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红色经典景点

鹤乡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毛泽东主席有句名言:<b>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b>。整句话言简意赅,立意深远。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血性和品节。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失去脊梁骨,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font></h1> <h3>  由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十大红色经典”评选活动,于2007年9月19日,在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秋收起义浏陽文家市会師8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开幕式上,正式公布了<b>“中国十大红色经典評选”</b>活动评选结果:</h3><h3><br></h3><h3>  韶山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館、</h3><h3>  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h3><h3>  延安纪念館、南昌八一纪念館、</h3><h3>  长沙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含岳麓山景区、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館、浏陽文家市秋收起又纪念館等)、</h3><h3>  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館、</h3><h3>  邓小平故居和纪念館、</h3><h3>  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h3><h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館、</h3><h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館。</h3> <h1><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一、湖南省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和纪念馆</b></font></h1>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毛泽东同志故居</b></font></h3> <h3>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h3><h3>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h3><h3>   1910年秋,毛泽东胸怀救国救民大志外出求学。</h3><h3>   1912年春,毛泽东回到这里教育亲人投身革命。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在这里召开过各种小型的会议,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h3><h3>  1959年6月,毛泽东回乡视察时曾来到这里省视。</h3><h3>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到韶山</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959年6月</b></h5><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h3> <h3><b><font color="#ed2308">韶山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font></b></h3>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毛泽东同志纪念馆</b></font></h3> <h3>  纪念馆位于毛泽东故居南侧约五百米处,为一座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根据当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指示,纪念馆设计原则为:“乡村外貌,城市内容”。按照这一原则,整座建筑物创造性地把湖南乡间农舍格调同苏州园林风格相结合,集庄严、朴素、美观于一体,白色的粉墙,疏朗的内园,明快的单廊,小桥假山、花园亭台,给人一种走进革命传统教育艺术殿堂的感觉。</h3><h3></h3><h3>  纪念馆大门顶上缕刻着邓小平手书金色大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进门是一宽敞大厅,厅前,一尊高2。67米、重达3吨多的毛泽东塑像立于红帐之前,毛泽东身着风衣,左手捏军帽,右手前挥。沿着一条开满鲜花的走廊,走近序厅,厅内依次陈列了全国六大革命纪念地的图片,即韶山、毛泽东故居、上海一大会址、黄洋界、遵义会议旧址,延安、天安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h3> <h3><b><font color="#ed2308">韶山滴水洞</font></b></h3> <h3>  滴水洞位于毛泽东铜像以西约四公里处的峡谷中。洞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毛氏族谱》赞之曰:<b>"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b>别墅始建于1960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1966年6月,毛泽东南下视察到韶山,在一号楼住了11天,他于这年7月8日在武汉写信称此处为"西方的一个山洞"。</h3><h3>  "西方山洞"保密管理极严,曾一度十分神秘,知道它的人极少。1986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滴水洞景区的三大核心部分:以一号楼为中心的别墅系列,西面以毛泽东祖坟,虎雕、虎亭、滴水清音为主的虎歇坪景观系列,东面以毛泽东曾祖父母坟、龙泉三叠、奔龙泉池、观音远眺为主的龙头山景观系列。</h3><h3>  滴水洞景观集造化之神秀,萃人文之盛事,因而蜚声海内外,吸引游人如织,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欣然前往浏览。这颗被人们喻为湖南"山水明珠"的"西方山洞"开放30年来,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2500多万人次。著名党史专家冯文彬这样赞誉滴水洞风光:<b>"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b></h3> <h1><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二、江西省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b></font></h1> <h3>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分为:茨坪、龙潭、黄洋界、五指峰、笔架山、仙口、桐木岭、湘洲八大景区,有60多处景点,320多处景物景观。自然景观以雄险的山势、奇特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花蜚声中处,人文景观有大量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h3> <h3><b><font color="#ed2308">井冈山茨坪景区</font></b></h3> <h3>  茨坪是井冈山市政府所在地,海拔820多米,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式山城。茨坪中央是挹翠湖公园,绿荫如盖、湖面如镜、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南端的南山公园,火炬台气势磅礴,北端为雕塑园,有全国著名的雕塑家用青铜、汉白玉、花岗石等雕塑成比真人略大的17位最早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人物,其中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袁文才、王佐、贺子珍、陈正人等当年的形象,形态逼真、栩栩如生。</h3><h3>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依山临水,耸立于捐翠湖旁,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湖相望。该馆始建于1959年,馆名由朱德元帅亲笔手书,建筑古朴庄严,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h3><h3>   茨坪是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心,主要游览、参观点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革命旧居旧址群、南山公园、挹翠湖、五马朝天等。</h3><h3>  2000年5月,宁冈县和井冈山市合并,并入组建的新井冈山市。井冈山市行政中心正式从老城区茨坪迀至山下的新城区厦坪镇。</h3> <h3><b><font color="#ed2308">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font></b></h3> <h3>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是1958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兴建,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竣工开放的全国十大献礼工程之一。1962年3月3日-6日,朱德元帅和夫人康克清重上井冈山,先后参观博物馆和各革命旧址,并亲笔题写<b>"天下第一山"</b>及<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馆标。</h3><h3>  2005年9月29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动工建设,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竣工开馆,并于同年11月5日对社会免费开放。</h3> <h3><font color="#ed2308"><b>井冈山会师广场</b></font></h3> <h3>  会师广场位于井岗山龙市镇龙江河东侧,黄洋界西南面,距茨坪50公里。1928年5月4日,2万多人在此隆重召开军民大会,庆祝两军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成立。当年,这里是一块沙洲,开会的会台是用禾桶、木头、门板搭成的,顶上覆盖晒垫。新中国成立后,原貌修复,并在会台前方矗立了一尊毛泽东、朱德握手铜像,以纪念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诞生。<br></h3> <h3><font color="#ed2308"><b>井冈山黄洋界景区</b></font></h3> <h3>  黄洋界景区包括:黄洋界、大井,八面山和上井。 