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到马头墙就说是徽派建筑了,赣派建筑也有

醉爱山歌🍃

<h3>  别看到马头墙就说是徽派建筑了。马头墙在赣派建筑中也是代表元素。徽派建筑轻直,通体白灰罩面,黛瓦压顶。赣派建筑马头墙挺拔憨实,厚重凝练。一个若“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如“大江东去”。</h3><div> 在江西的新农村建设中,不要动不动就把墙面刷白了。墙面一白,还真是徽派建筑的风范。话说安徽山多,难以取到上等的黏土烧制质地细腻的黏土砖,所以就地取材用白石粉刷一刷。而江西的砖好,纹理细腻,取天然之状更富质感。</div> <h3>大约在东汉末年,由于内乱政权更迭、北方异族频繁侵扰,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向东和向南迁徙,这一大的迁徙至近代一共发生了六次,史称汉民族“六次大迁徙”。六次大迁徙给南方各地除了增加大量人口,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先进的文化。这些大量迁徙的人口就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江南这一肥沃的大地上迅速扎根、并开花结果。</h3> <h3>南来的中原人中,那些强宗大族依据携带的财富和官场上的人脉,很快就在江西、徽州、浙东等富裕之处购得良田建起大宅,继续过上“勤耕好读”期盼再次金榜题名的日子,而另一部分人口更为庞大的下等民众则抱团打天下,在江西的赣南、福建闽西北、广东大部,艰辛的过着“客居他乡”的日子,这批人被后人称为“客家人”。</h3> <h3>江西,因处江南西道而得名。秦设九江郡,辖赣、豫、鄂、湘、徽大部,西汉设豫章郡,至此,豫章郡管辖的范围才基本与目前赣的大部分区域重合,中原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应该说从这一时期至东汉末年,才得以由百越“南蛮”之地过渡到儒家汉文化这一正统上来。</h3><div>江西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尽管这两种文化与后来的中原文化没有太大的传承关系,但这一文化能在赣江流域开端,至少能说明这一地区远古就是富庶的好地方。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江西境内的赣抚平原和吉泰盆地远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这一强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唐宋时期江右文化的强势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div> <h3>滕王阁为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于唐永徽四年所建。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受邀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序)。滕王阁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当年阎都督能邀请年轻气盛的王勃作序,可见那个时期的洪州在全国的影响已非同一般。经历了东汉至唐朝数百年的耕耘,中原文化在江西的传播已经是“枝繁叶茂”。江南西道在全国已经不仅仅在经济独具影响,其文化上也逐步建立自成体系的江右系,宋朝则达到顶峰:王钦若、晏殊、晏几道、刘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布、王韶、黄庭坚、杨万里、 陆九渊、胡铨、文天祥等,不外乎是一座座丰碑。支撑这些衣装革履独步文坛官场的江西人的,是那些同样令国人惊叹的江右商人。</h3> <h3>据考证,江西商人形成体系大约在东汉末年,自唐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开始向云南、四川拓展私盐和丝绵互市贸易,宋朝江右商帮的发展则达到顶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赣派建筑的形成,并将赣派建筑这一特殊文化推向四川、云南,以及两湖地区和浙东南。无江西人不成市,万寿宫(江西会馆)遍及大江南北,江右商人除了经商,还将先进的建筑技术在当地传播开来。</h3><div>据史料查考,东汉早期中原文化对江西的影响还是有限度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设坛传道就颇为艰难,以至于转道四川才将他的道文化传播开来。</div> <h3>江西是形势派风水的发祥地,自唐以来,以杨筠松为代表的形势派风水大师传承皇家宫廷要术,以极为特殊的文化方式将其平民化。说其特殊是因为这一文化充满玄妙,却又被民间广为接纳,以至于理学大师朱熹都说:“盖地理之法,譬如针灸自有一定之穴而不可有毫厘之差,使医者之施砭艾皆如今日台吏之定宅兆,则攻一穴而遍身皆创矣。”</h3><div>朱熹是古代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他如此重视堪舆术,是不是可以佐证赣派建筑与同样重视风水术的徽派建筑在风水布局上同源,由此是否还可以推论,赣派建筑在利用风水布局理论上要早于徽派建筑?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形势派风水发端于江西,并且赣派建筑形成一定形制要早于徽派建筑数百年,同时由于江右商帮的带动,赣派建筑对周边省域的影响要比徽派建筑大的多。</div> <h3>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这在中国古代都是一种传承了数百年的政治文化现象。荣归故里自然少不了买田和置办房产,而置办房产这在那个年代是比买田还要重要得多的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子孙后代和主宗家业的繁荣昌盛。这一点不管是在徽州六邑还是在赣抚大地、吉泰盆地,择一上等宝地,开天门闭地户,水口几净,这都是每个村落布局首先要考虑的。