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罗定河曲禤氏小史</p><p class="ql-block"> 据当代罗定禤氏族谱,公元1654年,即清顺治11年,封开禤氏二世祖(讳)道旺公之孙、(讳)奇恒公,由广东封开迁居罗定新乐镇(解放前属郁南县辖区),是为罗定(深垌禤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据本村长老推算,约在公元1835年左右,即清道光年间,罗定禤氏第六代嫡孙禤公(讳)世荣(乡村木匠),由罗定新乐镇水母塘迁居罗定榃滨镇河曲村。世荣公娶本村张氏女子为妻,开创距今约180年基业。</p><p class="ql-block"> 河曲禤氏始祖太婆(讳)玲发,为张氏独女,故太祖、太婆成家后,继承了原张氏家的房屋、田地等。河曲村张、禤两姓聚居的格局由此形成。</p><p class="ql-block"> 据本村健在的90岁以上老人口述,河曲禤氏祠堂为单进四合院院落,中间主屋为礼制专用,设有祖先神牌等,一应俱全。清末民初至民国末年,村民生活普遍艰辛,还有人居住在祠堂的前、后座及东、西厢房里面。祠堂毁于1959年的特大洪水,至今历史印迹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禤氏是本村的后来者,旧时张、禤两姓人的敌意甚大……。又,始祖太婆为本村张氏人,故以前禤张两姓在解放前甚少通婚。据本村禤姓老人口述,清末民初,两姓人相争的事不少。曾有过在众目睽睽下,张氏族人偷走禤氏族人的耕牛,还大摇大摆地在门前河边劏牛……,而禤氏族人迫于对方人多势众而不敢上前反抗。文内配图为源于清末民初的“姓禤界址”石,界碑石即为当年树立在田头地边的标记物。界碑石目前仅存3块,其中的1块被深埋在路底,2块在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本村禤氏族人眼见深受外姓人的欺凌,决心发奋图强,以出人头地。民国三、四十年代,是本村禤氏的第一次强盛时期,虽然是地处山区,却也人丁兴旺,田地房屋众多……再无外姓人胆敢随便欺凌。</p><p class="ql-block"> 河曲禤氏,自入村始祖世荣公始,生三子:子福、子禄、子寿。</p><p class="ql-block"> 子福公当年去了广西发展后失联。</p><p class="ql-block"> 子寿公不娶(无后)。</p><p class="ql-block"> 子禄公生四子:维升、维深、维才、维伦。</p><p class="ql-block"> 目前的河曲禤氏,即按上述本村禤氏三世祖“维”字辈,分成四房头来聚居在本村。细看本村禤氏第六代人的相貌,均有高颧骨、高鼻梁、长耳朵、浓眉大眼等相同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大都外出发展及在外定居。数据统计显示,本村嫡传禤氏家眷人口约200人(含嫡传外迁珠三角、港澳台、马来西亚等地)。目前本村禤氏第八代嫡孙(罗定禤氏第十三代)已到婚娶年龄。</p><p class="ql-block"> 正值太平盛世,河曲禤氏正在不断完善传统礼制机构的设置。目前设立了常委会,及设立了河曲禤氏发展基金会。欢迎各地禤氏宗亲莅临罗定河曲禤氏村落参观联谊。</p><p class="ql-block"> (注)严格意义上来说,旧时没有”罗定禤氏”。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禤氏族谱,是没有记载“罗定禤氏”的,因罗定禤氏的聚居地,在五十年前属郁南县第六区管辖。如发现的旧有族谱,估计也是记载为“郁南禤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