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dvyfsgt?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v=5.0.1&share_user_mpuuid=4e254d5ed7a6b260027875e3ec0a3a59&v=5.0.1&share_user_mpuuid=4e254d5ed7a6b260027875e3ec0a3a59"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古典音乐品赏(二)</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qfnved?share_from=self&v=4.12.0&share_user_mpuuid=4e254d5ed7a6b260027875e3ec0a3a59"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古典音乐品赏(四)上</a><br></h3> <h3>一个爱艺术的民族、</h3><div>一个学艺术的民族、</div><div>一个对教育和美非常崇尚的民族,</div><h3>一定是非常伟大的民族。</h3> <p class="ql-block">古典主义时期音乐</p><p class="ql-block">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和贝多芬(乐圣)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与发展。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协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古典主义的作品一般节奏变化都很规矩。</p><p class="ql-block">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ism Ages)是指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p><p class="ql-block">初期古典乐派</p><p class="ql-block"> 三个乐派: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一是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二是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三是以瓦根扎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p><p class="ql-block">特色在于器乐</p><p class="ql-block"> 在古典乐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乐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奏鸣曲形式</p><p class="ql-block">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p><p class="ql-block"> 奏鸣曲式</p><p class="ql-block"> 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3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p><p class="ql-block"> 第1部分是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p><p class="ql-block"> 第2部分是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第 3部分的过渡。</p><p class="ql-block"> 第3部分称为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最后为尾声。有的尾声很长,如L.van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此外呈示部之前可冠有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等方面与呈示部构成对比。</p><p class="ql-block"> 奏鸣曲各乐章的特点与曲式结构如下: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三部曲式;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极板,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这是一般的奏鸣曲式,也有特殊的情况。</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8UPNosKKdOy7L1mf_NPrW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古典时期的音乐 最好理解篇</a></p> <h3> 海顿:交响曲之父</h3><h3>--|shangyinaiyue|--</h3><h3> 海顿是古典主义盛期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维也纳乐派的奠基人,常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有个绰号为“海顿老爹”。海顿29岁任宫廷乐长,从此绑定“老爹”的爱称,直到77岁驾鹤西游。海顿旺盛的人气,接得住群众叫他“老爹”。有意思的是,连英国人赠送他的鹦鹉,但凡见了主人,也一口一个Papa。交响曲创作贯穿了海顿的整个创作生涯,108部交响曲显示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多样 的性格情趣,有不少标以广为人知的标题,如"熊"、"哀悼"、"时钟"、"告别"、"军队"等,但他的全部交响曲代表了他个人的风格发展,也体现了古典交响曲从初创到成熟的历程。 </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_IAI29f5gCWGP4ArQJM5Q?v=4.4.3"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阅《海顿交响曲之父》</a></h3> <h3>海顿《第45交响曲》告别</h3><h3> 海顿《第四十五交响曲》该曲写于1772年,该年正值禁令执行特别严格的时期,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海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 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h3><div><br></div><div>乐曲赏析</div><div>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div><div> 第一乐章,甚快板,升f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以突然出现的全乐队合奏,以及分解和弦急速下降的第一主题开始。乐句单纯, 但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div><div> 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3/8拍子。这一节奏徐缓的乐章亦为奏鸣曲式。弦乐器静静地演奏出主题旋律,显得沉静而安详。</div><div>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升F大调(有六个升记号,在当时可以说极为少见)。全乐章在情调上,属于节奏稍快而较复杂的段落,其中段以三度重叠的两支法国号奏出,但音乐并不因此而显得粗野,依旧典雅庄重,是这个时期海顿最完美的小步舞曲之一。</div><div> 第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终乐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出曲名“告别”的含义。 不久,第一双簧管与E调的第二法国号结束演奏。