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材料,或者说游戏材料,是连接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他们可以帮助儿童捕捉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印象,并将其转化成自己可以理解的形式,可以把儿童从感觉中拉出来,并把它们具体地表达出来。</b></span></h3> <h3> 6月15日上午,鼓楼区"课程游戏化"项目共同体第五组的成员们一同来到刚搬入新园址的南京市金达幼儿园,参与本学期最后一次教研活动。</h3> <h3> 虽然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教师们的学习热情。</h3> <h3> 与以往的教研活动不同的是,本次活动前各园需要在延续上次研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第三章的基础上,分别围绕两个话题"游戏中从哪些方面观察记录分析材料?"、"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解读?"进行预习与思考。第五组的成员们带着问题开启了本次研讨活动:</h3> <h3> 首先金达幼儿园的蒋菁副园长从"材料对于幼儿的意义"、"需要观察的内容"、"记录材料的使用"、"幼儿所做的事情及方式"、"用于佐证细节的记录"、"阐释"这六个方面对《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第三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h3> <h3> 随后领衔人滨江幼儿园余晖园长带领教师们进行现场互动式沙龙,就 "游戏中从哪些方面观察记录分析材料?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解读?"这两个话题分别组织教师们进行探讨与交流,教师们结合自身实践情况积极踊跃地分享自己对话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分享和互动中老师们都有了不同的收获。</h3> <h3> 为了使观察内容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共同体的教师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小、中、大三个活动现场进行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中材料使用的情况。</h3> <h3> 通过共读和研讨,教师们对如何"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以及"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在观察现场,教师们个个神情专注,积极的和孩子们进行互动:娃娃家旁边的帐篷里怎么传来了阵阵笑声?大卡车如果过不了门怎么办?今天太热了想给饮料加一点冰块怎么办……</h3> <h3> 教师们也充分感受到孩子们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状态;游戏中随处可取、到处可见的低结构材料;以及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里儿童的痕迹和烙印。</h3> <h3> 随后,三个小组的教师们分别围绕提出的核心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归纳整理呈现本组的观点,最后由一位老师代表本组向大家介绍。</h3> <h3> 每一位教师的发言,领衔人余晖园长都及时归纳、提升,并引发出更多的思考与碰撞。</h3> <h3> 最后专家组的朱建华老师对本次活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阅读中的如何"精读与略读";二是从材料的三个层次性来看——教师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游戏材料更适宜?三是在游戏中如何观察材料?(从材料与情境、儿童活动形式化和多样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观察等),引发教师们进一步思考。</h3> <h3> 从共读交流到儿童现场再到研讨会场,课程游戏化项目研究共同体第五小组的专家、园长、教师一直认真地观察和记录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h3> <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追随儿童脚步,改变自身教育行为,成为新理念的践行者,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玩变得更有意义。</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