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岐山稻田蟹创业过程

蔡洋稻田蟹

<h1>以下图文记载了从稻田蟹的想法 规划 考察到开始实施 一直到稻香蟹肥 喜获丰收 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这些艰辛的过程 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h1> <h1>先来看看每一位安乐人的心声…</h1> <h1>字里行间是每一个安乐人对故乡的热爱</h1> <h1>想起了儿时老师教我们的儿歌 水乡的孩子爱水乡…</h1> <h1>岁月静好已经成为过去,总要有人负重前行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一批农民老了 干不动了之后,这些地谁来种?</h1> <h1>  不仅仅是对家乡的热爱,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让我难以割舍对这片土地的热爱。</h1> <h1>开车700多公里,前往宁夏稻渔空间考察 </h1> <h3>  稻渔空间的稻田画。 各种彩色水稻汇集而成。</h3> <h1>通过稻鱼空间经理孔大美女耐心的讲解 更加坚定了我去东北的决心 这个神秘的中国河蟹第一城到底是什么样的?</h1> <h1>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使跨越半个中国 ,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h1> <h1>我把自己喻作许巍歌中 那个远离故乡 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自信地唱着: 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h1> <h1>途径几个省份,多少个城市,疲惫不堪的我不曾数过…</h1> <h1>到达中国河蟹第一城 盘锦 正赶上曹大叔下地抓螃蟹 刚到就马不停蹄 全副武装下稻田抓螃蟹 眼里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随之而来的是兴奋与期待 …</h1> <h3>稻田里横行霸道的大闸蟹</h3> <h1> 田间小路 阵阵稻香 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海洋里 一人一桶 忘却所有烦恼 尽情体验乡间生活的乐趣 </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家后努力改造家乡</span></h1> <h1>晒得这么黑,一看我就不是肤浅的人</h1> <h1>反复监测水质</h1> <h1>秧田泡水后随便一拍都是大片般的美景 小朋友说想吃天上的棉花糖 </h1> <h1>安乐,地处秦岭北麓,石头河东岸,是西府地区唯一盛产水稻的地方。"小桥流水,竹影婆娑,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片渔米飘香的江南风光。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阿斗在这里被封为安乐王,从那时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便有了自己的称谓安乐,也是从那时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安安乐乐,无穷无尽(摘自安乐作家安思危文章 家住安乐)。</h1><h1>美丽的石头河 这里有属于每一个安乐人的美好回忆 </h1> <h1>石头河是大自然对每一个安乐乡人的馈赠,保护石头河,为子孙后代留一方净土 。</h1> <h1>雨过天晴后的石头河 </h1> <h1>曾经的 "宝鸡小江南" 美丽的鱼米之乡 怎么忍心看到你的衰败,社会主义给我们的价值观 难道就只是高楼洋房吗?</h1> <h1>清澈的河水 挽起裤腿 抓鱼虾 抓螃蟹 田螺</h1> <h3>石头河里抓的螃蟹 仔细看,和大闸蟹还是有区别的。</h3> <h1>抓河蚌 </h1> <h1>2010年07月08日 宝鸡日报: 据当地人讲,他们世世代代种稻谷,这种子和耕作技术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带来的。诸葛亮陨星于五丈原后,一些不愿或不能随蜀军撤回成都的老弱病残兵,便成了这里最早的先民。 记者赶到安乐镇时,正值夏收期间,农民们忙着抢收地里金灿灿的小麦,同时也忙着往只剩下麦茬的地里注水、插秧。