初演时,还特别依照海顿的指示,将谱架上的蜡烛吹熄,团员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div> <h3>这一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七个方面:</h3><div>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div><div>2、音乐创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ー下属一属一主“的功能和声进</div><div>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div><div>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div><div>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断</div><div>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官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div><div>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div> <h3>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h3><h3> 《第九十四交响曲》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h3><div><br></div><div>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div><div> 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div><div>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div><div>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div><div> 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div> <h3>海顿《第100交响曲》</h3> <h3>海顿《第100交响曲》</h3> <h3>海顿《第100交响曲》军队(有解说)</h3> <h3>海顿《第101交响曲》时钟</h3><h3> 高龄六十二,被乐师亲切地称为“海顿爸爸”的海顿,第二次被沙罗蒙请到伦敦,除了依旧是一登台演出便有大笔英镑入袋、四处被贵妇围绕簇拥之外。在这个正值启蒙时代、人文荟萃、经济科学发展蓬勃的都市里,每天都有一箩筐大小新鲜事等待着他。</h3><div> 某一次,海顿接受与他颇有交情的外科医生建议,答应要开刀割去鼻子上的息肉。到了相约的那一天,一见到四个等在手术台边、准备在医生动刀时用力压住他的彪形大汉,海顿便不由得背脊发凉、落荒而逃。<br></div><div> 又有一回,王子特别请宫殿画师帮海顿画肖像。谁知平日开朗亲切、谈吐风趣的海顿一坐上椅子,表情却变得僵硬不已,于是王子赶紧派一个会讲德语的女仆,在一旁陪她聊天,帮助海顿放松心情;这幅画至今还保存在白金汉宫里。<br></div><div> 第101号交响曲《时钟》,就是在这段充满愉快回忆的日子中完成的。<br></div><div> 它的编号虽落后于100号《军队》,完成年代却比较早,是海顿1794年第二度到伦敦发表的第三首交响曲,圆熟的曲风显现海顿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了。<br></div><div> 作品才一推出,当地的《预言报》就迫不及待以醒目的标题号称,这是海顿“最好的作品”!事实证明这个评价言过尚早,海顿晚年的音乐作品高潮迭起,离开伦敦后,有更多一波波如烟火般使人惊艳的曲目,陪他的生命演奏到终曲(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弄懂了如何弹奏管乐器,所以也应该离开这个世界了”)。<br></div><div> 而101号标题为何是《时钟》呢?奥秘也在第二乐章中!<br></div><div> 迷人的主旋律背后,巴松管和弦乐拨奏的声音规律精准、一丝不苟,听起来是否就像来回反复的钟摆?<br></div><div> 十九世纪的人们,为此替101号取了这个别名。<br></div><div> 灵感还不仅于此,在第一乐章中,他把一向被放在乐曲结尾的基格舞曲挪到开头,使乐章在优雅曼妙的气氛中展开,格外精神奕奕。<br></div><div> 在交响曲中模拟时钟的声音,海顿或许不是刻意而为,但后来却有许多音乐家直接采《时钟》为题,创作了许多妙趣横生的佳作。<br></div><div> 例如奥都的《时装店》,以一个简单的戏剧故事做脚本,叙述一个年轻的时装店店员,如何使出纯浑身解数向顾客介绍店里大小商品。更绝妙的还有安德森的《切分音时钟》描写一个在曲子最后头被砸坏的闹钟,仿佛替忙碌的人们除了一口气。<br></div> <h3>海顿《第104交响曲》</h3> <h3>海顿弦乐四重奏《皇帝》</h3><h3><br></h3><h3>海顿爸爸说:</h3><div> 第一小提琴 像一位才智过人的中年人,言辞精辟,只要找到一个话题,他总是娓娓道来,滔滔不绝。</div><div> 第二小提琴是他的友人,他竭尽全力突出朋友的神采,很少顾及自己,在交谈中总是支持别人的观点,从不自我炫耀。</div><div> 大提琴 是个庄重的人,有学识,好为人师。他以简明、精确的金玉之言把第一小提琴的高论加以强调。</div><div> 至于 中提琴,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又有些爱唠叨的女人。她虽讲不出什么惊人的宏论,但只要人们一交谈,她总要插嘴。</div> <h3>海顿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7之2</h3> <h3>海顿《阿庞伊四重奏》op71No3</h3><h3><br></h3><h3> 说到四重奏乐团就不得不提世界顶级弦乐四重奏乐团——鲍罗丁四重奏团,以著名的俄罗斯“强力五人团”成员鲍罗丁命名,从1945年由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四位弦乐学生成立至今已有73年,乐团以七十余年传奇历程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上历史最悠久的四重奏组合。虽然鲍罗丁四重奏成员几经更迭,但它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世界古典乐坛的室内乐演绎中具有独特的眼光和极高的权威。现在的成员是鲁本·阿哈罗尼安(Ruben Aharonian)担任第一小提琴,谢尔盖·洛莫夫斯基(Sergei Lomovsky)担任第二小提琴,伊戈尔·纳伊丁(Igor Naidin)担任中提琴,弗拉迪米尔·巴辛(Vladimir Balshin)担当大提琴手。时代周刊这样评价他们:“伟大的音乐传统在鲍罗丁四重奏里难能可贵地保留下来,他们将过去传统中的优势发扬光大。”</h3><div> 另一个历史悠久的乐团——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是一只1946年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创建的古典音乐弦乐四重奏乐队。当时乐队的成员由小提琴手罗伯特·曼恩和罗伯特·考夫、中提琴手拉斐尔·希耶尔和大提琴手阿瑟·温诺格拉德组成。现在的成员是林以信和罗纳德·科珀斯担当小提琴手,罗杰·塔平担当中提琴手,乔约尔·克罗斯尼克担当大提琴手。该四重奏被称为美国“第一大室内乐团”,擅长演奏贝多芬、门德尔松、肖斯塔科维奇等人曲目,并屡次获得格莱美奖。<br></div><div> 另一支世界一流的四重奏乐团:东京四重奏,它组建于1969年,最初由四位日本音乐人组成,1970年在慕尼黑ARD音乐大赛获得冠军后逐步在乐坛中发光发热,成为世界级乐团。虽然该乐团由于没有找到合适接班人于2013年解散,但它以华美醇厚的声音,完美人员配合,精湛的演奏效果和独特的风格风靡全世界,他们的演奏的音乐迷到了众多乐迷和评论家。<br></div><div> 作为全球顶尖的弦乐四重奏组合,来自“音乐之乡”奥地利的阿班·贝尔格四重奏组合堪称世界乐坛的一个神话。该组合成立于1969年,阿班·贝尔格四重奏的“黄金搭档”包括第一小提琴格特·皮席勒,第二小提琴格哈德·舒尔茨,中提琴伊莎贝尔·卡芮休斯及大提琴瓦伦狄·厄尔本。四位各自在世界乐坛占据一席之地的独奏家,组成了世界最“牛”四重奏组合。遗憾的是该组合在2008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亮相中国后便宣告解散。<br></div><div> 世界上优秀的四重奏乐队还有很多,例如阿玛迪乌斯四重奏、埃默森弦乐四重奏、哈根四重奏等等,而这些优秀的乐队不仅收益于成员们各自高超的琴艺和技术,还包括成员间无缝隙的默契,这种默契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年或几十年,而成员的变更会让这种默契变为零,从头开始,因此乐迷们如果你们喜欢那个乐团就不要轻易错过哦。<br></div> <h3>来看海顿这首著名的《“云雀”四重奏》的第一乐章:</h3><div> 《“云雀”四重奏》,Op.64,No.5,第一乐章;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首先演奏了一句欢快的主题,似乎是在模仿一只云雀愉快的叫声;紧接着大提琴声部演奏了一句类似的主题作为回应。一来二去,就像是几只云雀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聊天,好不生动。</div><div> 从来不用指挥,哥(姐)几个就是这么默契!你的一个眼神,咱就懂。</div><div> 弦乐四重奏的表演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来都 没有指挥,全部依靠小伙伴们互相听、互相看、互相感受。因此,弦乐四重奏的四个人通常要么同校同学、师生组合,要么是在同个大型乐团工作,要么甚至是一家人。所以说,这样的表演,怎么会没有默契呢?<br></div><div> 它其实很“亲切”?,就像一部走心的温情故事片。有人会说,弦乐四重奏之类的室内乐表演“曲高和寡”,它既没有大型乐队的宏大气势,又很少见到炫技和华彩段落,仿佛对听者的专注力是很大的考验。但事实上,室内乐是一个很“亲切”的体裁。小型的演出场所,可以让演奏者与听众更亲近,如果说交响乐是一部酷炫的IMAX大片,室内乐大概就是走心的文艺温情故事片,听完后让你意犹未尽,回味无穷。