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蹉跎岁月 ——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活动

霓裳千山

<h3>今年是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年。我们班同学从去年就开始筹备去我们下乡的农村,最终成行。六月一日清晨,我们一行9人分别乘小车和大客直奔目的地盖县邵屯。</h3><h3><br></h3> <h3>行驶在山村的道路上。</h3> <h3>回想当年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一日清晨,我们坐拉行李的大货车向邵屯出发。正是走这条路。一路上,我们高唱: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今已年近古稀了,回去心情也大不一样。今天乘的是空调大客和小轿车了。</h3> <h3>邵屯距鞍山187公里,是大山沟里碧流河畔一个小村庄,从卫星图片上看是这样。现在叫鹰嘴石村。</h3><h3>因为修路,我们绕道行驶,接近中午才到达目的地——邵屯。</h3> <h3>  面对环绕群山放开喉咙呼唤:</h3><h3> 我们来了!</h3><h3> 群山依旧青翠,</h3><h3> 声音在山谷回荡。</h3><h3> 走进邵屯满怀深情呼唤:</h3><h3> 我们来了!</h3><h3> 山村已经巨变,</h3><h3> 不见当年模样。</h3><h3> 见到乡亲激动呼唤:</h3><h3> 我们来了!</h3><h3> 人们好奇地看着,</h3><h3> 老人迷惑惊喜喊道:</h3><h3> 当年知青回来了!</h3> <h3>  老乡见我们知识青年还是那样热情。这次吃住都在邵永庭家。特别一提的是邵永庭和他的儿子儿媳,虽然我们带去很多菜,但还是立即去乡村饭店订菜,张罗午饭。很快,丰盛的欢迎家宴开始了。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h3><h3> 我们在邵家每顿饭都是他儿媳妇做的,就是中间那位。</h3> <h3>  村领导闻讯过来看望我们,一起共进午餐。</h3> <h3>房东小夫妻俩,我们吃住这里,劳累他们俩。</h3> <h3>刘树贵和一起当兵的老乡金日成。</h3> <h3>曾记否,我们在一起喝酒。</h3> <h3>干了这碗酒,当年酒量可曾有?</h3> <h3>这次回农村,看到变化太大了。翻盖了新房,铺上水泥路。农民吃的,穿的,用的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我们这代人没有几个了,可是年轻人对我们仍然热情。回想过去虽然艰苦,但是锻炼了我们,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吃苦耐劳,还是很有收获的。</h3><h3> —— 采自孟素梅电话语言</h3> <h3>谁说女子不如男?不服,来干一碗!</h3> <h3>  2018年6月1曰,我们9名同学无比激动回到阔别己久半个世纪青年点第二个故乡。回家的感觉真好,村里领导听说知识青年回来了,特意来看望我们,同学们激动流下热泪。还和当年一样,我来的时侯你倾其所有。让我们感受到天下乡亲亲如爹娘。感恩那个年代造就我们。要珍爱乡情,珍爱生命,珍爱我们拥有一切。这次回来时间太暂短,说心里话,真舍不得乡里乡亲,更舍不得那有山有水的碧流河,我留恋那五十年前的美好时光,那是我永久的回忆。以后有时间我还会回那第二个我的故乡。再见我爱我的故乡!</h3><h3> ——摘自郭丽华微信</h3> <h3>  山村的变化之一就是通讯。我们初来时,全村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机。打长途电话得到杨屯公社邮局。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甚至智能手机。更令我们意外的是,像邵永庭一个普通农户家竟然装上无线WiFI 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h3><h3> 顾荣琴同学在发微信。