</h3><div>徽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地理概念上的重丘区,在那样一个地区建房石料和木材都是不用考虑的,但是山区沟壑纵横,烧制上等墙砖的黏土一般稀缺,这些都决定了徽派建筑在布局上尺寸难以像微丘和平原地区的江西这般行随意统。“小桥流水,绿荫人家”“粉墙黛瓦,依水而居”则成了徽派建筑彰显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div><div>徽州开元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平定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直到辛亥革命,徽州之名前后沿用了近780年,所辖六邑在区域上也一直“原封不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div><div>徽派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应该是明清两代,而此时的江右文化已开始走向式微,但江右商人却由于“海禁”而依然独步江湖,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特别是晚清时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江右商帮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可见江右文化和赣商早于徽州文化和徽商近半个世纪,似乎此起彼落,两种文化亦有传承,所谓的差别应该是徽州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作为赣派建筑,也在晚清时期不可避免的走向保守和衰落。</div> <h3>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宫殿营造,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守谱。从他起一共历经七代近两百余年,直到晚清所有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重大园林建筑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来自于江西永修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从二品”也足见这个建筑世家在政治上所获得的崇高荣誉。那么如此荣耀的建筑匠人在豫章大地一共还有多少呢?由于古代匠人社会地位与商人同品,翔实的记载很少,我们只能从其留给后人的杰作,以及民间传说去挖掘和品读。</h3><div>宋朝鼎盛时期江西人口达140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23.3%。粮食、木材、茶叶、纸张、瓷器、丝绵、药材等的销售在全国的比重都非常大,有的甚至“独领风骚几百年”。至明清时期,各处还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社会上也有了“无江(西)不成市”。大量的江西商人涌入湖广云贵川,赣商艾英南不无自豪地说:“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所。”他将临川工匠曾氏三代带至贵州石阡,石阡古镇商业街尽为曾氏所建,其后人建造的万寿宫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当你游遍石阡,你仿佛置身于赣鄱大地。宋代的抚州布商陈泰,其拓展的商业帝国已经横跨大半个中国,最远已达云南会泽,其捐建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已经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div><div>清末扬州八大盐商中,江西商人就占了三位,分别是周扶九、萧云浦和廖可亭。周扶九、朱仙舫、王兹华、欧阳云台等,即便是江右商帮日落西下时,上述民国初年工商巨子,也以其辉煌的业绩与他们捐资兴建的万寿宫建筑一道芳泽华夏。</div> <h3>据考证,赣派建筑成型于唐、宋朝赣派民居建筑风格较之以往则更为富丽堂皇。“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h3><div>重读宋朝这些江西籍文豪的词作,仿佛置身于亭台楼阁之间,燕子斜飞,百花吐艳。正是那些低飞的燕子,给了工匠无限的遐想,于是赣派建筑大门门楣上都有燕子展翅的造型,一组组燕窝甲子好似把宅门引入天空。这一造型在徽派和其他江南民居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div> <h3>反观徽派建筑,且不说其成型于明朝中后叶,时间较赣派建筑晚三四百年,尽管徽州人对大门的建造不惜血本,“精雕细琢”,但依然难以给人以想象空间。</h3><div>“粉墙黛瓦,依水而居”这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意境。由于难以找寻上等的黏土烧制质地细腻的黏土砖,徽派建筑则就地取材用白石粉粉饰外墙,这一“无奈的打扮”却恰得其好与青山绿水相映照。</div><div>没有大块的平地建宅子,连大门都不的不开向侧旁,娇小的空间尺寸又恰恰与周围山林的环境相协调。因此,我认为徽派建筑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恰到好处”。</div><div>如此通透的内庭院,这在徽派建筑里简直就是奢侈。</div><div>在徽州极具影响的江氏宗祠,其布局也仅相当于豫章普通人家的“三进三尺房”。</div><div>赣派建筑如此精美的木构架比比皆是。较之于徽派建筑,赣派建筑木构架在尺寸上略微肥大憨实,或许这种审美观来自于平原地区大空间的启发,抑或是唐宋审美情趣的禀赋。</div><div>轻直的马头墙天际线收的很到位,角线没有太多的修饰,通体白灰罩面,黛瓦压顶,这是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基本造型。</div><div>赣派建筑中挺拔憨实的马头墙,它展现出的美感,早已“掩盖”了其防火挡风的原始功能。与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相比较,哪个更具魅力?这,只有客官您去评判了。