</div><div> 看到这里<br></div><div> 你感受到弦乐四重奏的魅力了吗?</div> <h3>海顿G大调第四十号弦乐四重奏</h3> <h3>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布鲁诺.菲力浦/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h3> <h3>古典主义音乐-早期代表</h3><div> 海顿奥地利音乐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海顿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div><div> 音乐特特点和结构:海顿音乐的最主要</div><div>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div><div>古典主义音乐-中期代表</div><div>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近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div><div> 风格:莫扎特连同海登、贝多芬都被视为"维也纳派”古典音乐风格的主要代表作曲家。但无疑问,这并不足以定义他。在一个由洛可可风格统治的时代,莫扎特综合了晚些的巴洛克特有的复杂对位法,并以新颖的形式实现,该形式显然深受巴洛克派的巴赫或海登影响。如果莫扎特是古典音乐风格的最佳代表,他的曲风却远远不止于此,他的曲风是最有个性的和最能立即入耳的曲风之ー。</div><div>古典主义音乐-晚期代表</div><div>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乂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div><div> 贝多芬的音乐可谓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及开源之作。经过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罗伯特?舒曼,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威尔第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开花结果,繁盛了整个19世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为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都作过评论。而在19世纪的德奥音乐界,出现了两种趋向,一派是勃拉姆斯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被人称作“冷灶余薪”,另一是以瓦格纳为首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群。两派分歧甚多,互成帮派甚至互相责难,但是他们都非常尊重贝多芬的前作。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自1862年执笔,迟至1876年才完成并首演。这是由于他严格的自我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信心不足,在贝多芬的盛名之下要延续贝多芬的曲风,对他来说显然是很难的一件事。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被人名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而从下面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 和勃拉姆斯的 《第一交响曲》 的小段落比较,可看出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曲风上的继承关系。</div><div> 在古典主义这一音乐时期不仅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和许多优秀的音乐家。</div> <h3>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有:</h3><div>(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一慢一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一行板小步舞曲一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div><div>(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div><div>(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洛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div><div>(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div><div> 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这个乐派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div><div>(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响曲多为三个乐章。</div><div>(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div><div>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纳形成的乐派,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div><div>(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冒。</div><div>(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div><div>(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div><div>善、更规范。</div><div>(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div><div> 古典主义时期所产生的音乐风格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期间产生的众多优秀音乐作品也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璀璨耀眼的瑰宝。</div> <h3>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h3><h3>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h3><div> 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div><div>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div> <h3><a href="https://mz.mbd.baidu.com/08hx81k?f=cp"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莫扎特音乐试听(五首)</a></h3> <p class="ql-block">探索音乐的重量😊(1)</p> <p class="ql-block">重量(2)</p> <p class="ql-block">重量(3)</p> <h3>莫扎特C大调钢琴协奏曲K467</h3><h3>柏林爱乐乐团 钢琴巴伦愽伊姆</h3> <h3>主要作品范围</h3><div> 钢琴奏鸣曲</div><div>欢愉畅快、旋律优美、合声简洁、情绪明朗乐观,洋溢着青春活力,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无忧的世界。</div><div> 如《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中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其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div><div> 钢琴协奏曲</div><div>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中更多强调的是明暗法而不是对位法。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富有创作精神并且思维活跃,也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div><div> 从莫扎特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中可以感觉到有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它显得豁达而超然。