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花赏花2018-【84】菊苣 蓍草(锯草)

国强

<h3>菊苣经花帮主识花软件识别,可信度100%;菊苣的有关资料📄来源整理于《百度百科》;菊苣花的照片2018年6月19日手机📱拍照于山东威海环翠楼公园。</h3> <h3>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菊科菊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短粗。茎直立,有棱,中空,多分枝。叶互生,长倒披针形,头状花序,花冠舌状,花色青蓝。</h3><h3>菊苣为药食两用植物,叶可调制生菜,根含菊糖及芳香族物质,可提制代用咖啡,促进人体消化器官活动。 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根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菊苣、菊苣根,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胃等功效。该植物耐寒,耐旱,喜生于阳光充足的田边、山坡等地。中国等国家均有分布。</h3><h3>别称:苦苣、苦菜、卡斯尼、皱叶苦苣、明目菜、咖啡萝卜、咖啡草。</h3> <h3>形态特征</h3><h3>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分枝开展或极开展,全部茎枝绿色,有条棱,被极稀疏的长而弯曲的糙毛或刚毛或几无毛。基生叶莲座状,花期生存,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包括基部渐狭的叶柄,全长15-34厘米,宽2-4厘米,基部渐狭有翼柄,大头状倒向羽状深裂或羽状深裂或不分裂而边缘有稀疏的尖锯齿,侧裂片3-6对或更多,顶侧裂片较大,向下侧裂片渐小,全部侧裂片镰刀形或不规则镰刀形或三角形。茎生叶少数,较小,卵状倒披针形至披针形,无柄,基部圆形或戟形扩大半抱茎。全部叶质地薄,两面被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但叶脉及边缘的毛较多。</h3> <h3>头状花序多数,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顶或枝端,或2-8个为一组沿花枝排列成穗状花序。总苞圆柱状,长8-12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披针形,长8-13毫米,宽2-2.5毫米,上半部绿色,草质,边缘有长缘毛,背面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或单毛,下半部淡黄白色,质地坚硬,革质;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达1.2厘米,宽约2毫米,下部稍坚硬,上部边缘及背面通常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并杂有长单毛。</h3><h3>舌状小花蓝色,长约14毫米,有色斑。瘦果倒卵状、椭圆状或倒楔形,外层瘦果压扁,紧贴内层总苞片,3-5棱,顶端截形,向下收窄,褐色,有棕黑色色斑。冠毛极短,2-3层,膜片状,长0.2-0.3毫米。花果期5-10月。</h3> <h3>生长环境</h3><h3>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本种广布欧洲、亚洲、北非。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h3><h3>分布范围</h3><h3>中国:分布北京(百花山)、黑龙江(饶河)、辽宁(大连)、山西(汾阳)、陕西(西安、眉县、周至)、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福海、塔城、托里、裕民、博乐、沙湾、玛纳斯、乌鲁木齐、米泉、伊宁、察布察尔)、江西(遂川)。</h3><h3>世界:广泛分布于布欧洲、亚洲、北非。</h3><h3><br /></h3> <h3>主要价值</h3><h3>园林用途</h3><h3>可作野趣园材料或疏林杂植。</h3><h3>药用价值</h3><h3>功效主治</h3><h3>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不振。[</h3><h3>还具有健胃等功效。</h3> <h3>植物文化</h3><h3>菊苣是其中一种最早有文学作品纪录的植物。2000前多年,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一篇记述自己饮食的文中写下"橄榄、菊苣及冬葵是我的粮食。""("Me pascunt olivae, me cichorea, me malvae")。苏格兰学者蒙博杜则于1779年认容为"chicoree",而法国烹饪中用栽培方法作为叶菜食用亦由来以久。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期,菊苣根经过处理后开始作为搀杂物加进咖啡中,这也是今天菊苣根在英、美等地作为廉价咖啡代用品的起源。菊苣叶也作为罗马食谱中一种有代表性的食品:以大蒜及红椒炒香,伴以肉类及马铃薯,突出菊苣叶的微苦口味及辛香。</h3><h3>200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出中国及美国是菊苣食材及生菜的主要产地。</h3> <h3>蓍草经花帮主识花软件识别,可信度99.8%;蓍草的有关资料💾来源整理于《百度百科》;蓍草的照片2018年6月12日手机📱拍照于山东威海环翠楼公园。