同一片土地上竟然可以看到北方与南方的两种风情,着实令人惊奇。 人们常说"百姓",以姓氏众多形象地代指人民群众,据统计,安乐镇早就超出了"百姓"的范围, 2万多人口中竟然有 230多个姓氏,足见其人口构成的复杂程度。 岐山县安乐镇( 2001年由原安乐乡和落星乡合并而成),关中道上一块特殊的地方。 安乐镇位于秦岭脚下的斜峪关口,三国时期蜀军北伐所经褒(河)斜(峪关)道的最北端。发源于太白山的石头河由这里冲出山口,汇入渭河。石头河成就了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产小麦、玉米等北方作物,更兼产稻谷、鱼蟹,所以有人说安乐是"宝鸡的小江南"。 蜀军与刘禅遗留下川地先民 310国道行至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一个叫华明的村子时,有一条乡村公路从国道分出蜿蜒向南,一路通到斜峪关,这条公路便是华斜路。 上了华斜路,立刻能感到此处的风光与宝鸡其他地方不同,一块块插满稻秧苗的水田泛着波光,在田间劳作的人们操着不同口音,南腔北调却又交流无碍,这便是安乐镇。 处于旱作农业区包围之中的安乐却出产稻米,这里最早的稻种从何而得,耕作技术又从何而知?安乐有如此多的移民,那么最早的先民从何而来? 据当地人讲,他们世世代代种稻谷,这种子和耕作技术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带来的。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北伐时曾率十万雄师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预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 安乐即在五丈原以东,又北临渭水,所以由此推测,蜀军也曾在安乐屯田。 家住安乐镇王其村中学的退休校长徐长胜告诉记者,他分析认为,当年蜀军屯田来到安乐时,惊叹于这里的水流、土壤等自然环境与蜀地是何等相像,于是便把带来的军粮稻谷在此播种,耕作稻谷的习俗由此散播开。诸葛亮陨星于五丈原后,一些不愿或不能随蜀军撤回成都的老弱病残兵,便成了这里最早的先民。 安乐的地名传说由"安乐侯"刘禅而得名,蜀被灭后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封地便是这里。 安乐镇则是由它所辖的安乐村而得名,在安乐村有一个地方叫"首家院",据传是刘禅行宫所在地,村里人说,这里还发现过夯土层。 首家院原本居住的都是首姓人家,但这几年来人丁逐渐分散居住,首家所剩的人已不多。年近六旬的首荣海说,小时候就听家里人告诉他,他们住的地方叫"阿斗宫",就是刘禅的行宫所在地,镇上其他人也这么说,曾经他们家非常兴旺,有人就说因为这里是"王气"所在。"那么是否有关阿斗宫的实物遗址呢?"记者问。"由于这里靠近河边,位于古河床之上,地下都是沙土,加之石头河多次改道,就算有遗址也都被冲刷走了"。首荣海遗憾地说。 为进一步确认有关刘禅与"阿斗宫"的传说是否属实,记者拨通了岐山县文化广电局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在前段时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去过安乐镇,但是没有找到任何实物遗址。 虽然如此,但对"安乐公封地"、"阿斗宫"等传说,当地一些刘姓村民仍深信不疑,并称他们便是刘禅的后代。加之当地有"刘家花园"、"安乐公墓"、"川主庙"等遗迹,村民们便更加相信,安乐最早的先民便是蜀军残留和刘禅带来的那些川地臣民,稻种和稻谷耕作技术也是由他们带到这片西北土地上。 "小江南"吸引川人汇聚 安乐除了种植自古遗留下来的稻谷之外,还种植小麦。记者赶到安乐镇时,正值夏收期间,农民们忙着抢收地里金灿灿的小麦,同时也忙着往只剩下麦茬的地里注水、插秧,同一片土地上竟然可以看到北方与南方的两种风情,着实令人惊奇。 石头河更是安乐人的宝,除了供养这里的水稻外,每到秋季大个的河蟹也十分馋人。 正因为麦稻两熟,加之石头河盛产鱼蟹,据说,安乐的土地从蜀国灭亡后便成皇家良田,一直到解放时期。 1959年到 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渭北旱塬上的人挨饿的不少,而这里的人还能填饱肚子却是真实的事。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安乐的"小气候",加之这里遗留千年的稻谷耕作传统,更兼它位于战略要道褒斜道北端,所以安乐这片"小江南"便吸引了大批四川人聚居,至今这里的人仍然唱山歌、挂腊肉、酿米酒,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讲"乡亲话",也就是带有陕西话味道的四川话。 