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故里——河三行

阿瑜姐

<h1><b>  </b></h1><h1><b> 广西河三佛子冲铅锌矿,始建于1966年。当年,我们的父辈们陆续来到这里,为矿山的开拓和生产建设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b></h1><h1><b> 上个世纪70、80年代,是河三、佛子冲矿最辉煌的时代,这里是桂东南最大的铅锌矿生产基地。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2000年以后河三矿区逐渐停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是沧海桑田,繁华不再。</b></h1><h1><b> 学业毕业后,很多河三矿的矿二代、矿三代都离开了矿山,走出了外面的世界 。也有些留下来继续在毗邻的矿山总部——佛子冲铅锌矿,也就是现在的广西佛子矿业有限公司继续为矿山的生产建设服务。父辈们退休后,有的叶落归根回老家住,有的迁出了苍梧的佛子小区或岑溪市,还有的随子女到其他地方生活。</b></h1><h1><b> 不管远在千里,还是近在咫尺 ,我们已有二、三十年未深入探寻过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而今,我们寻梦而来,尽情追寻我们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留下的印记。</b></h1><h1><b> </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寻梦故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满满的乡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封尘的往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成长的烦恼</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三矿</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的驿站</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江东去</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沧海横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回首不惑年 </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先来一张此次河三行的团友合影</b></h1><p><br></p> <h1>  2018年6月的一天上午,几位老同在龙圩集中后准备出发前往河三矿,在佛子小区遇见韦杰玲老师</h1> <h1><b>  中午在佛子公司古益选厂食堂回味保健餐的滋味</b></h1> <h1><b>途经大冲顶,浓雾笼罩着的山峰若隐若现,如仙境一般</b></h1> <h1>  <b>这是我们阔别了30多年的校园,也是河三矿职工子弟学校的第四个校址(黎口校址)。</b></h1><h1><b>  此校园1981年投入使用,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 </b></h1><h1><b> 1987年,河三矿职工子弟学校取消了高中部,21班成为河三矿校最后一届应届高中生,在高二下学期与低届的学弟学妹,整体转到岑溪筋竹高中就读。</b></h1><h1><b>  河三矿职工子弟学校于2010年7月停办,之后这座校园一直搁置没用,2018年这里变成了驾校训练场。</b></h1><p><br></p> <h1><b>  斜坡上面的平地,是当年的教师办公室,因成了危楼,已经拆除。</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视频记录:我们的校园</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4生活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4生活区的人们</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还记得这一口水井吗</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眼前的柴垛,</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勾起我们当年上山打柴的记忆</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204生活区的老住户,</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对这古老的茅厕印象深刻吗?</b></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河三街。</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街道还是那条街道,沿街古老的商店大多已旧貌换新颜。</b></h1><p><br></p> <h1>  <b>这里曾经矗立过一栋大楼 ---红卫大楼,大楼于2016年拆除,现在是这个大棚的旁边依然还是卖猪肉的行市。再下一张图是当时拆除大楼的图片。</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红卫大楼拆迁除视频</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过街的小桥加宽了,过了桥,就到了职工食堂对面,以前矿区大澡堂。我们童年时经常挽着一个锑桶,带上衣服,结队到这里洗热水澡。</b></h1> <h1><b> 上个世纪90年代彭春琼同学开在河三的琼琼发屋,后来她随先生邓小雄工作调动去了贺州,发廊一直闲置下来。已过去二、三十年,招牌居然还原封未动。</b></h1><p><br></p> <h1><b>  犹记职工食堂的保健猪肉飘香,包子馒头又白又胖,油条大饼香脆可口。</b></h1><h1><b> 在80年代以前这里还兼做礼堂,也就是旧电影院啦。当年由我们矿区职工自己排演的《刘三姐》《红色娘子军》等剧目就是在这里演出。</b></h1> <h1><b>  看看,这是我们罗安东同学开在河三街一直都在营业的机修店。</b></h1> <h1>  <b>  河三桥头周边<br>  桥边新建了几栋村民的楼房。</b></h1> <h1><b>  灯光球场。