</h3><h3> </h3> <h3>全景照片</h3> <h3>全景照片</h3> <h3>张元厚和邵永庭及他儿子交谈</h3> <h3>我们班同学下乡在盖县。但不在一起,有九寨,九陇地,鞍山峪等地。最多的就是邵屯,33人。这是当时部分同学照片。故地重游,几多感慨。</h3> <h3>  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从未涉足社会,不知人间苦辣酸甜,生活的艰难。</h3><h3>有的从来没有离开父母,有的从来没有离开家,离开鞍山。</h3><h3> 来到邵屯—全县最贫困村之一。看到的是破旧茅草屋,面黄肌瘦穿土布衣服的人们,睡土炕,没有电,点油灯,贫穷落后难以想象。我们的心凉透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希望变得渺茫。仰望星空,想念亲人,想念温暖的家了……</h3> <h3>  美丽的芍药花开了。这是邵屯变化之一,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栽种各种花卉。过去连肚子都填不饱,那有心思看花草。</h3> <h3>在邵家小院合影留念。</h3> <h3>  云想衣裳花想容,</h3><h3> 芍药花前留倩影。</h3><h3> 若非人老心未老?</h3><h3> 而是此地生此情。</h3> <h3>这几位同学都在四队,感情自然深厚,至今联系紧密。</h3> <h3> 早饭后,我们去当年青年点,寻找记忆中的影子,所见所闻,感慨万分,这正是:</h3><h3> 再踏上 知青路。</h3><h3> 青春年华在此度。</h3><h3> 格子粥 火炕屋。</h3><h3> 多少往事 历历在目。</h3><h3> 苦 苦 苦。</h3><h3> 孙永胜同学回城后多次回邵屯,情况熟悉,同乡亲一直保持联系。</h3> <h3>这是四队青年点,已经装修面目全非,没有一点往日的影子。</h3> <h3>这两张照片是四队青年点屋内照,经过装修已经看不到原来样子了。从而也说明邵屯农民已经富裕起来了。</h3> <h3>  我们走到田间,这是四小队的4户人家建的塑料大栅栽种油桃。,现在正是采摘季节。</h3> <h3>  五十年来,邵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h3>现在农民主要种植桃,李子,苹果等水果,繁殖果树苗等,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生产。每户每年收入都在几万元以上。</h3><h3> 再不是我们下乡时,贫瘠土地上种庄稼,仅靠几棵苹果树和种烟草以及放蚕等几项副业经营,一个工日一两角钱,过着没吃没喝的穷日子。</h3><h3><br /></h3><h3><br /></h3> <h3>明星范儿十足哦。</h3> <h3>  看,再华的回邵屯感!……满怀无限的深情,怀揣着回家的喜悦,沐浴着大地的春风,,当年下乡的知青五十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邵屯。想当年,这里草房漏雨,食不饱腹,缺电少灯,但我们始终如一摔跤,勒狗,杀牛,宰驴,煮花生,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在一起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沧桑的厉程。而如今,这里一排排瓦房鳞次栉比,沟里沟外绕村马路平平整整,大棚林立,五谷丰登。我们盼望邵屯,我们的家乡,早日实现祖祖辈辈都想的小康。2018.6.3</h3><h3> ——摘自张元厚微信</h3> <h3>  这是邵屯六队青年点,过去的老房子重新翻盖了,己没有当时下乡时的样子。我和刘树贵,宋永宽,扬喜云,孟素梅,刘风英,崔玉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青春时光。</h3><h3> 一看到六队的青年点,又回到50年前,心里别是一种味道。