徐长胜告诉记者,他祖辈便是四川广安人,清朝末年为了躲避兵患,祖辈人经过褒斜道来此落脚,开荒地、种稻米、养鱼蟹,这里的风光与四川老家非常相像,但是由于石头河河水泛滥,祖辈也曾打算移居与安乐一河之隔的北塬上,但很快发现,塬上由于当地居民世代耕种,已经没有荒地可垦,而且那里人世代家族聚居难免"排外",于是石头河水退却后,他们又回到了安乐。 今年 68岁的张心莲老人是在 1962年从四川来到安乐的。她操着一口标准的"乡亲话"告诉记者,当时全国闹饥荒,四川老家一个老人说要到宝鸡的安乐投靠她的女儿,听说那里人少地多,不但可以吃饱肚子,而且还可以像在老家一样吃白米饭,于是张心莲便放弃城镇户口跟随这位老人来到安乐,并嫁给当地一位来此更早的四川老乡。 像张心莲这样的情况在安乐比比皆是,他们往往一人一户从四川来安乐站稳脚跟后,就会陆陆续续从老家呼朋唤友来此定居,久而久之就在石头河上下形成了一个个川人聚居的村落。 罗闵刚是当地胡新村一个小组的组长,他说,他们家也是从四川移民过来的,但究竟是从哪一代、哪一年过来的,已无从知晓。罗闵刚还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村民小组一共有 40多户 170多口人,其中 120多人姓"罗"或"杨",祖辈大都是四川移民,而其他的 50多人分属 "陈"、"尹"、"赵"、"屈"、"张"、"徐"等十余个姓氏,也大都是投亲靠友最终定居于此的外乡人。 开放胸怀接纳四方来客 据说,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安乐陆续接纳了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河南、山东、山西、甘肃等十余个省的移民。 人们常说"百姓",以姓氏众多形象地代指人民群众,据统计,安乐镇早就超出了"百姓"的范围, 2万多人口中,竟然有 230多个姓氏,足见其人口构成的复杂程度。 今年 76岁的蓝圣华是到安乐来的蓝家第六代人。蓝家有一部正在整理中的家谱,蓝圣华翻出家谱的初本告诉记者,"蓝"是畲族古姓氏之一,虽说现在已经汉化,但是他们原本却是畲族人,家谱上显示畲族人祖辈主要生活在福建、云南两地。 蓝圣华说,他的祖上是从西南一带先到汉中定居过一段时间,但后来汉中饥荒,他之上第六代祖辈蓝振刚担着担子,一路从褒斜道走来,在斜峪关口开起了一个小店,有了一些积蓄后,便出了斜峪关在安乐买地置起家业。"听祖辈们说,他们是看上了这里的好水土,我们是南方人,吃不惯面食,这里刚好产水稻,而且更加吸引人的是这里的乡亲们非常热情。"蓝圣华说。原本少见的蓝姓,现在却在安乐繁衍成了 260多口人的大家族。 同是移民,最先来到安乐的四川移民自然不会有"排外"的情绪,他们以开放胸怀接纳四方来客。 徐长胜告诉记者,当年他的曾祖父到这里安定下来后,遇到另一户逃难至此的徐家人,虽然之前互不相识,但因为都姓徐,他们就拜了同宗结为兄弟,从此相互照应,延续近百年,如今两家的后代依旧居住一处如同一家人。 家住安乐镇桂林村的刘巧祖籍在广西,她丈夫家却是本地人,说起刘巧上一代来安乐的经历更是曲折离奇。 刘巧本家原本不姓"刘",而姓"方",老家在广西柳州来宾县。当年国民党抓壮丁时抓走了她的父亲,父亲随军队行至安乐,不幸被蛇咬伤,国民党的军队不愿带伤兵上路,便把他丢弃于此。"幸好当地的村民心肠好,一户姓潘的人家救了我父亲,帮他养好了伤,后来另一户姓刘的人家又收留了他,并将他过继为子,父亲便改姓了刘,并在安乐娶妻成家。是安乐接纳了我们,养育了我们。"刘巧说。 徐长胜家居住的王其村王西组也是个典型,全组不到二百人,祖上却来自六个省。徐家是四川人,杨家是山西人,周家是甘肃人,张家是河南人,张家老太太却是安徽人,剩下的蔡家、魏家、王家虽是陕西人,却也都是从周边迁来,没有一户人家是在此居住 200年以上的老户。 记者在安乐采访时,只有当问起"你老家是哪里人时?"他们才会稍作思考,然后回答他们的父辈祖辈来自何处,还要笑着加一句:"其实现在早都是安乐人了。"在七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已经将安乐视为大家共同的故乡,"安然自乐"地和睦相处,繁衍生息。 正如作家赵韬所说:"回想小时候,在安乐老家的田间地头,听见人们一边插秧一边唱起天南海北的山野小调,觉得安乐不仅有如诗如歌般的美景,更是一方海纳百川的热土。" 