</h3> <h3>蓍草(学名:Achillea sibirca)菊科蓍属植物高山蓍草(Achillea alpina L.)、欧蓍草(A. millefolium L.)和云南蓍草(A. wilsoniana Heim.) 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原产东亚、西伯利亚、日本及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耐寒,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及半阴处皆可正常生长。不择土壤, 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及石灰质的砂壤土上生长良好。全草具有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的功能。</h3><h3>别名:一支蒿、蜈蚣草、蜈蚣蒿、飞天蜈蚣、锯草。</h3> <h3>形态特征</h3><h3>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根状茎。茎直立,高35-100厘米,下部变无毛,中部以上被较密的长柔毛,不分枝或有时上部分枝,叶腋常有不育枝。叶无柄,下部叶在花期凋落,中部叶矩圆形,长4-6.5厘米,宽1-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多数,几接近,椭圆状披针形,长5-10毫米,宽2-4毫米,二回裂片少数,下面的较大,披针形,有少数齿,上面的较短小,近无齿或有单齿,齿端具白色软骨质小尖头,叶上面绿色,疏生柔毛和凹入的腺点,下面被较密的柔毛;叶轴宽约1.5毫米,全缘或上部裂片间有单齿。头状花序多数,集成复伞房花序;总苞宽钟形或半球形,直径4-6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约1.2毫米,顶端稍尖,中层卵状椭圆形,长2.5毫米,宽约1.8毫米,内层长椭圆形,长4毫米,宽约1.8毫米,顶端钝或圆形,有褐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有凸起的中肋,被长柔毛;托片披针形,舟状,长4.5毫米,具稍带褐色的膜质透明边缘,背部稍带绿色,被少数腺点,上部疏生长柔毛。边花6-8(16)朵;舌片白色,偶有淡粉红色边缘,长宽各约2.2毫米,顶端具深或浅的3齿,管部与舌片近等长,翅状压扁,具少数腺点;管状花淡黄色或白色,长约3毫米,管部压扁具腺点。瘦果矩圆状楔形,长2.5毫米,宽约1.1毫米,具翅。花果期7-9月。</h3><h3><br /></h3> <h3>性状特征</h3><h3>茎呈圆柱形,上部有分枝,长30-100cm;表面深灰绿色至浅棕绿色,破白色柔毛,具纵棱。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羽状深裂,长2-6cm,宽0.5-1.5cm;暗绿色,两面均被柔毛;叶基半抱茎。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伞房状。气微,味微辛。</h3> <h3>分布范围</h3><h3>原产东亚、西伯利亚及日本,中国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河南等地。中国各地广泛栽培。</h3><h3>生长环境</h3><h3>耐寒,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及半阴处皆可正常生长。不择土壤,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 及石灰质 的砂壤土上生长良好。生于向阳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灌丛间。</h3> <h3>药用价值</h3><h3>化学成份:全草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α-呋喃甲酸(α-furoic acid),乌头酸(aconitic acid)。</h3><h3>药材性味:味辛;苦;性平温;有毒。</h3><h3>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头风痛;牙痛;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腹部痞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毒。</h3><h3>养生功效:益气、明目、能令人聪慧,头脑灵活,长期服用,让人身材轻健,延年益寿。</h3><h3>另外,它还能消除腹腔内各种积块,能滋润肌肤。</h3> <h3>相关知识</h3><h3>古时占筮时所用推算工具。</h3><h3>远古先民们求卦为何习惯用蓍草,而不用其它演算工具(如树枝、谷粒、棋子等)呢?这与先民对蓍草的崇拜和神话有关。据《易纬·乾凿度》引古《经》说:&quot;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quot;《说文解字》也说蓍草&quot;生千岁(才)三百茎。&quot;这些传说无疑给蓍草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于是历代相传此草非圣人之地而不生,故为历代钦差大臣前来祭祖复命之信物。</h3><h3>蓍草的花语是安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