杉。产油桐籽。有中小学2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方召,在台江东8公里,九龙坡西麓。人口 1 000,均为苗族。海拔920米。“方召”系苗语译音,意为召(人名)居住的地方。设农贸集市。有赛芦笙、吃丑节等传统节日。台江—巫忙公路经此。<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方召镇方召村位于台江县东南面,北与基甲、西与歹忙、南与展苕、东与交汪接壤,距离台江县城15公里,距离镇政府有3公里,方召村有4个自然寨(大寨、小寨、覃高堡、桐木),5个村民小组,面积10500亩,可耕地1109亩,现有710户,人口2604人,全村农业人口占99%以上,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方召村自然条件为: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坡陡岭峭,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100米;地形陡峭多山,生活环境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方召村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底蕴独厚,具有多名民族文化传承人,是农文旅开发的好地方。<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br></h5><h3><br></h3> <h5> 歹忙村位于方召乡政府东部,与桐木寨相邻。歹忙距乡政府3公里,辖1个自然寨8个村民组,260户1101人。流出人口占61%,苗族人口占100%。海拔914.3m,总面积3327亩,其中林地面积2728亩,林种主要以松、杉为主,森林覆盖率63%;耕地面积599亩(其中田491亩、土108亩)。村寨建筑大多傍山而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单一,经济来源主要靠粮食生产、外出务工收入。 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基甲村位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东南部,地处雷公山余脉 ,海拔930米,境内地势高陡,谷深岭峭,山清水秀,被誉为“最原始的苗族村寨”。据史料记载,基甲村最早形成于元朝时期,由于当时年代混乱,有张、刘、吴、王四大家族为了子孙生存,经过无数次的搬迁,最后坐落在基甲这片土地上,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基甲村已有500多户人家,整日鸡犬相闻,其乐融融。<br> 在当今社会,基甲村无疑是一个极为理想的避暑、旅游圣地。来这里走走,来这里看看,你可以感受到最原始苗族乡村的气息,可以感受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还可以体会到苗家人的热情好客、淳朴民风,让你忘掉所有烦恼。</h5> <h5> 汪一村位于方召乡东南面,东与剑河县接壤,离剑河县城仅有2公里,320国道从村寨脚下穿梭而过。全村136户,608人,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68亩,山林面积850亩。<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白条、养薅村距台江县城15公里,距方召乡政府6公里,居雷公山脉3.4公里,辖三个自然寨,208户,892人,耕地面积473亩,山林面积4433亩,海拔914.4米,现已两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 <br> 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泡木村距台江县城15公里,距方召乡政府驻地4公里,东临养薅村,西靠方陇塘村,土地面积为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06.9亩,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168户,总人口为698人,现已实现组组通公路。 <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黄毛村距台江县城6公里,距方召乡政府6公里,东临台南线、西靠台拱镇展下村,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多亩,辖4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385户,1608人。现已实现组组通公路。 <br> 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展苕村地处乡府驻地西北方向3公里处,辖2个自然寨6个村民组,181户780人。流出人口占70%,苗族人口占99.8%。总面积2923亩,其中林地面积2400亩,林种主要以松、杉为主,森林覆盖率65%;耕地面积523亩(其中田389亩、土134亩)。