</div><div> 交响曲</div><div>在交响曲方面,莫扎特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自然流畅的旋律和精致复杂的技巧引人人胜。因受到不同风格的影响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div><div>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写过的最阴沉、最豪放、最狂暴的一部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加上悲怆,同时又充斥着愤懑激昂,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生活的无奈。</div><div> 歌剧</div><div>朴素、生动、有力,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div><div> 《费加罗的婚姻》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巧妙地使用音乐形式,使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div> <h3><font color="#010101">A大调第11号钢琴奏鸣曲</font></h3> <h3> 莫扎特留给世人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是63首交响曲,16首嬉游曲,13首小夜曲,15首进行曲,105首小步舞曲,172首舞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23首弦乐四重奏,4首管乐弦乐重奏曲,9首钢琴重奏曲,43首小提琴奏鸣曲,23首钢琴奏鸣曲,15部歌剧,4部清唱剧,4首康塔塔,50首宗教合唱曲,18首重唱歌曲,55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32首歌曲。</h3> <h3>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h3><div><br></div><div>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div><div> 在这部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莫札特所呈现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理念,王子塔米诺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鸟人帕帕基诺则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一方,祭司萨拉斯特罗也以其高贵的情操来感化夜后的报复,莫札特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念寄于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在这部歌剧里表露无遗,</div><div>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基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基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巴巴吉诺与帕帕吉娜的二重唱,莫札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div><div> 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据说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及大部分剧院成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179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后,玛利亚女王的政府禁止并且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固这部歌剧以童话的形式加以掩盖,象征性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态。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借用该歌剧影射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并镇压“共济会”的行径。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为象征的封建势力最终必定要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思想最终必定会胜利。莫扎特塑造了“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女王(影射当时的奥地利皇后)和“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特罗这两个对立面,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本剧的主题思想。他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放光芒!他把这些写进了最后一段的合唱中。</div> <h3>歌剧《魔笛》施摩斯指挥</h3><h3>剧情简介</h3><div>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div> <h3> 小作曲家</h3><div> 在莫扎特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列奥波尔得德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div><div>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答道他正在作曲。</div><div>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看过之后,发现这张乐谱不一般,他相信莫扎特将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作曲家,因此他开始指导莫扎特作曲并带领他举行演出。</div><div> 坐立不“安”</div><div> 给莫扎特修理过头发的理发师回忆:帮他弄头发是件很困难的事,他从来坐不安稳,每时每刻都有灵感出现,然后他就会立刻冲向钢琴,理发师只能手里拿着头绳跟在莫扎特后面。</div><div> 用鼻尖弹奏的钢琴曲</div><div> 莫扎特创作过一段特别难弹奏的钢琴曲,按照乐谱,两手分别弹两端的琴键时,演奏者还需要敲击中间的一个琴键。据说他和海顿打赌看谁能把这段曲子弹出来,海顿试弹后放弃了;轮到莫扎特演奏时,当那个音符该出现,莫扎特弯腰用鼻子压下了琴键。</div><div> 死敌萨列里</div><div> 其实萨列里并非莫扎特的死敌。为博得皇帝、资助者和公众的青睐,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当然存在竞争关系,萨列里可能会利用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压制莫扎特,但这是情势使然,并非出于为人们所知的敌意。莫扎特在逝世几周前还曾邀请萨列里一同去欣赏歌剧。</div> <h3>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创作于1786年的这部歌剧,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h3><div>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div><div>相关趣事</div><div> 创作《费加罗的婚礼》伊始,嫉妒莫扎特的宫廷御用乐师向奥地利皇帝举报,说莫扎特正在写作一部关于费加罗的歌剧。当时,这个题材是被皇帝列入禁止之列的。莫扎特手舞足蹈地向皇帝陛下介绍这部伟大作品的构思。他说,陛下,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是个十分有趣的爱情故事。奥地利皇帝在看《费加罗的婚礼》彩排之间,打了一个哈欠,之后满有精神地看完了这部长达四小时的歌剧。乐池指挥台上的莫扎特当然没有注意到皇帝打哈欠这个细节。他全神贯注在歌剧中,大汗淋漓,直至演出结束,筋疲力尽。</div><div> 安东尼奥尼事后告诉莫扎特,如果皇帝陛下在四小时内打上三个哈欠,你的歌剧就完了,不会再有演出的机会了。</div><div>与卡拉扬</div><div> 当时一个名叫马尔姆的小剧团要排演《费加罗的婚礼》,需要招聘一个指挥,19岁的卡拉杨闻风而至,这虽然是一个仅有21人的小乐队,他被录用还得有一个条件,就是在这一位置的人必须持有德国纳粹党党证。面对命运、莫扎特的召唤,卡拉杨参加了纳粹党支部,领取了一张党证,号码为3430914。这张党证他一直保存到1944年,也就是说他当了11年纳粹党党徒。由于有了党证,卡拉杨不久被任命为艾克斯拉沙贝尔市的音乐总指挥,从而成了全德国当时最年轻的指挥。