黄洋界: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江月·井冈山</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28年</b></h5><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1965年5月,毛泽东在诗词&lt;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gt;中写道:<b>“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b>在这里还可以观看到: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h3> <h3><b><font color="#ed2308">朱德元帅亲笔手书“天下第一山”</font></b></h3> <h3>  井冈山是一座神圣的山。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的关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气魄不唯心、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坚持一切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他在几起几落之间义无反顾,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终于为全党所认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革命的圣地,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真正实现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正是由于找到了实行武装割据,建设人民军队,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才使得中国革命能够以此为新的起点,最终夺取了全国的胜利。</h3> <h1><b><font color="#ed2308">三、陕西省延安纪念馆景区</font></b></h1>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延安宝塔山</b></font></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  延  安</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         贺敬之</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选一)</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抓黄土我不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紧紧儿贴在心窝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几回回梦里回延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手搂定宝塔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声万声呼唤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延安就在这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旗飘飘把手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羊肚手巾红腰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人们迎过延河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头扑进亲人怀。</h3> <h3>   <b>“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b>,诗人贺敬之所作的《回延安》中的经典诗句在我们心底回荡。多少年过去,人们依然情牵宝塔,梦回延安。这里的文化,这里的精神,任世事变迁而不灭,任时光流转而不散。仰望宝塔山,倾听延安历史深处的回响,<b>最撼人心魄的依然是那些永不过时的精神力量。</b></h3> <h3><b><font color="#ed2308">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font></b></h3> <h3>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延安市城内南关街。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五一施政纲领”,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进行了政权、经济和文化建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成为全国革命根据地的模范。</h3> <h3><b><font color="#ed2308">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font></b></h3> <h3>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h3> <h3><b><font color="#ed2308">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b></h3> <h3>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h3><h3>  馆内展出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这些资料为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史,研究陕甘宁边区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1996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h3> <h3><b><font color="#ed2308">枣园毛主席旧居</font></b></h3> <h3>  枣园又名延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往西三公里处是中央军委三局旧址、展览馆及中央军委三局烈士陵园。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h3> <h3><font color="#ed2308"><b>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b></font></h3> <h3>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现在主要有中共“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两处可供参观。</h3><h3>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h3> <h1><b><font color="#ed2308">四、江西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館</font></b></h1> <h3><b><font color="#ed2308">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font></b></h3> <h3>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在南昌中山路和胜利路交叉处的洗马池,有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原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贺龙领导的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 ,贺龙任起义总指挥。</h3> <h3><b><font color="#ed2308">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font></b></h3> <h3>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起义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h3><h3>  此后,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约800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br></h3><h3>  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h3> <h3>  新馆的陈列大楼序厅正中有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雕塑,一只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扣着汉阳造步枪的扳机,其中一块石块上刻着起义打响的时刻。这尊雕塑也是纪念馆的标志。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分为危难中奋起、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等部分。</h3><h3><br></h3> <h3>  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军70周年前夕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石刻作为陈列的序幕,点名了这里的历史意义。</h3> <h1><b><font color="#ed2308">五、湖南省長沙市红色旅游景区 </font></b><font color="#010101">  </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b><font color="#ed2308"> (含岳麓山景区、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館、浏陽文家市秋收起又纪念館等)</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岳麓山景区橘子洲头</font></b></h3> <h3>  登高远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如一巨大的盆景,“山、水、洲、城”空间布局优良,湘江作带,岳麓为屏,橘子洲静卧江心,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派山光水色,清明灵秀,可谓天工造物,人间奇景!她正如星城长沙一颗璀璨的明珠,焕发出华光异彩和勃勃生机,向五湖四海宾朋尽展其无穷魅力!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历史伟人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历史的壮丽篇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沁园春·长沙</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25年秋</b></h5><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h3><h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h3> <h1><font color="#ed2308"><b>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和纪念館</b></font></h1> <h3>  花明楼是湖南省宁乡市东南部的一个美丽小镇,东距省会长沙20公里,西距毛泽东故里韶山30公里,是革命伟人、已故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居。