</div><div>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对科举制度做了较大的调整,“八股文”盛行,这种呆板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引导着应试者向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方向发展。大批具有烂漫主义传统思想的江西籍考生大多都“无功而返”,“读书无用”的思潮严重影响着历史上赣鄱大地经济和文化良性互动的“政治文化生态”,使得江右文化开始走向没落。赣派建筑也在晚清后期趋于保守、奢靡,少有创新。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对赣商的盘剥和压榨,直接导致赣商的衰败。曾经辉煌了几个世纪的赣派建筑,也就像乐安流坑古镇上的这对石狮,仰望西边的余晖而“无可奈何花落去”。</div><div>但是,那些凝结着江西人智慧的传世经典,它们依然永久的向人们展示着那种质朴、简洁、憨实、大气如华盖的美。在晨曦中、在晚霞里,你所看到的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赣派建筑,是不是更加使你流连忘返!</div> <h3>上饶铅山也是自五代南唐保大中升铅山场置,属信州。治所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南永平镇。《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铅山县: 铅山 “南唐升元二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南宋绍定中,迁治今铅山县永平镇北。元至元二十九年 (1292) 升为铅山州。明洪武二年 (1369) 复降为县,属广信府。还治今永平镇。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1949年徙今铅山县 (河口镇)。(铅yán) 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南邻福建省。属上饶市。辖9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河口镇。五代南唐昇元四年(940年)因地出铅、铜、青碌,故析弋阳、上饶五乡地置铅山场(铅,古通“沿”)。保大二年(944年)升铅山场为县,治今县东南永平镇,属信州。《读史方舆纪要》:“铅山在县西南七里。旧名桂阳山,又名杨梅山。唐时山出铅,百姓开采,十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元年复开,隶饶州永平监。寻又废。山亦出铜及青碌。南唐昇元二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曾一度直隶京师,后还隶信州。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升为铅山州,移治霞落园(今永平镇西北),属江浙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仍治今永平镇,属广信府。1912年隶江西省,1914年隶豫章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上饶专区,县人民政府迁驻今址。1970年属上饶地区,2000年属上饶市。地处武夷山北麓,信江横贯北部。建县始于后周广顺三年(953)。明朝中叶,铅山已发展成为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以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河口以纸张、茶叶之大宗集散,带来了百业繁盛,而成为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同时也造就铅山永平、河口、石塘、陈坊四大古镇以及荷田、篁碧等古村落古民居。也是由于商业物流发达,各路商贾,远至山陕之晋帮,近至皖南之徽帮,纷纷涌入设庄,进行商业之竞逐。也造就铅山县建筑江西赣式为主融合了闽浙等各地建筑风格,也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在江西抚州、吉安、赣州是保留了古村落为主赣式建筑原汁原味。而铅山由于发达的手工业商业造就以河口、石塘等古镇为主兼具并融赣式风格城镇建筑群落。</h3> <h1><font color="#ff8a00">赣派建筑严谨对称 与环境有机结合</font></h1> <h3>赣派建筑也称为赣派民居、江右民居。是汉族江右民系的传统建筑。代表性村落有<font color="#ed2308">铅山河口</font>、乐安流坑、东乡浯溪、吉安钓源、泰和爵誉、丰城白马寨、丰城厚板塘、安义罗田、安义京台、安义水南、赣县白鹭、贵溪上清、广昌驿前、宜黄棠阴等村镇。</h3> <h3> 赣式民居</h3> <h3> 主要分为两种风格,常见的垛子马头墙风格和分布于赣北一带的封墙印斗式风格(以金溪为代表)。</h3><div><br></div><div>  以乐安流坑、安义罗田等江西古村落为代表的赣派建筑文化: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div><div><br></div><div>  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div> <h3> 赣式民居建筑特色</h3> <h3>赣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h3><div><br></div><div>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div><div><br></div><div>  赣式宅居由于地缘和经济文化背景相近,赣派与徽派古民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赣派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一层半高,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砖墙围合,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等,即可防火,又可防风、挡盗防贼。