宝鸡日报报道</h1> <h3>再来欣赏一波安乐乡的美景</h3> <h1>晚上去西安火车站接蟹苗</h1> <h1>22点20分火车站托运站接到蟹苗</h1> <h1>投放蟹苗后每天早晚都要巡田 检查防逃膜有没有破损</h1> <h1>狗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等到我下班,陪着我一起巡田 😀</h1> <h1>  我勤劳朴实的妈妈 一位心灵手巧 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 20多年前,曾是我们镇上的剪纸冠军。去年老妈完成了所有职业农民的课程,还取得了优秀职业农民证书。</h1><h1><br /></h1> <h1>图右起第三位就是我的妈妈。</h1> <h1>努力就会有收获 感谢政府的培养。 </h1> <h1>稻香蟹肥 还有咱宝鸡人的无公害生态大米 安乐胡新村稻田蟹养殖基地欢迎各位朋友参观游玩 </h1> <h1>2018年06月28日晚上喂螃蟹实拍 白天藏在稻田里,晚上跑到田埂边吃食 这些昼伏夜出的小家伙们长大了 😃</h1> <h1>虾兵蟹将入稻田,种养结合新模式,不打农药无化肥,八方好友齐支援。 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 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 和谐友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 产业。</h1> <h3> </h3><h1>稻田养蟹养虾,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稳粮保供,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 用。其优点是:(1) 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河蟹小龙虾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 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 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 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 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而且是“有机稻"。</h1> <h1>  稻田养蟹 养虾将种植与养殖密切结合起来, 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h1> <h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傍晚时分,稻田里的萤火虫随处可见,这美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h1> <h1>  稻田一直使用的是微生物有机菌肥,进入稻田后,既是螃蟹和小龙虾的饲料,也是水稻的肥料。 螃蟹 小龙虾除草除虫是能手,加上微生物有机菌肥的使用,使得我们的水稻完全做到了不使用农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蟹田生态大米。</h1> <h1>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资源。 </h1><h3><br></h3> <h1>由于螃蟹和小龙虾都是杂食性动物,且生性好动,喜打洞,可以为稻田除草灭虫,活水松土,增肥通气。 8月9日,稻田实拍,一点杂草都没有。 </h1><h3><br></h3> <h1>生态优美如仙境,云飘山青绿水间。人杰地灵民风纯,恰似梦回小江南。&nbsp;</h1><h3><br></h3><h1>曾经的安乐乡,被称为宝鸡的小江南,鱼米之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碧水蓝天!</h1> <h1>青山绿水,稻香蟹肥 伴着优美的歌声 这调皮的小龙虾也忍不住跳起了舞 😃</h1> <h1>陕西卫视对我们稻田的报道 🙂</h1> <br><h1>童话世界般金灿灿的稻田 </h1> <h1>  如今,稻香蟹肥,金灿灿的稻田里螃蟹三五成群,鱼虾蟹和谐共生,晚上萤火虫飞舞,如童话故事一般。辛苦了大半年,终于天道酬勤,我们喜获丰收。</h1> <h1>随便抓一只,称一下,2两四的母螃蟹 😀</h1> <h1>3两的大公蟹 我才学会的,绑的不太好看 😇</h1> <h1>  田间地头加个餐 &nbsp;口味鲜美的大闸蟹 绿色安全的无公害蟹田生态大米 开始预售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