</h3><h3>  花明楼境内双狮岭重峦叠翠,清泉奔涌,幽谷灌区水渠与靳江交错而过,低吟浅唱,像两条银链镶嵌其间。宋代诗人陆游的<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更是脍炙人口。如今,楼与人已成为历史,而“花明楼”三字成了这片肥美土地的名字。尤其是一代伟人刘少奇诞生于此,更使得花明楼之名响遍大江南北。</h3><h3>  花明楼景区包括少奇同志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文物馆、花明楼和修养亭几个组成部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已经成为湖南省最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旅游观光区之一。</h3> <h3><b><font color="#ed2308">刘少奇同志故居</font></b></h3> <h3>  刘少奇故居位于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为土木结构,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屋面是一半小青瓦、一半茅草。门前有清澈的池塘,屋后是山峦。刘少奇1916年去长沙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居住。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居被毁坏。1980年对故居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数百件,重新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参观。</h3> <h3><b><font color="#ed2308">刘少奇同志纪念馆</font></b></h3> <h3>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主馆坐北朝南,呈三级阶梯展开,为分散自由群体型庭院结构。大门楼正中悬挂的金字匾额,上面篆刻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八个苍劲大字。走进纪念馆,序厅正中是一张刘少奇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巨幅照片,两侧分别摆放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敬献的花篮。馆内共有八个展室,内容为少奇同志的生平业绩陈列,分为五个专题。</h3><h3>  第一部分:为了缔造一个新中国。 </h3><h3>  第二部分: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h3><h3>  第三部分:为了建设一个好的党。 </h3><h3>  第四部分:共和国主席的风采。 </h3><h3>  第五部分:与大海同在。</h3><h3>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理论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的领导人。</h3> <h3><b><font color="#ed2308">浏阳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館</font></b></h3> <h3>  文家市会师旧址在湖南浏阳县城东南51公里,与江西交界,可通江西黄茅,慈化,桐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h3><h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同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这是毛泽东一生军事生涯的开始。起义部队向长沙方向进军中相继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各路起义部队于9月19日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并于当晚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应该把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农村的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9月20日,起义部队沿罗雪山脉南下,后来在井岗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h3> <h1><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六、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馆</b></font></h1>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遵义会议会址</b></font></h3> <h3>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属国务院公布遵义会议会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h3>  遵义会议纪念馆现管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李德秦邦宪(博古)住处旧址、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处、红军干部大会会场、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纪念建筑。 </h3> <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遵义会议纪念馆</font></b></h3> <h3>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对党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h3><h3>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重大决策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其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正确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对党和红军摆脱危境、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毛泽东主导下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不仅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也为中国革命奠定了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h3>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遵义娄山关</b></font></h3> <h3>  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率领红军,大战娄山关,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因此,娄山关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成为人们向往的革命历史圣地。</h3><h3>  关口东侧山崖,建有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手迹石碑,关口西侧山垭建有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忆秦娥·娄山关》</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35年2月</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h3> <h3><b><font color="#ed2308">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font></b></h3> <h1><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七、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同志故居和纪念馆</b></font></h1>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邓小平同志故居</b></font></h3> <h3>  邓小平故居,位于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名曰“邓家老院子”。 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间,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层层,夏日荷叶青青,稻花飘香。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诞生于故居的北厢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h3><h3>  邓家老院子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1998年2月亲笔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额。故居内原设有三个图片展室、七个文物展室。陈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精彩多趣”八个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的革命历程。</h3>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邓小平同志纪念馆</b></font></h3> <h3>  邓小平纪念馆陈列馆建筑制高点是一座18米高的丰碑,设计方案先后五易其稿,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著名建筑师邢同和领衔设计。陈列馆内部共分序厅、展厅、缅怀厅、影视厅和休息厅等,将充分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学技术,全面细致地展示邓小平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邓小平纪念馆、陈列馆将与邓小平铜像广场、邓小平故居一起,成为邓小平故居保护区的主体。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邓小平同志生平纪念设施。</h3> <h3><b><font color="#ed2308">邓小平同志陈列馆</font></b></h3> <h3>  陈列馆共收集了有关邓小平同志的408幅图片、170件文物、200多件档案文献资料,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其中,小平同志留法勤工俭学时的工卡、邓小平50年代使用过的印章、毛泽东评价邓小平的手稿、小平1979年访美时美国朋友赠送的牛仔帽、国庆35周年的检阅车、邓小平参加国务活动和视察南方时穿过的服装等许多见证重要历史时刻的文物多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和展出。