</b></h1><h1><b> 昔日是矿区活动的中心。 每当华灯初上,精彩的篮球等活动就不断上演,为单调的山区生活增添了活力和欢乐。球场边的大楼,以前是阅览室,童年、少年时期的我,周末或晚上经常到这里看报纸、杂志,还有中外名著等小说。</b></h1>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上坡,通往旧学校。</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坡旁边有一栋楼房,是陈素玲同学的老住所</b></p><p><br></p> <h1>  <b>这是河三矿校的第三校址,我们19&amp;20班在这里读到小学毕业,之后这里改建成矿车队,现在又成为龙湾矿的选厂。</b></h1><h1><b> 河三矿校第一校址是在选厂旁的职工宿舍,第二校址在选厂山顶矿仓边,这个第三校址,位于尾矿坝。</b></h1><h3><b><br></b></h3> <h1><b> 梁莹同学在选厂的老住所,还有阶梯可以寻迹</b></h1> <h1> <b> 这里是山顶生活区。</b></h1><h1><b> 下图,远处矗立的建筑,是依稀可辨的山顶生活区大水池。</b></h1><h1> 当年大水池周围错落有致的几十栋泥胚瓦房,现在连残垣断壁都没有了,眼前只有一片荒芜的草地。</h1><h1> 当年,我们的家就在这里。 这里里,曾是我们童年的乐园。</h1><h1> 一帮大的小的孩子,喜欢在屋旁的空地疯跑:结伴玩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踢狗棍,滚铁环、踢毽子......</h1><h1> 赖伟光、管志刚、黄杰清、李桂英、廖维强、朱群友、李春红、梁瑶、陈光伟、刘克俭、彭春琼等同学和我,童年时就住在这一片区域。</h1><p><br></p> <h1>  <b>看到下图树木后面的石墙,大家还能辨认出当年山顶生活区公共洗澡房的影子吗?那一堵石墙就是当年男浴室入口处的墙壁。</b></h1><h1><b> 80年代初,刚刚兴起电视机,公家买回的电视机,就摆放在澡房前的空地上,这里也成为了几个生活区最大的电视播放场所。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排球女将》《加里森敢死队》《游子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洗澡房没有了, 站在洗澡房旁边的小高地,朝向大水池那边方向看,周边的房子已经全部夷为平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下的视频,就是站在洗澡房旁边的一处小高地,往大水池方向拍摄的画面。</b></p> <h1><b>  前面提到,洗澡房以及往大水池方向的房子已经全部没有了,但是如果以大水池为中点的话,朝向另一面的房子结构还在。</b></h1><h1><b> 以下就是朱国文、梁洁萍、李美群、苏波、刘勇等同学的老住所。虽然已荒芜,但是还有迹可循。</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韦福儒同学的老住所</b></h1> <h1>  <b>左边瓦顶缺了这栋是廖少波同学老住所,右边和中间是何德凤同学的老住所和厨房。</b></h1> <h1><b>  初中后,我家搬到了这栋楼,是山顶生活区第一楼,虽然只有两层,但在80年代初期算很不错了。在这里,王国雄同学和我是邻居呢。</b></h1><h1><b> 对出远一点的粉色4层楼房,陈光伟、谢海谢凤青兄妹、刘克俭同学曾经住过那里。</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我们家是这间房的原始住户呢,到现在还有人在这里居住,真好!</b></h1> <h1><b>  河三矿区电影院:</b></h1><h1><b> 原来气派、标准的电影院,因为已经弃用,现在外墙长满了爬山虎。电影院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起的,犹记当年还未上学的我,曾跟着大人们去参加热火朝天义务挖土方劳动。</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红山河生活区。</b></h1><p><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条蜿蜒的小河把红山河生活区分为两半, 这是河东片,邓丽勇、龙燕等同学的家就在这边的楼房中。</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左上角长满爬山虎的建筑是河三矿旧卫生院。</b></p> <h1>  <b>小桥的尽头,那古老的石头垒起的二层楼房 ,是河三矿的第一栋“干部楼”,建在红山河生活区河西;60年代末建成,当时建矿的元老级干部是这栋楼的第一批住户。</b></h1><h1><b>  屹立不倒近50年的“干部楼”现在虽然已荒芜,但在之前的40多年,不知道迎来送往了多少住户。</b></h1><h1><b>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河三矿校当小学教师的阿瑜姐我,成家后有幸入住这栋“干部楼”;瑜姐我的女儿在这里度过婴孩时期,她还未满周岁,我就调过了佛子冲矿校工作。</b></h1><p><br></p> <h1><b>  走上阶梯,往右走到尽头,就是阿瑜姐我曾经的温馨小家。</b></h1><p><br></p> <h1><b>  向右走,寻觅记忆中的小家</b></h1><p><br></p> <h1><b>  林丽和廖军同学以前就是住在这栋“干部楼”里哦。</b></h1><h1><b> 我是后来...后来...后来的后来,才到这里住的。</b></h1><p><br></p> <h1>  <b>在 “干部楼”左边穿行过去,就是罗安东同学现在河三矿的宿舍。</b></h1><p><br></p> <h1><b>  晚上在佛子冲矿区小聚,为今年光荣退休的陈素玲、黎平光、李健萍等同学举杯庆贺。</b></h1> <h1><b>  很抱歉没有及时通知龙燕同学一起参加活动,晚饭时刚好碰上她的先生陈东林也在荔枝园饭店,陈东林过来聊了一会,我们笑称家长代聚会</b></h1><p><br></p> <h1><b>  佛子冲矿八栋宿舍区</b></h1><h1><b> 我抱着的宝宝,就是我们李丽同学的二宝,赞一个👍</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子冲矿校园留影</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  此行时间仓促,很多地方和细节没有一一录入镜头,甚至没有走入选厂以及选厂生活区,甚为遗憾。拟以后出版续集给予完善,还请矿友们拭目以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