村寨建筑大多傍山而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单一,经济来源主要靠粮食生产、外出务工收入。 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李子村位于方召乡的西南面,东与本乡镇的展苕村接壤,西与台江县台拱镇展下村毗邻。辖10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1278人。耕地面积805亩,林地面积2738亩。 <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巫脚南村位于台江县东南部,平均海拔876米,东与交汪上村相邻,南连反排村,西接巫脚交村,村委会位于864县道,台南公路17公里处,村寨四面环山,据向政府驻地4公里,据台江县城17公里。全村辖地面积为339亩,林地面积4245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6亩。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786人,147户,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100%。 <br> 巫脚交村位于方召乡政府西南面,距乡政府9公里,东接脚南村、西接台拱镇、南接巫梭村、北接李子村,山高水冷,天气凉爽。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共408户1835人,行政区面积有13277亩。耕地面积为1052亩,全都是苗族人。村里有张、万、宋三种姓氏,其中张姓居多,有260户左右,万姓居中,有150户左右,宋姓最少,只有3户。这三种姓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但同姓之间不能通婚。 <br> 村里有一所小学校,有200多名学生,教师有8位。学校座落于村子中央的两条小河交汇之处。两条小河交汇于此从从而将全村划分为三块土地,村里的三个自然寨就分别座落于这三块土地之中,现在人口多了,将这三块土地都住满了,远远望去,这三个自然寨已浑然一体,而变成一大块了。巫脚交村盛产朝天辣,由于产出的朝天辣既辣且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村子山高水冷,放养的田鱼味鲜肉美,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反排村简介:自然风光独特,生物种类多;秀丽迷人,有山皆绿,有水皆青,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反排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人文景观神奇,反排木鼓舞曾多次应邀前往北、美、西、欧等国家献艺,国内外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之乡;反排多声部情歌唱响中外,并多次拿大奖。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文化部誉之中国民间文化之乡;是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br> 反排苗语音译“方白”,意为在高坡上的苗族支条,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少数民族村落。村子座落在群山环抱、两山夹峙的一山凹里,远山如黛、近峰青幽,是台江县的重要林区。全寨有440余户,都是苗族人家,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吊脚楼,依顺山势,次第登高,错落有致。寨内有清流小溪穿寨而过,有斗牛坪,祭鼓山、议榔、藏鼓洞等别具特色的景致供各位游览。反排村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苗族文艺在此多有体现,国内外专家、学者推崇备至。门头文学有散文体、说唱体、诗歌体。声乐有飞歌中凋、情歌调、酒歌调等。声乐有木鼓、芦笙、芒筒、木叶等,舞蹈有以木鼓舞、芦笙舞为主。工艺有挑花、刺绣等。<br> 传说2000余年前,首先来到反排这个偏远山区居住的是耶古王子和他的妻子,他们在这里开山辟地并繁衍生息,发展成今天的反排村。现今反排村仍保存远古的苗族祭祖习俗及严格的约规和巫师、鼓头、寨老、歌师(各自掌管司法、统领、理事、治安、司礼等各职责),主要习俗(节日)是农历十月丑日过苗年、二月二敬桥节和有十三年一次的祭祖节。<br>摘自百度百科。</h5> <h5> 交汪上村属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台江县的东南部,距台江县22公里,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全村苗族文化历史悠久,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和清澈见底的小溪,村里木屋错落有致,是苗家村寨典型代表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总面积6238亩,可耕地面积754亩(田663亩、土91亩),山林面积4837.9亩,村委会下设11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1308多人,311多户,党员35多名,村干部3名,全都是苗族。 <br> 交汪下村位于方召乡政府东部,距乡政府9公里,辖1个自然寨10个村民组,332户1441人。流出人口占62%,苗族人口占100%。全村现有党员31名,其中外出流动党员10名,海拔955.5m,总面积2794亩,其中林地面积2081亩,林种主要以松、杉为主,森林覆盖率66%;耕地面积713亩(其中田606亩、土97亩)。村寨建筑大多傍山而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单一,经济来源主要靠粮食生产、外出务工收入。<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偏寨村位于清水江南岸,施洞镇镇区东面,沿江而下约1.5公里处。距台江县城35公里,距州府凯里70公里,村边公路可直达凯里、台江和镇远等地,清水江穿境而过,沿江而上可至凯里,沿江而下直至剑河、湖南,水陆交通方便。全村包括偏寨、杨家寨、石家寨3个自然寨,辖8个村民组,405户,195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8%以上,村内居民均为苗族。耕地面积999.36亩。偏寨村历史悠久,相传是北宋时期由江西迁移到此,全村共有古建筑二十多处,如百花山神庙、悬崖藏鼓洞、红军长征遗址、关帝庙等等,有老码头三个,独木龙舟六艘,偏寨村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是施洞地区苗族姊妹节的故乡,万人踩鼓场也在建设中。 <br> 偏寨村的村寨风貌很体现一个“古”字,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村前是万人踩鼓场;村寨之下是玉带一样环绕而过的清水江。一年四季,江水晶莹剔透,寨中耸立着许多建于清朝年间的窨子屋,外观讲究、雄伟。湘军提督龚继昌的公馆便建于此村,可见偏寨村当时的繁荣。 <br> 偏寨村有浓厚的苗族风情文化,集中了苗族地区典型的剪纸、刺绣和银饰文化。刺绣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构图的美感和夸张,造型的独特和色彩的丰富而闻名。偏寨又是剪纸和织布之村,剪纸工艺精妙、传统,它是刺绣的底样和蓝本,其构图主要以苗族古歌中的神话人物、各种动植物、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和务冒席的故事为主。村里还有许多能工巧匠,其雕龙画凤栩栩如生,特别是龙舟模型的雕刻,可谓神龙活现。村内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完好,民族风情绚丽多姿,人们勤劳善良,和平相处,路不拾金,夜不闭户,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唱飞歌、情歌、酒歌,敲木鼓,跳踩鼓舞。无论你从哪里来,心地善良的偏寨人都会热情接待。他们捧着风格独特的“牛角酒”来拦客,端着香醇扑鼻的苗家自酿糯米酒来待客,煮着腌肉、腊肉、酸汤鱼、血豆腐、鸡粥饭、酸汤菜及一些原汁原味的苗家菜来宴客,唱着优美的酒歌劝客人喝酒,还以风俗习惯大块大块地挟菜给客人吃。他们总是担心客人喝不醉吃不饱,那淳朴而谦虚的话语,那热情而又热烈的场景,常常使客人心醉神迷而乐不思归。 <br> 偏寨村的节日很多,有敬桥节、吃新节、龙舟节等,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恐怕要数一年一度的姊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那天,姑娘们相邀着去坡上采摘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树叶制成染料,和着糯米浸泡,蒸做五彩姊妹饭。十四日下田捕鱼捞虾,筹钱购置鸡、鸭、蛋、肉等“阿嘎良”(苗语,打平伙、聚餐的意思);晚上,苗族后生成群结对来“挠嘎良”(意思是讨要姊妹饭吃),和姑娘们自由自在地对唱情歌,谈情说爱,跳木鼓舞,通宵达旦地游方几个晚上。 <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台江县老屯乡地处苗岭腹地,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距台江县城约28公里。有828县道贯穿其问,清水江支流巴拉河、翁你河流经其境。境内山高谷深、河沟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座落在东经107°32′—108°02′之间,北北纬26°52′—26°32′之间,总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是苗族人口集居地之一,苗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8%以上。总人口为1.43万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1356元,人均占有粮348公斤,是典型的“远、边、山、穷”乡,区内盛产花生、李子、大板栗等等色农产品。 <br> 老屯村位于台江县老屯乡东北部,828省道贯穿其间,巴拉河、翁你河流经其境,距乡政府驻地1公里,老屯村是台江县六个旅游村寨之一,是古老的情人节“贵州苗族姊妹节”的发源地。村辖区面积6210.2亩,耕地面积423.1亩(其中:田386.6亩,土36.5亩),有林地面积4973亩,森林覆盖率为80%,多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村境平均海拔568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8.5。C。全村辖两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189户1112人,苗族人口占99%,村民主要以张姓和杨姓为主,另还有姜姓、黄姓等。 <br>文字引自博雅地名网(www.tcmap.com.cn)</h5> <h5> 九摆村位于排羊乡西南部5公里,距台江县城24公里,距320国道6公里,坐落在雷公山脚下,翁你河上游,西与雷山县西江镇接壤,东、南、北三面分别毗邻本乡大塘村、上南村和台乐三个村。全村辖3个自然寨323户1335人,均为苗族。九摆村依山而建,民居建筑典雅古朴,自然风光秀丽。1999年九摆村被省民委列为省级民族保护村寨;2002年九摆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银饰艺术之乡”。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九摆,史称管外“生苗”之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丹江设治局(今雷山);民国三十二年划入台江县绥阳乡。解放后,1953年建立九摆乡(公社);1968年与排羊公社合并,称之九摆大队;1984年社政分设,属排羊乡九摆村。 文化特征:九摆苗寨最具文化韵味的当数九摆鼓楼,鼓楼为三重檐歇山顶屋面,木质结构,覆盖小青瓦,其下层呈平面四方形,空间宽敞。楼高11米,占地52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以中间独柱为中心,周围16根外环檐柱为衬,利用逐层内收的梁、枋、瓜柱、檐柱支撑挑出屋檐,无一钉一铆,榫横穿斜插,衔接紧密牢固。前后留进出通道。左右柱外设置美人靠坐栏,供人坐息。其结构严谨、工艺精湛,经风雨数百年,巍然不动。楼中地面设有一直径约23厘米的地鼓,每当节日举行祭祀仪式时,击鼓而众人围舞,故称“踩鼓楼”。九摆鼓楼是当地苗族人民十三年一度的牯藏节祭祀中心,是至今发现的全国唯一存留的苗族鼓楼,也曾是咸同年间苗族农民起义领袖张秀眉等活动联络据点。1997年“九摆苗族鼓楼”被省文化厅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摆现存有许多民族文化遗存,寨中鹅卵石铺筑的跺鼓坪,为村民节日踩鼓吹笙的地点;“招龙谢士”、“祭鼓节”等跳铜鼓和祭祀在鼓楼举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银饰加工作坊,工艺精湛,古朴典雅,主要有头花、银冠、银叉、银梳、耳坠、耳环、项圈、项链、压领、腰带、披肩、手镯及各式衣片和银铃等;寨内的石拱桥,是寨人迎送宾客之所;寨后林荫障天的“播养里”起鼓山,是祭鼓仪式的圣地;寨后沿小溪上游的山间岩洞,是历届祭鼓节珍藏木鼓的地方;民族传统节日有“牯藏节”、“吃新节”等;曾经举办过2届原生态苗族民歌大赛,群众文化氛围浓厚。<br>文字引自网络</h5> <h5> 台江县排羊乡白水洞苗寨,旁边有白水洞瀑布群。<br> 白水洞河水来自红阳万亩草场西面山涧密林,山高水急,落差很高,流程约10公里。整条河沟,大小瀑布众多,其中一处最大的瀑布高约80米、宽约20米,其高度可与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相媲美。河沟狭窄荫深,怪石嶙峋,河水清澈冰凉,两岸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山沟里,鸟语花香,空气凉爽,十分宜人。<br> 整条河沟,小瀑布较多,较大的瀑布都有好几处,最大的就是白水洞瀑布了。该瀑布高约80米,宽约20米,水流直泻而下,瀑面银光耀眼,水汽扑面而来,瀑声响彻山涧,蔚为壮观。<br>文字引自网络</h5> <h1><b><font color="#b04fbb"> 台江县各乡镇、村寨航拍全景还在不断探索和创作中,本VR合集会不定期增加新作品或新场景,谢谢朋友们的关注。</font></b><br></h1><h3><font color="#b04fbb"></font></h3><h3><br></h3><h1><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167efb"> 特别鸣谢台江同城对VR全景推广的大力支持。</font></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下是其他地区VR作品</h3> <h3><font color="#010101">美哉大台江,美景不间断……</font></h3> <h3>因跨平台操作不方便,即日起此台江全景合集停止更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查看更多新全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