</h3> <h1><font color="#ed2308"><b>八、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景区</b></font></h1> <h3>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西柏坡西靠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的一个小山村,因村后坡岭上的翠柏而得名。</h3><h3>  69年前,这里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b>“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b>1949年3月,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h3><h3>  西柏坡为我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5A级景区。</h3> <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  西柏坡纪念馆前的广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铜像立在广场中央。</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西柏坡纪念馆</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旧址</font></b></h3> <h3>   <b>一场势在必行,唤醒新中国的会议。</b></h3><h3>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这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h3><h3>  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h3> <h3><b>  “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精神源远流长</b></h3><h3>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全会上,毛泽东面对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并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h3> <h3>  1949年3月23日,春意料峭。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领导们动身前往北京。“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临行前毛主席的一句感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赶考”精神数十年的坚守和求索。</h3> <h3>  </h3> <h3>  西柏坡,历史的垂青使它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它的名字,镶嵌在中国解放战争的丰碑中,镌刻在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h3> <h1><font color="#ed2308"><b>九、北京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b></font></h1> <h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于1959年,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它也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博物馆中央7层,两侧4层,顶层有塔尖高挑军徽。整座建筑气势端正,雄伟异常。</h3><h3>  馆内分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基本陈列由不同的主题展馆组成,以中国军事历史为主线,展示了五千年来重要的军事事件、人物、论著、科技及兵器发展等内容,同时也展示了现代中国国防建设与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新成就。陈列分为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兵器馆、礼品馆等馆。此外,还经常举办有关国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题性展览,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天堂。</h3> <h3><b><font color="#ed2308">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font></b></h3> <h3>  “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位于展览大楼一层西侧,共4个展厅,5000平方米,展出照片图表1100余张,文物实物近1300件,采用流水式展线,南进北出,设置重点景观井冈山会师、论持久战、攻克锦州、开国大典、上甘岭战役、华北军事演习、九八抗洪、进驻港澳、抗震救灾、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习主席给新调整组建单位授予的军旗等重点展项,同时集中展出60余件武器装备模型、22件现役单兵武器装备。</h3> <h3>  博物馆中有好几幅长征油画,画中红军穿着草鞋,走遍了整个二万五千里,他们走过寒冽的雪山,踏过无际的荒草地,也淌过急湍的河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只为了让中华复兴,只为了让东方太阳升起,只为了让五星红旗在空中飘荡。</h3> <h1><font color="#ed2308"><b>十、北京市丰台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b></font></h1> <h3><b><font color="#ed230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font></b></h3> <h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距卢沟桥500米,距市中心约15公里。1987年7月7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50周年之际,纪念馆建成开馆,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h3><h3>  1997年7月7日,纪念馆二期工程竣工,江泽民亲笔题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h3><h3> 2005年7月7日,《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正式开幕。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展览共分八部分:</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部分:民族危机,救亡兴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分:国共合作、共赴国难</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部分:抗战灯塔、中流砥柱</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部分:日军暴行、惨绝人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部分:浴血疆场、民族壮歌</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部分:得道多助、国际支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部分:历史胜利、巨大贡献</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八部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b></h3> <h3><b><font color="#ed2308">序厅浮雕:“血肉长城” 象征中华民族用血肉筑起钢铁长城。</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卢沟晓月</font></b></h3> <h3>  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上。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清时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联拱古桥,十一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俗称斩凌剑。桥上两侧共有一点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经考古工作者勘察,桥上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两个大狮,华表莲座上四个座狮,二百八十一根望柱的大狮及一百九十八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四百八十五个。桥全长二百六十六米,宽八米,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朝乾隆帝《卢沟晓月》诗:</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桥残月晓苍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见卢沟野水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树入平郊分淡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空断岸隐月光。</h3> <h3><b><font color="#ed2308">卢沟桥</font></b></h3> <h3> <b> 七七事变</b>(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b>卢沟桥事变</b>,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h3><h3>  <b>“卢沟桥事变”</b>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h3> <h3><b><font color="#ed2308">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font></b></h3> <h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09月16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纪念活动中收获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转化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正能量,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