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教学工作中,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爱思考,课堂都是老师在自说自话,其实,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若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不良学习现象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读《给教师的建议》,更是为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就这一点和大家聊聊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h3> <h3>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核心,包括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思维的能力,才能把已有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并不断发展、深化,进而获取新知,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创造,得到真正的智力发展。在《建议》一书中第7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第34条《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都谈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为避免学生机械地沦为“知识容器”,我总会尽力去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脑力劳动,学会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掌握方法、去寻求新知,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地“填鸭式”地去灌输知识。</h3> <h3> 比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学生读到王熙凤对黛玉的一连串“嘘寒问暖”时,一下子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为热情、关心黛玉,显然,学生这样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此时,我们教师着急于让学生知道“真相”,而直接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讲与学生,孩子们就失去了一个去思索的学习过程,长期如此,学生也就失去思维的能力,失去了自己去探寻真知的能力。对此,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重新思考这一问题。(附上课堂对话实录)</h3> <h3>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时而会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质疑,往往学生有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出现时,是需要被珍视的,不能为赶教学进度而扼杀他们的质疑,而是鼓励大家去思索,去讨论,这些质疑激起了千层浪,孩子们从质疑到解疑这一过程,他们调动了以往所知,进行思维的碰撞,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h3><h3> 还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议》一书中第54条《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中也提到“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认识到思考的快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精神上的满足。”在教学儿童诗版块后,我尝试让学生们就自己所见所闻所好进行创作,儿童根据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运用语言文字的手段进行创作,这又是一个智育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作思维又得到了新的发展。</h3> <h3> 附上孩子们创作的作品</h3> <h3>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学生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是的,只有让孩子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没有思考素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需要我们教师在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上有一番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如《建议》一书的第二条中提到的:“对每一节课,我们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h3><h3> 以上是个人近期读书的一点粗浅认识,因个人水平有限,所述多有偏颇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