</div> <h3>剧情简介</h3><div>地点: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div><div>形式:4幕28曲,喜歌剧</div><div> 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div><div>我们看到一个有点杂乱的大房间,几个箱子摆在正中央,椅子、桌子也都没安置妥当。原来,这是理发师费加罗和伯爵夫人的心腹女佣苏珊娜,他们正忙着准备自己的婚礼。费加罗在安置家具,苏珊娜则想将结婚的花篮放到镜子前,</div><div> 他们悄悄的避开伯爵的注意,他们计划着未来。因为老爷阿尔马维瓦伯爵对苏珊娜不怀好意,苏珊娜告诉费加罗要特别小心伯爵的行动。她说:“老爷为什么把这间离他卧室不远的屋子给他俩当新房?很值得怀疑。”</div><div>这时苏珊娜因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呼唤而退场,费加罗独自留在舞台上。他对想象中的老爷阿尔马维瓦伯爵挥舞着拳头唱道:“好吧,阿尔马维瓦老爷! 如果你真的想占便宜的话,(伯爵阿尔马维瓦试图恢复贵族对农奴的“初夜权”)我也不是好惹的,我会用千方百计来对付你……”费加罗唱完就离开了这间屋子。</div><div>巴尔托洛医生与他的老管家马尔切琳娜上场,马尔切琳娜手里拿着一张旧契约,读给巴尔托洛医生听:“我借了您的钱。如果无力偿还,我就和您结婚。”这是费加罗写的。原来,这老女人很喜欢费加罗,听说他马上要结婚了,十分着急,她请来巴尔托洛医生帮忙,希望能够找个理由阻止这天晚上的婚礼。</div><div> 医生很愿意利用这个机会帮助老管家。医生唱了一段充满复仇快意的咏叹调之后,就走了出去。苏姗娜回来了,看见房间里的马尔切琳娜,就是一肚子气。于是马尔切琳娜和苏珊娜展开一场舌战。这是一首颇风趣幽默的二重唱,结果马尔切琳娜说不过苏珊娜,在苏姗娜胜利的笑声中气哼哼地走了出去。</div><div> 这时,侍仆凯鲁比诺垂头丧气地上来,他是一个见异思迁的小伙子,对任何女人都中意(这一角色由次女高音扮装)。他对着苏姗娜唱起了热情奔放的咏叹调:《啊!热烈的情感占有了我》原来,昨天晚上他和园丁的女儿巴巴里娜幽会的时候,被老爷撞见了。老爷大发雷霆,说要把他赶走,这事儿弄得凯鲁比诺一晚上都没睡好,他想请苏姗娜去和女主人求情,让老爷别解雇他。看着这个小家伙愁眉苦脸的样子,苏姗娜觉得很好笑,便逗弄起他来。突然门外传来老爷的声音。凯鲁比诺吓坏了,苏姗娜让他蜷腿坐进一张大扶手椅里,然后用--条毯子把他盖了起来。</div><div> 伯爵不知有人在屋子里,跑进苏珊娜的房间后,便完全暴露其好色本性,他馋涎欲滴地向苏姗娜大献殷勤,弄得苏姗娜左躲右闪,同时又得防止他坐到那张藏着凯鲁比诺的椅子上。这时传来巴西利奥的声音,伯爵慌了,他躲在藏着凯鲁比诺的那张大扶手椅后面。</div><div>巴西利奥是个卑鄙小人,专门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走进来,以为室内无人,便放心告诉苏珊娜说,最近伯爵夫人与侍仆凯鲁比诺似乎有暧昧。藏在椅子后面的伯爵一听,急得跳出来,要巴西利奥赶快说出实情。于是他们唱出三重唱:“伯爵大骂凯鲁比诺,说昨天晚上他还看见过他在和巴巴里娜调情,同时无意之中将被单轻轻地提起来,这下可坏事儿了,凯鲁比诺暴露了。伯爵气得都要疯了,凯鲁比诺则吓得浑身发抖,经过一阵混乱,凯鲁比诺被开除了。门突然开了,费加罗领着一大群人涌进房间,大家手里都捧着鲜花,他们大声颂扬伯爵,因为他宣布废除了奴隶结婚时主人所享有的“初夜权”。伯爵心里明白,这是费加罗的计谋。无奈地接受了大家的颂扬:“这是我应该做的。今晚你们都来参加费加罗的婚礼吧。”</div><div>众人们唱了一首欢乐的合唱之后,就退场了。伯爵则把一肚子的火都撒到了可怜的凯鲁比诺身上:“你立刻到军队里去当兵!” 说完,他怒气冲冲地走了。</div><div> 满面愁容的凯鲁比诺,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费加罗在一边不但不同情他,还幸灾乐祸地唱了起来:“你不用再去做情郎,不用天天谈爱情。再不要梳油头、洒香水,更不要满脑袋风流艳事。小夜曲、写情书都要忘掉,红绒帽、花围巾也都扔掉。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抬起头来,挺起胸膛,腰挎军刀,肩扛火枪,你是未来勇敢的战士…… ” 凯鲁比诺对费加罗所讲的话毫无兴趣,他仍然是满脸苦相,垂头丧气。</div><div>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房里</div><div> 幕启,罗西娜在为自己受到丈夫的冷落而悲叹。她伤心地祈祷着:“爱情的神啊,请哀怜我吧”!苏珊娜进场,随后费加罗也跟着进来,他们三人商量计谋,要合力惩戒伯爵,这样不仅可以使伯爵回心转意,同时也可以保护他们自己的幸福。这个计谋分为三个步骤:先伪造一张告密书,警告伯爵说他的夫人将要与爱人约会,教他多留心来人的行动,使他产生嫉妒心。另一面将凯鲁比诺打扮成少女,做为苏珊娜的替身约伯爵晚上在花园里幽会。最后是伯爵夫人去花园里“捉奸”,让伯爵感到羞愧。男仆凯鲁比诺,这时候唱着一首本剧中最杰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你们可知道爱情是什么? 你们谁理解我的心情? 我要把这一切都讲给你们听。这奇妙的感觉我也说不清,只觉得心里在翻腾。我有时欢乐,有时伤心,爱情像烈火在胸中燃烧……”这首可爱的歌打动了伯爵夫人和苏姗娜。他们把费加罗的计划告诉了凯鲁比诺,请他在离开之前帮个忙,凯鲁比诺当然不反对,因为这样他可以参加苏珊娜的婚礼,顺便接近园丁之女巴巴里娜。这时,苏姗娜拿来一套漂亮的女式衣裙边为凯鲁比诺穿戴好,三人依计行事。</div><div> 不久,伯爵来到夫人房门前,敲门请求进入,罗西娜让凯鲁比诺赶紧藏到隔壁的卧室里,苏姗娜也藏在了窗帘后面。罗西娜打开门,果然,是她的丈夫阿尔马维瓦,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封告密信气得浑身发抖。他追问夫人:“为什么这么半天才打开门,是不是有个男人藏在这里?”夫人故意回答说:“没有”伯爵不相信,他推了推卧室的门,却怎么也推不开,原来是凯鲁比诺从里面反锁上了。气急败坏的伯爵说要去找工具把门劈开。</div><div> 趁伯爵和夫人走开的一刹那,凯鲁比诺从卧室里跑了出来,苏姗娜让他快点逃走,可是,这屋子所有的门都被关死了,他们只得打开阳台的门,凯鲁比诺心一横,跳了下去。苏姗娜跑进卧室,从里面又把门反锁上了。</div><div>伯爵拉着夫人回来了,他手里举着一把大铁锤和一把钳子,气冲冲地橇门。可是,门橇开之后,真是让他大吃一惊:里面的人是苏姗娜。伯爵夫人松了一口气,她反过来指责伯爵太不相信人。伯爵很尴尬,连忙向妻子赔不是。园丁安东尼奥匆匆跑来,他报告夫人说,刚才有一个人从夫人的阳台上跳了下去,还碰掉了一个花盆,伯爵听后又起了疑心,幸好费加罗及时赶到,说刚才跳下去的是他,他想在夫人的房间里和未婚妻相会,又被伯爵撞见会难为情,所以跑掉了。说着,他还假装一瘸一拐的,说是刚才崴了脚。</div><div> 这时,马尔切琳娜和医生巴尔托洛、音乐教师巴西利奥来了,他们得意地宣布:费加罗没有还钱,现在他必须履行约定:娶马尔切琳娜为妻。证婚人就是医生巴尔托洛。</div><div> 这个消息使在场的人表情各异:洋洋得意的马尔切琳娜和医生、幸灾乐祸的巴西利奥和伯爵、可怜巴巴的苏姗娜、满怀同情的伯爵夫人、不知所措的费加罗--唱起一首可笑的七重唱。</div> <h3>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巴伦博伊姆指挥</h3><h3> 第三幕的场景是在伯爵家的大客厅里。</h3><div>伯爵在大厅中踱来踱去,他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很奇怪。</div><div> 苏姗娜来了,他对苏珊娜说:“别再想着和费加罗结婚了,他必须娶马尔切琳娜,这是不可挽回的事实。苏姗娜很伤心,伯爵趁机引诱她,说自己很爱她,请她在晚上到花园里和他幽会。这个建议正中苏珊娜的下怀,苏珊娜答应了,伯爵不知是计非常高兴地离开了客厅。</div><div>这时费加罗上场,苏珊娜急忙告诉他说,她已完全掌握了主人,因此官司一定会赢。说完苏姗娜走了。没想到这些话竟被伯爵听见,他唱出庄严的快板咏叹调:“我失去幸福,而由男仆获得它,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div><div> 罗西娜上场,她等着苏珊娜,讲好在这里互换衣服,以便扮装苏珊娜的模样。苏珊娜迟迟没来,她已失去耐心。罗西娜很忧伤:不得不和女仆一道来捉弄自己的丈夫,这实在是令人难堪。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能让丈夫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她宁愿这样去做。她回忆着曾经拥有过的甜美爱情,唱出一首伤感的咏叹调:“往昔的甜蜜欢乐时光何在? 那些虚假的誓言跑哪去了?为什么一切对我来说,都化为泪水和悲伤?幸福的回忆,难道不会从我心中消退?……”,后来她明白了“唯独我的贞洁能带来希望,改变他忘恩负义的心。”</div><div> 费加罗、马尔切琳娜、医生巴尔托洛、还请来法官古兹曼一齐走进客厅。他们坐下来后,一场紧张的讯问开始了。法官古兹曼问马尔切琳娜:是要钱,还是要人? 马尔切琳娜说,她要人,她要费加罗娶她为妻。法官宣布:“还债,否则娶她。”这件事儿看上去好像是没商量,可是意外的是,竟然调查出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原来马尔切琳娜是费加罗的母亲,巴尔托洛是他的父亲,三个人热烈拥抱。庆祝一家人的重逢。伯爵与法官则目瞪口呆,而晚来了一步的苏姗娜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主人再弄什么手段我都不怕了!一首妙趣横生的六重唱后,伯爵与法官下场。