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关于目前大股东质押风险的一点看法</h3><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话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但心思不在正道上,对社会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同样的道理,如果给一个人许多钱,没有用好,结果也差不多。</div><div><br></div><div> 九州的货币超发,已经日积月累,就像给了许多人许多钱。管理层早已意识到,并且想方设法进行控制,但也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div><div><br></div><div> 四万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是救老美那是扯远了。后来选择了一个颇有远见的做法,基础建设投资,百年大计嘛,事实上连同各级的投资以及民间投资,固化了许多超发的钱,后面几年加油的钱也就有了。但是遗憾的是,投资的项目效益不高,至少高铁现在盈利的少。</div><div><br></div><div> 及后几年,平台的融资陆续到期,苦于压力,又对相关债务进行置换。并且金融机构出于资产安全配置等因素,又增加了大量资金,使得国企的负债率飙升,就像洪太尉打开了关住水浒108好汉的魔瓶。于是有了“蒜你狠”、“豆你玩”。</div><div><br></div><div> 基建到了一定程度,股市成为另外一个选择,毕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大平台资金的充裕,也就使影子银行大行其道。在配资的推动下,股市越过五千点。然后是。。。流动性又减少一些。</div><div><br></div><div> 资金又在寻找新的方向。上市公司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方面大股东有维护股价的需求,另一方面资产价格下跌,也是很好的扩张机会。于是股权质押、上市公司借款以及相关的抵押、项目融资盛极一时,股市也从2600回到3500。</div><div><br></div><div> 房地产的体量够大,因此也是另外一个蓄水池,但是房子涨了,不可能急速下跌,牵涉面太大。</div><div><br></div><div> 所以能够消灭泡沫,从而产生新的动能的,也只能是股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上市公司大量融资投资的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益,产生前段时间大家热议的“商誉”的问题。另外一个因素是股价还是强撑在一定的高度,以安慰金融机构的质押率。</div><div><br></div><div> 有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以前有个球王叫马拉多纳,过五关斩六将啊。他球为什么踢得好,或许是多纳马拉,吃得多拉的快,那身体自然棒棒的。</div><div><br></div><div> 这一波上市公司融资潮中,相信有好多像球王这样的,投资的多退出的快。也有像他弟弟马拉少纳的,借了钱投的项目比较精准,留点后路。</div><div><br></div><div> 许多人觉得贸易战是导致质押风险的主因。08年金融风暴,老美是用了打通血管的办法,马拉不纳。所以他们很清楚不拉多纳的后果,找准机会踩我们一脚,看看我们还有多少力量跟着跑。</div><div><br></div><div> 我堂堂之中华,岂容美帝欺凌。反思之下,还是有些事情可以做的。</div><div><br></div><div> 一个是管理层在规划上,要十分重视投资的效益,用市场化的眼光去评判。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要先在长三角、大湾区这一些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区域发起,作为一带一路的龙头,吸引周边国家地区的资金和市场。</div><div><br></div><div> 二是利用开发好庞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培育乡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把对西部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与培养劳动能力、消费能力结合起来。</div><div><br></div><div> 三是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老美嫉恨的,是我们不断地动他的奶酪;我们确实也有点朝秦暮楚,但这样也会捡芝麻丢西瓜。我们现在很多项目都很好,搞好了完成能够满足大部分群众的需求。为什么还要去不停的追逐那些跟高端的呢。这样就只能不停地淘汰落后产能了。</div><div><br></div><h3> 四是增加金融政策的容忍度,特别是增加债务化解的灵活措施。目前的金融政策总体上是专业而有效的。但是一方面需要整体的融合配合,也有有重点倾斜,促进资源之间的整合。另外一个重要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的债转股政策要尽快出台,国有企业有了,民营企业也要尽快出台。甚至股东会通过就不用再审批,通过债转股把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转为长期投资,把对短期的股价追逐转化为长期收益的期待,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h3><div><br></div><h3>(本文仅为个人对宏观事件的探讨,欢迎点赞,也欢迎拍砖。但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不针对如何一家公司和个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