</h3><h3> ——摘自张元厚微信</h3><h3><br /></h3> <h3>  这是一张更让人难以忘怀的老照片。不光是在照片里所有的人都有故事,而就这张照片,提起来都感到心酸,我们大家这次回邵屯都知道,因为修路的原因,只是在回来的時候,才直接走卲屯到万福的道,张原厚因该知道邵屯到万福的全程有多少里路吧?所有在卲屯下乡的老同学也有估计吧?那次我们四小队的五位女同学,上数,我,郭丽华,赵振英,下边杨雪,姜玉坤,随从当時在四小队出勤的所有女社员,一起从早上蒙蒙亮就开始翻山越岭徒步走向万福。想一想都让人心痛,为了照一张照片,往返那叫60多里路啊?一天之内,急行军?二万里长征?不寒而栗。他记载了那个年代的落后和贫穷。交通不方便,既便就是有车,所有社员和我们也不会舍得花钱坐车。认可这样走和累,这就是当時我们。能吃苦,能挨累,走坚定步伐的我们!</h3><h3> —— 摘自顾荣琴微信</h3><h3><br /></h3> <h3>  照片外的故事,这次我们回邵屯青年点,我带上了这张照片,寻找照片里所有女社员,现只有两名女社员嫁给了本队。郭玉香和谢素芹。我们这次能顺利的找到姜微和杨继春,都多亏了郭玉香。这是我们三位女同学和郭玉香的合影照片。虽然我们这次的合影没能拔山涉水,却也来之不易,必定这是半个世纪后的合影,也多亏她设有外嫁,不然我们又何处寻她。</h3><h3> —— 摘自顾荣琴微信</h3><h3><br /></h3> <h3>  邵屯变化之一就是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不断改善。应我们请求,早餐做了格子粥,大家边喝边回忆往事,觉得特别香。老农说多年已不喝格子粥了,今天喝起来挺好喝。这让人想起我们刚下乡不久队里搞忆苦思甜教育。用苞米面和干菜做成团子,刚一揭开锅,社员蜂拥而上抢个一空。当时我们不理解,后来才知道,那里人一年到头吃不饱,好不容易白吃一顿。可想而知当时邵屯是多么贫穷。</h3> <h3>  在我们来到邵屯前,同学们就经常回忆起下乡的那些日子。</h3><h3> 昨天,提起了赵振英,和扬雪,更使我不能入睡,赵振英还好说,从青年点回来我们在一个工厂,可以经常见面。可扬雪就不同了,虽说我们也在一个公司,但见面的時间少的可怜,想起我和她一些零零碎碎小事情,真的好笑,却又有意思。记得有一次我俩回城,返回盖县時的情景,是我这辈子都不能忘掉的,那時我们回农村常常是坐半夜的火车到盖县城,然后坐早晨4点多小客到鞍山峪。最后再走3里多路回邵屯青年点。可我俩这次没有坐上小客,想不起来到底什么原因,是因为囊中羞涩?还是文化大革命時那种敢想敢干,余热未了?总而言之,我俩徒步走向回乡的路上。开始我俩边走边玩还沒在意,䓁到又喝又饿的時候,才知道这样走不是办法。有了搭乘顺风车想法。那个年代,只要你有想法,就会有机会。我俩终于搭上了顺风车,一台解放牌汽车,司机看我俩是下乡青年很好说话,一直把我们俩拉到他下道。我俩下车一看,己经到了岱峪岭山下。眼看着崎岖山路我俩这下子可傻了眼,无奈之下,我们只能继续䓁乘顺风车。这時己近中午。浪费大半天的時间连一半路程都没走到。过往车辆很少,我和扬雪在路边找了树隐躺在地上,盖上从家里带来的衣服,睡着了。睡着,睡着。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我俩同時兴奋站起来。有车路过,不要放过,拦,拦,招手示意。我们要坐顺风车。这命该有多好。一辆去往庄河的車,这回我们俩有点不好意思,想给司机几个钱。但司机看我们是下乡青年。说什么都不肯要。就这样,我们又坐了一段顺风车到茧厂下了车。从茧厂到我们青年点大约还有5,6,里路。这時我俩满怀信心往回走。离家越来越近了,淌水,翻山,走小树林。加快步伐䓁到了必流河時己是下午四点左右。望着近在咫尺的青年点,我俩又开始傻了眼。那年雨水多河水上涨,河比原来加宽许多,水流又急,又深,根本就没有办法过去。我俩望着西落朝阳,傻傻的笑着。只能眼光飞过对岸。盼望着能有人在对岸。可巧这時河对岸真的有人来了。我俩放开声音大声的呼喊着。是我们队的社员,是谁呢?忘了。总而言之,我俩燃起新的希望。希望能有人带我俩过河。社员回去搬来救兵。孙永胜,潘德利,站着河对岸看着他们准备游泳过来,我们只能是看着。看到他们从对岸开始游䓁到我们这边時己被河水冲到下游好几百米远時。我俩的心又涼了。单身游都那么费力,更何况还要带两个不会水的,我俩取消了这个不适的决定。