</div><div> 再次上场的是伯爵和园丁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唠唠叨叨地告状说,那个讨厌的凯鲁比诺还没有去从军,他在女儿巴巴里娜的房间里发现了他的帽子。并说他扮装成女人在这里厮混。伯爵愈听愈气,说一定要抓住他,这两个人也下场了。</div><div> 罗西娜与苏珊娜上场,她们站在伯爵看不到的地方,商量怎样去进行今夜的新计谋。罗西娜口述着,苏珊娜写了一封给伯爵的信,信中称苏珊娜会在黄昏的花园里等他。两人唱出十分优美的咏叹调:“西风颂:甜美的微风,今天黄昏将飘扬……松林中”信写好了,罗西娜从头发上摘下一根发卡让苏姗娜别在信上,并让她写上“若同意约会,请把发卡还给我”这一行字。她们听得有人来,便将信藏在苏珊娜的怀中。</div><div> 一群村姑来到这里,领头的是巴巴里娜,园丁的女儿、凯鲁比诺的情人。她们是来向夫人献花的,她们合唱着要把鲜花献给伯爵夫人,夫人接受了凯鲁比诺献的一束花,并向苏珊娜说:“这个人是谁?怎么有点眼熟?正说着,怒气冲冲的伯爵带着安东尼奥来了,他们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怪样子的姑娘不是别人,正是男扮女装的凯鲁比诺。并把凯鲁比诺抓住,巴巴里娜忙向伯爵哀求说,请将凯鲁比诺赐给她做丈夫。伯爵什么也没答应。凯鲁比诺慌慌张张地跑了,巴巴里娜和姑娘们也走了,大家要去为费加罗的婚礼做准备。</div><div> 费加罗上场,参加婚礼的人们进来,典礼即将开始,苏珊娜趁机把刚才的情书交给伯爵,他喜出望外,明白了信中的意思。伯爵不小心让封口的别针刺痛了手指,因此把别针拔掉丢在地上,他毫不介意地向大家宣布酒宴开始,大家合唱颂赞伯爵。</div><div> 第四幕:城堡中的花园</div><div> 巴巴里娜奉伯爵的命令,提着灯在地面上寻找刚刚被伯爵丢掉的别针,她唱着:“运气多坏的别针,竟没能找到,会掉在哪里?……”。原来,伯爵看到了便条上的字,才知道还有一根发卡的事儿。他命令巴巴里娜必须找到它,否则,就别想和凯鲁比诺成亲。这时,费加罗和他的母亲马尔切琳娜上场了。他们看见巴巴里娜,便问她这是在干什么。巴巴里娜老实地说伯爵要他找苏姗娜给他的一根发卡。</div><div> 费加罗一听,顿时满心疑惑:这可不是他的计划呀!莫非……? 他从马尔切琳娜头上取下一根发卡,交给巴巴里娜,说这就是苏姗娜的发卡,赶快拿去交给老爷吧。她接到别针后先去告诉苏珊娜及凯鲁比诺,然后找老爷交差去了。</div><div> 这边,费加罗怒火冲天,便向其母亲说:“所有的女人都是不忠实的。他一定要报仇。说完愤怒地下场了。而马尔切琳娜却不相信苏姗娜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曾经领教过苏姗娜为维护婚姻幸福的厉害劲儿),因此决定赶快去告诉苏珊娜。以免她受到伤害。在唱了一段有趣的咏叹调之后,她也匆匆地走了。天色更加暗了。巴巴里娜提着一个篮子悄悄地走进花园,她是来给藏在花园里的凯鲁比诺送些苹果、梨子和糕饼的。</div><div> 费加罗带着巴西利奥与巴托洛上场。他请这俩人帮他忙,先躲在园子的角落,等听到费加罗口哨声时,大家一起从藏身的地方冲出来,抓住可恨的伯爵和该死的苏姗娜。巴西利奥明白了费加罗的意思,与巴托洛在暗处躲了起来费加罗万分痛苦,他叹息道:“此刻我才开始体会到身为人夫的愚行,女叛徒!……”他听见有人来了,也藏在夜色中的花园里。</div><div> 苏珊娜上场与伯爵夫人互换服装。发现费加罗躲在一边窥视她们,她故意唱一首歌使他焦急:“美妙的时刻将来临,倚在情人的怀抱里,多么幸福啊,多么欢欣!如今的心情再也不感到郁闷, 谁还能干扰我的幸福。啊,看四周景色多迷人,这里美好的一切都充满爱的气氛 夜晚多幽静,幸福时刻将来临。来吧,亲爱的! 穿过青翠的树林,来吧,来吧,我向你奉献玫瑰花环和我的心!”唱完之后,苏姗娜也躲起来不见了。只剩下穿着苏姗娜衣服的伯爵夫人站在明处。</div><div> 费加罗听了极为愤怒,他唱道:“世上的男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吧!女人是有刺的玫瑰,诱人的雌狐,微笑的母熊,再不要受她们的骗了!”。有人来了,他赶紧躲了起来。</div><div>是凯鲁比诺,他要来找芭芭丽娜,却看见了伪装成苏珊娜的伯爵夫人。于是他便想“好好逗逗她”,高兴地上前亲吻她,谁知此时伯爵来到了花园里,正看见凯鲁比诺在调戏“苏姗娜”,一巴掌扇走了这个小倒霉蛋。</div><div> 现在,伯爵终于得到机会了,他满心欢喜地对着“苏姗娜”,甜言蜜语地说些情话。因园里一片黑暗,因此看不见其他的人。在花园的另一头,费加罗这时候忍不住出现,他最初以为在他面前的就是伯爵夫人,后来听了她声音,认出是苏珊娜化装的,便将错就错,也气气苏姗娜。于是,他对着“夫人”也来了一段甜言蜜语。苏珊娜嫉火大起,而露出本来面目。费加罗得意地笑了。伯爵又现身,苏珊娜连忙又恢复夫人的作态,拉着费加罗走进右面亭子。伯爵见此又惊又怒,大叫来人,赶快来捉奸,费加罗吹了一声口哨,医生巴尔托洛、音乐教师巴西利奥、还有园丁安东尼奥等人统统跑出来了,他们手里还举着火把,把花园照了个灯火通明。伯爵看到众人都来到,便气汹汹地打开右边亭子的小门,大叫奸夫淫妇出来。没想到从里面出来的是凯鲁比诺、巴巴里娜、马尔切琳娜、苏珊娜与费加罗,却没有夫人在内。正当伯爵怔住时,伯爵夫人从左边的亭子里出来,伯爵刚才的威风全失,敢情他是在对自己的夫人大谈爱情呐,羞愧的他又一次向夫人请罪。最后,灯光复明,伯爵批准了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在全体欢乐地合唱中结束落幕。</div> <h3>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队</h3> <h3>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h3> <h3>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哈农库特指挥</h3><h3> 莫札特早年在薩爾茲堡宮廷任職期間,因身兼演奏的身分寫下許多作品,其中為小提琴所寫的協奏曲約有五首,以驚人的速度陸續完成於1775~1776年間。相較於擁有濃烈德國風味的第五號,以G大調寫成的第三號則流露出典雅迷人的法國風情。就提琴發展的歷史上來看,儘管古典時期仍以意大利為重心,但是莫札特的協奏曲以雅緻的技巧搭配流暢的風格,工整勻稱的將樂團與獨奏之間取得絕妙的協調,而獲得許多弦樂迷的青睞。莫札特的第3号小提琴协奏曲僅管只是作曲家十九歲的作品,卻有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是建立在豐富的多條旋律和美麗的樂句延伸上。單只看這種風格,令人感受莫札特天性上的樂觀和愉悅,不斷把盈溢而出的美丽旋律交織在小提琴上。雖然這些樂曲原本是要供自己和薩爾茲堡宮庭樂長演奏用,但內容毫無迎合名家的技巧賣弄;完全体现莫札特赤裸裸的真誠的風格。</h3><div><br></div><div> 全曲共有三個樂章: </div><div>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首先由樂團引導出輕快的主題樂句,轉由獨奏者將主題予以發揚光大,並轉入小調的發展敘述著深刻的情感。<br></div><div>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協奏的弦樂群在輕巧的撥奏聲中,由獨奏小提琴以行雲流水的弓法與純淨的音色,散發出甜美的旋律氣質。</div><div> 第三樂章:輪旋曲(Rondo) 一開始進入快板,並滔滔不絕的舞動著自信的旋律,隨著節奏明快的推動,冷不防的轉進稍慢的行板,唱著溫婉的小調,那種充滿靈感的樂句,不時出現在獨奏與協奏樂團的對話中,隨後以快活的田園曲風再度轉回熟悉的主題,令人目不暇的豐富樂思,在這位天才的筆下激發出無比燦爛的火花。</div> <h3>莫扎特《第一、第二、第三小提琴协奏曲》</h3> <h3>莫扎特巜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h3> <h3>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协奏曲》</h3> <h3>莫扎特《弦乐四重奏》第17号</h3> <h3>莫扎特《弦乐四重奏》第21号</h3> <h3>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h3> <h3>莫扎特《长笛四重奏全集》</h3> <h3>黑管五重奏K、581</h3><h3>钞彬和CaPeLa四重奏</h3> <h3>莫扎特《萨克斯四重奏》小夜曲</h3> <h3>莫扎特《钢琴四重奏》K.478k.493</h3> <h3>贝多芬简介:</h3><h3>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3><h3> 1775年左右,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h3><div> 1778年,8岁的贝多芬师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div><div> 1781年,11岁的贝多芬辍学,进入波恩剧院乐队当小乐师,有机会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3],聂弗是位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对贝多芬一生影响很大。</div><div>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但无薪俸;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div><div> 1785年至1786年,贝多芬转向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完成《三首钢琴奏鸣曲》(woO36)。