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晨曦初现,夜幕静静地落下,间或的汽笛声,随着晨风扩散,清晰可闻。这时,平顶山市一个叫淘金舫的书斋里,沈长波正秉笔濡墨,清风相绕,很快进入书写的状态;物我两忘,返虚入浑。从作品中能明显地体会到情绪的律动,个性的张扬,通过淋漓的笔墨而直抒胸臆,理性是他创作的潜在,而激情是他创作的表现。 </b></h3><div><b> 沈长波,曾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夺银,其中在中国书协的专业展赛中五次获奖。并且是不可多得的双料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的作品或悬挂于厅堂馆所,或刻于名胜景区,或收藏在江湖之远,或跨越重洋流传邻邦外域。而且桃李满天下。 </b></div> <h3><b>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的创作,不但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书脉中,而且更应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和时代性,在中国文化自身传统的衍化、流变的现代转型中,不断拓宽新的书境。品评书法家沈长波的书法艺术,我更愿从书脉的传承与书境的拓展这两个方面去着眼。沈长波的书作有第二阶段,。一、他对经典碑、帖的临习研究既有宽阔的“面”,他几十年如一日,抚碑临帖,心追手摹。几十年来,他看好历代有代表性的名碑、名帖,,找来“二王”尺牍,魏晋残纸和唐人摹《兰亭序》,钟繇《荐季直表》,,陆机《平复帖》,隋人《出师颂》,孙过庭《书谱》,米芾《蜀素帖》,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等作为范本,逐一揣磨临习,他每临一贴都是认真研究,既重形又取神,他从不亦步亦趋徒摹皮相,总是结结实实地下着“笔成冢,墨成池”的苦功夫,以最大的力量深入“碑、帖”书脉,提高笔墨技巧的审美能力,对各种字体的写法及变化做到了然于胸。二、又有深入的“点”。在具体创作中,沈长波却不在书体上刻意求“全”,而是知己知彼地选准一个“点”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比如,他一直把金农的的厚重之风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我觉得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由博而精,出入各家,师古而化,自立面目,拓展书境。 </b></h3><div><b> 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于个人学识、修养境界。沈长波追求的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由的、博大的、似理性而又非理性的境界,犹如浩浩荡荡的江水上的一叶小舟,随波飘荡。这种飘荡不是泛滥的,而是以个人的修养为束缚,“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种飘荡是个人精神的一种解放与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b></div> <h3><b> 这一时期,沈长波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养和悟性,他还广泛地涉猎了美学、哲学、历史学及京剧、音乐等姊妹艺术,并从中国画和篆刻中广收博采。善于借鉴,贵在能“化”。无论何种书法章体,万变不离其宗,总是贯穿着“自然”二字,何谓自然?傅青主有云:“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又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于不至,莫非天也。”自然,便是沈长波书法之“天”。 </b></h3><div><b> 对于书脉的传承,贵在“通变”。所谓“通”,既融会贯通,掌握书艺内部之客观规律,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既合乎理,又达于情。所谓“变”,不仅指形变,包括笔形、字形、章法布局之变等等。而且还指“理念”的创新、书法艺术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追求一种与从不同的形式美,追求一种法和意、情和理、形和神与书家个性相统一的风格美。沈长波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书境的拓宽过程是一个取舍熔铸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博返约的入帖、出帖过程。 </b></div> <h3><b> 观沈长波的书法作品,有着深厚的根基,是一位深深浸淫过民族文化且有独创和深刻理解的书家。一种执拗、热烈的民族恋情和独到自我的个性精神如影随形,贯穿在他的艺术之内。他的艺术含蕴着一种传统审美心理的延续性,并且融入了一种现代人的文化情结,同时在理念的隐隐制约中,不时地把握和展现偶发机缘。因此,愈发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的审美愉悦,从而呈现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艺术效果。也因此而确立了他的独立品格。 </b></h3><div><b> 沈长波书作中的美质含量和深刻程度以及蕴含和折射出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念,这些丰富的信息均存在于其作品中,或隐或显,由微见著,因表及里。作品本身即是最佳的载体和镜子,客观显示和主观追求自然也寓于其中。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成熟的书法家必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他用笔独辟蹊径,只要毛笔在他手中,犹如一个忘我的舞蹈家,时而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时而行云流水,风平浪静;时而狂风暴雨,飞沙走石;时而醉酒当歌,咏叹人生。作品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正锋、侧锋、逆锋游刃有余,顺笔、倒笔、枯笔、破笔各尽所用。浓墨淡墨兼容并举,笔墨的纵横,浓淡、干湿、疏密、虚实、开合、徐疾、等众多矛盾,他从容地协调这些因素,使它们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其作品往往出人意外,效果极佳。 </b></div> <h3><b> 这是沈长波先生最近写的一幅书法,作品中无论是大字或小字,提按顿挫,点画波磔,全都是起迄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拖沓的地方,可见书字之时精神是很贯注的。说起灵动,落笔重时不浊不滞,落笔轻时血脉流贯,游丝掩映,又颇得得心应手之妙。至于用锋的偏、正、藏、露,也是随机应变的交替互出,不主故常的。而且在用笔上最有特色的,则是表现在丰腴而不剩肉,清劲而不露骨。点、线的生命感,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给人动的感觉和活的感觉;结体的奇妙,让人发出一阵阵的惊叹。特别是墨色的运用,层次丰富,温润如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把墨分五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好像进入了奇石和美玉的世界,妙不可言。值得赞扬的是:诚字以书家独到的匠心,给人以厚重、稳固、可靠而可信。另外落款:天道酬诚,人道达诚,文道传诚,艺道基于诚。表达了自己的感悟,这可为书家的导向,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美。 </b></h3> <h3><font color="#010101">书法是表现书家精神世界的艺术活动,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有着超越性意义。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游”贯穿于艺,是一种愉悦的内心体验。正因为如此,沈长波在灯火阑珊处默默耕耘,从古代书家的珍品中得到了高雅、斯文,超越、飘逸的文人气,又在观照、研究当代书法艺术中得到了雅与俗、利与弊、优与劣、古与今的比较,确立了自己的探求方向。对书法家的发展,沈长波有个人的感悟,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深习古人,二、字外功夫,三、写自己的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风格,二是自己的文字内容,自作诗词对联或自己的感悟)。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沈长波的书法,是传统文化学养、现代审美学养和个人气质的表露,是其修养、性情的流露。反映出他深层 的生命节奏的韵律,其书与其人一样,聪慧而多书卷气;其书与其文一样,流畅而富有哲理,读之能让人赞叹,让人联想、让人寻味。总之,沈长波的书法是其才情的横溢,是其功到自然成的结晶。</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