让他们原路反回,我俩不再过河。看着眼前家,不能归,又累,又饿的我们俩,真是可怜透了。沒有办法按照他们告诉我们的路线。只能再绕道走2O多里路。天啊,从来都沒有走过路,又是那远,并且还是夜行军,这路你们都不知我俩是如何走过来的。弯曲的山路,夜静的山村,还好,天上明明的月亮,照着我俩前行,喝了吃棒生苞米。饿了挖地里的生地瓜。就这样我和杨雪连滾带爬回到青年点,回到青年点己是半夜時分。点里孙永胜和潘德利己准备好煮熟的苞米。你们说一说,这一天,你能忘吗?(扬雪)还是我能忘?永远不会忘。这一天里有很多个第一次。笫一次躺在马路边睡觉,第一次搭乘顺风車,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走陌生路而且是夜行军,我给自己点攒,给扬雪点攒,年轻就是好,什么都无所惧。老同学干万别笑我俩。</h3><h3> ——摘自顾荣琴微信</h3> <h3>  第二天天刚亮,三位男同学就去河边钓鱼。往日的碧流河,河水清澈见底,悬崖,浅滩,在村东甩了大湾,就像桂林山水一幅美丽画卷。而今已面目全非了,由于挖沙等人为破坏,浅滩没了,水也混了。</h3><h3> 我们来到我们女同学经常去的地方。碧流河,这是我们洗衣服的地方。</h3><h3> 远处,张原厚正在钓鱼。孟秦梅坐在河边。孙永胜正在欣赏河边的风景。</h3><h3> ——摘自顾荣琴微信</h3><h3> 这次到邵屯钓鱼赵德奎钓了好几百条,最大的有3两重,大部份都在IO条一两左右,我用手海杆准备钓个大的,结果钓上来看也就一两重,气死了。</h3><h3> —— 摘自张元厚微信</h3><h3><br /></h3> <h3>  站在碧流河畔,环顾四周景色。</h3><h3> 村东头的壁流河,想当年发大水鄱德利孙永胜从这里游到对岸,把我们吓死了。</h3><h3> ——摘自张元厚微信</h3> <h3>  入夜,无人入睡。我去卖店买扑克。月亮还没有升起来,满天繁星,特别明亮,我们在市里无法看到的。试着用手机拍摄,可惜因功能不行,没有拍下来。走在乡村的道路上,一片漆黑,远山和村庄在黛色夜空下,隐隐可见,简直就是水墨画。大概是村中来了生人,远近狗叫个不停。此时此刻心静了下来,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情景。忽然想起鲁迅说的:</h3><h3>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h3><h3>就像地上的路,</h3><h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h3><h3>人走多了便成为路……。</h3> <h3>  走在乡间水泥路上。</h3><h3> 邵屯五十年来发生变化之一,它和广大农村一样,脱离贫穷落后,解决了温饱,逐步富裕起来,开始注重环境设施,铺设水泥路,再不怕下雨天出不了门了。 </h3> <h3>  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回到农村,但是还是很关注:</h3><h3> 各位同学,你们去邵屯了吧,能否照几张民居,街景,代劳打听一下曲安仁,柳凤成的近况(二队的)</h3><h3> —— 摘自韩国桐微信</h3> <h3>第二天晚上村里款待我们。特意买了大鲤鱼和土鸡,在村酒店设宴,村领导班子和我们熟悉的老农作陪。正是:</h3><h3>知识青年下乡来,</h3><h3>大山深处盛宴开,</h3><h3>邵屯领导巧安排。</h3> <h3><br /></h3><h3>斟满酒 高举杯。</h3><h3>岁月悠悠几时醉。</h3><h3>回邵屯 能几回&nbsp;</h3><h3>山乡岁月 碧水柔情。</h3><h3>干 干 干!</h3> <h3>  左边女同志是村妇女主任,中间是当年五月节给我鹅蛋的老乡邵明业。她妹妹是全村唯一一眼认出我的人。当年还是13岁的小学生,曾参加欢迎我们队伍。听说当年知青来了,特意走六里多路来看望我们。</h3> <h3>  邵屯,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我们这里献出青春年华,流汗,流泪。当初我们是一起来的。