</div><div> 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div><div> 1790年,作曲家海顿去伦敦途经波恩,贝多芬结识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div><div> 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支持下离开故乡,开始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div><div> 维也纳初期,1793年,贝多芬改向莫扎特挚友,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div><div> 1794年,开始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由于海顿忙于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创作准备,师生两人性格不同又有音乐思想上的分歧,贝多芬向海顿的学习终于1794年中止。</div><div> 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div><div> 1796至1797年创作完成《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并于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div><div>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将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div><div> 1800年4月,《第一交响曲》(Op.21)、《降E大调七重奏》(Op.20)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首演。</div><div> 1801年,创作完成《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 no.2),题献给朱丽塔·吉米尔茨伯爵夫人;同年还完成了《弦乐五重奏》(Op.29)、《弦乐四重奏》(Op.18)。</div><div>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贝多芬已完全听不见声音,同年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完成《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div><div> 成熟时期在1803年以后,神剧《基督在橄榄山》、《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首演;同年完成《第三钢琴协奏曲》。</div><div>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同年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div><div>1806年,创作完成《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div><div> 1808年12月,《第六(田园)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首演。</div><div> 1809年,《科里奥兰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C大调弥撒》相继问世。</div><div> 1810年11月,《第五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贝多芬因耳聋已与许多亲友疏远。</div><div> 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div><div> 创作晚期的作品1814年2月-3月,《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相继再度上演,成为维也纳狂热事件。</div><div>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div><div> 1826年,《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歌剧《费德里奥》最后版本予以发行。</div><div> 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div> <h3>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枪</h3><div>巴伦博伊姆演奏</div> <h3>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枪</h3><h3>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h3> 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div>巴伦博伊姆演奏</div> <h3>贝多芬作品特色</h3><div>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div><div>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div><div>主要范围:</div><div> 交响曲 最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起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在手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他使奏鸣曲式各个部分规模扩大了,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展开部作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冲突,比如《第三交响曲》的展开部。</div><div> 贝多芬的交响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英雄性,戏剧性的,这是他创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比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第二,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的,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第三,群众性,舞蹈性的,比如第七交响曲。</div><div> 钢琴作品 除交响曲之外,在贝多芬的创作中钢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写钢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钢琴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形式宽广,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海顿与莫扎特。</div><div> 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最后确立了它严肃的思想感情、抒情并富有哲学意味的体裁。尤其是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表现了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深刻的心理刻画,各种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结合。</div><div> 声乐作品 贝多芬的声乐作品数量较少,却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致远方的爱人》实际上可以说是第一部浪漫性的声乐套曲,他的大部分歌曲多是淳朴的日常生活的书写。</div><div> 其他作品 贝多芬还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为歌德的诗剧《爱格蒙特》写的配乐。每一部都是精品,形成了贝多芬自己的风格。</div> <h3>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h3><h3>巴伦博伊姆演奏</h3> <h3>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h3><div>巴伦博伊姆演奏</div> <h3>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h3><div>巴伦博伊姆演奏</div> <h3>柏辽玆在其论文中阐述道:</h3><div> 《第三交响曲》并不像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该作品中没有什么大战役和生胜利的进行曲;而多有深沉、严肃的思考,忧郁的回忆,充满华贵和悲伤的仪礼;简而言之,就好像一个英雄逝世时所作的对其生涯的总括演説。 ” </div><div>音乐评论家苏利文写说:</div><div> 第一乐章是贝多芬鼓起勇气面对他的耳聋,第二乐章是慢且如挽歌似的,描述他无法面对的巨大恐惧,第三乐章的诙谐曲,“不断创造前进能量”,第四乐章是旺盛创造溢出能量。</div> <h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卡拉扬指挥</h3><h3> 《英雄交响曲》我们也称它为《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3年至1804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是交响曲历史上的历程碑式作品,规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丰富、结合了诗意和力量,极具独创性,在当时不受观衆接受和欢迎;但却是贝多芬最为钟爱的作品之一。现在它被看作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时常被认为是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原本贝多芬将该作品题献给他所钦佩的拿破仑,但因后者称帝,愤而改为“纪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响曲”(意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来。</h3><div> 贝多芬早在1789年时就有写作一部英雄气概交响曲的想法,但并没有落到笔头。贝多芬于1801年觉察到自己的耳聋,并在翌年夏搬至海利根斯塔特以躲避维也纳的气候。在那里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书。他甚至想自杀,但“我的艺术把我拉回来”。在这一阶段,贝多芬作出了该交响曲,也表达了其内心的奋斗历程。这首交响曲从1803年5月正式开始创作,作品完成是在1804年的年初。</div><div>“英雄交响曲”伟大在哪?</div><div><br></div><div> 该作品现在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与莫札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一同,都开创了新的音乐理念。但在贝多芬的时代,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先锋性使得听衆和评论家都感到不解;人们觉察到其原创性、严肃性与作曲的技艺,但却并不大被感动。<br></div><div><br></div><div> 该作品的长度几乎是海顿或莫扎特所作的交响曲两倍长,第一乐章就跟许多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一样长(因而在音乐会上通常第一个演出,以避免听衆到后来疲惫)。作品比之前更富有情感,经常被举为浪漫乐派的起始,也是交响曲历史上里程碑般的作品。其表达内容也有所突破,第一乐章规模非凡,气势浩大;第二乐章情感浓郁,从送葬进行曲主题的痛苦,到插曲的抚慰。末乐章也有同样宽广的情感。在早期的交响曲里,末乐章通常快而轻巧,但这里是较长的主题变奏,还有严肃的赋格。</div><div><br></div> <h3>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卡拉扬指挥</h3><h3>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h3><div><br></div><div>创作背景</div><div>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已在1806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皇皇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这是贝多芬留给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div> <h3>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杜达梅尔指挥
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本曲完成于1808年,与《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在1808年12月22日于维也纳剧院同时公演。
与他的《c调第五交响曲》不同的是,这首交响曲的标题《田园》是他亲自注明的,并且为各乐章都增加了小标题,因此《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贝多芬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
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
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当时他几乎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号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内容或绘画场面。
全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
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
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
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回旋的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该作品第二乐章结尾处,有三种木管乐器模仿了小溪边的鸟鸣。这一几乎是自然主义的乐段,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囿于古典乐派的传统观念,人们认为如此粗糙、未经处理的声响,根本不适宜用在交响曲中,甚至不能被称为音乐。
但柏辽兹对贝多芬进行了辩护,认为他的手法相当高明,有着相当的感染力。并称如果“鸟鸣声是幼稚的模仿”,那对“风暴中的电闪雷鸣、风起云涌”又该作何评价;更称这时贝多芬已几乎耳聋,这些鸟鸣声可以说是对于声响世界的回忆和缅怀。<br></h3> <h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阿克肯纳奇指挥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h3><h3>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h3><h3>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h3><h3>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h3><h3>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乐曲评论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h3><h3> 如今《d小调第九交响曲》被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仿佛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多舛,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慢慢地,痛苦转为宁静(第三乐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脱,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终的欢乐(第四乐章)。斗争,一直充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调第九交响曲》,更能给在痛苦与绝望汹涌的风浪中挣扎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br></h3> <h3>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h3><h3>卡拉扬指挥</h3><h3>穆特演奏</h3> <h3>贝多芬《升C小调第1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31<br></h3> <h3>贝多芬《升C小调第1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31<br></h3> <h3>贝多芬《降B大调第六弦乐四重奏》NO6 OP18
阿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br></h3> <h3>贝多芬《降B大调第六弦乐四重奏》NO6 OP18<br></h3> <h3>贝多芬钢琴曲《献给爱丽丝》<br></h3> <h3>贝多芬钢琴曲《献给爱丽丝》<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