</div> <h3> 赣式建筑·流坑村古民居</h3> <h3>赣派古民居更注重内部构架和陈设的实用性,较少徽派古民居的大面积雕梁画栋,其内部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赣派古民居即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也注意与祠堂、庙宇、牌坊、门楼、戏台等功能性建筑有机结合。除了建筑的选址、朝向、形态要符合风水理念,周围的树木、湖泊、河流、山脉也被当做构成风水的元素。</h3><div><br></div><div>  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理学名家”宅门前和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红石狮子,文馆享堂内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div> <h1> <font color="#39b54a">层层叠叠 方寸见天地</font></h1> <h3>赣派建筑,亦可称之为赣派民居、赣式民居、江右民居。是汉族江右民系的传统建筑。亦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赣派建筑文化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代表性的村落有铅山河口、乐安流坑、吉安钓源等村镇。</h3> <h3> 赣式马头墙</h3> <h3>  古江右地区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续资治通鉴》载:”江州民陈蕴,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江右古民居受江右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赣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赣派建筑的基调。江右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h3><div><br></div><div>  赣派建筑文化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div> <h3> 赣派民居</h3> <h3>  赣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h3><div><br></div><div>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div> <h3> 流坑古村建筑特色</h3> <h3> 乐安县流坑古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距县城32公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村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保存有明万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h3><div><br></div><div>  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经过规划,形成了七横一竖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整体布局,巷道用鹅卵石铺地,并建良好的排水系统,别具一格,堪称一绝。村中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明清占建筑及遗址计206余处,村中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div> <h3> 赣式建筑</h3> <h3>  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理学名家”宅门前和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红石狮子,文馆享堂内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h3><div><br></div><div>  随着现代新形势的发展和建筑品位的提升,赣派古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江右人的居住要求,于是出现在传统赣派建筑上改良的新赣派建筑,新赣派建筑是在赣派古建筑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风格而形成的。是赣派建筑的升级版。</div> <h1><font color="#ff8a00">赣地古建常以红石“点睛”</font></h1> <h3>江西省丰富的丹霞地貌资源不仅形成了壮丽的丹霞景观,还带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采石资源,在全省各地的古建筑中,几乎都使用了一种建筑材料——红石,这些红石便是采自于丹霞地貌。红石因具有耐高温、耐干燥、耐风化侵蚀,富有韧性,适宜雕刻,颜色喜庆等特点,历来是颇受赣地百姓喜爱的建筑用材。赣地古建中的红石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形式沉淀了深厚的底蕴,成为传统赣地建筑的文化符号之一。</h3> <h3> 赣地历代古建常用红石“点睛”提升颜值</h3> <h3>  在江西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许多藏身于古村之中的赣派建筑都含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那就是江西古建筑的“灵魂”——红石。红石因具有耐高温、耐干燥、耐风化侵蚀,富有韧性,适宜雕刻,颜色喜庆等特点,历来是颇受赣地百姓喜爱的建筑用材,并因此成为传统赣地建筑文化的精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