随着时间流逝,有的抽工,有的返乡,陆续离开了。走的越晚心中伤痕越深。</h3><h3> 我没有去(邵屯),艰苦的生活不怕,剩下的人我心理那道坎自今过不去,不堪回首,索性不想,站在阴雨中,不寒而栗。不给自己添堵。</h3><h3> —— 摘自一位同学微信</h3> <h3>  `昨晚看了有同学说自己在农村心里有坎总是过不去。说实在的谁在农村.都有不顺心的時候和事。就拿我来说吧,六九年和树贵当兵.没有走成。七零年抽工三人又没有我,七一年抽工还是没有走成。几次都没能如愿以偿。心情可想而知。</h3><h3> —— 摘自孙永胜微信</h3> <h3>  从照片上看到农民的穿戴已经同我们没有区别了。这也是邵屯变化之一。</h3> <h3>这是我们去村饭店路上。由张元厚同学录制,所以没有他。</h3> <h3>山村文化生活也跟上时尚。除了看电视,有的乡亲用上电麻将桌。乡亲们介绍他们从网上学习,还跳广场舞。</h3> <h3>  我们在编撰这本相册时咨询张丽云同学,她写道:</h3><h3> 看完后我的心里酸酸的,往事不堪回首。特别是顾荣芹的微信文章,催人落泪。还好,我和韩素环去的九垅地条件比卲屯好多了,我们坐火车到熊岳站下车后,步行七里平坦的路就到青年点了。吃的是高梁米饭和苞米面饼子,没吃过格子粥。但副食很差,油水少。对我来说就是干庄稼活太吃力,因为身体单薄,还要努力表现,身体累心更累。</h3><h3> 那是一个让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岁月。</h3><h3> ——摘自张丽云微信</h3> <h3>照片中有两个是当地社员,其它是咱校一年级同学,在一个青年点。</h3><h3> ——摘自张丽云微信。</h3> <h3> 几位乘客车的同学得到了关于已在当地结婚没有回城姜微同学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在盖州下车,与姜微见面。这真是意外惊喜。</h3> <h3>姜微同学下乡不久就与当地农民结婚生子,她比我们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和不幸。曾在多地居住,已经几年没有联系了。此次得到联系方式,知道住处,很快联系见面了。</h3> <h3>姜微现居住的地方,小院干干净净。</h3> <h3>  第三天清晨,为了在十字街修路工人上班前经过修路段。我们怀念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乡亲,踏上返城的路。回望邵屯,家家炊烟升起,房舍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渐去渐远了…… 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油然升起,五味杂陈……</h3><h3> 此次故地重游,受到村领导的重视和关怀,邵永庭及其家人热情接待和亲人般照顾,广大乡亲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h3><h3> 我们衷心祝愿邵屯的乡亲越来越富裕!邵屯的明天更美好!</h3><h3>回到邵屯的九位同学是:赵振英 孟素梅 郭丽华 张元厚 顾荣琴 赵德奎 张再华 孙永胜 刘树贵。</h3><h3><br /></h3><h3>让我们再次深切说道:</h3><h3>再见了:父老乡亲!</h3><h3>再见了:邵屯!</h3><h3>再见了:大山,碧流河!</h3><h3><br /></h3> <h3>  编后:此相册在编辑过程中,得到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发送照片,提出很好建议,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本人只是做了整理到一起的工作。在此,向各位同学表示衷心感谢!</h3><h3> 编者 </h3><h3> 2018年6月20日</h3> <h3>这是我们返回鞍山后,8月初,老乡发来的照片,满怀水果丰收的喜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