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端午节感受乡村振兴

梵尘

<h3>端午节回乡过节,感受了一番当下贫困乡村的变化,发觉大多数地方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扩宽,农耕道路修筑,文化广场修建,党群活动中心修建等等,都是一些花钱的活,但却忽略了农村核心的问题—产业兴旺。产业并没有什么得到有效解决,这半年多来大多数的乡村都忙着开会,学习精神、做报表、写材料,没有几个领导和乡村干部真正深入去研究乡村产业问题,没有几个人会去邀请专业的人来研究自己乡村该做什么产业,该怎么样来根据自身的资源来发展农业产业,目前更多选择一种简单的方式,跟着“大部队”搞农业产业,前几年很多贫困村发展百香果种植,最后也是看起来很美算起来很苦。</h3> <h3>昨晚回村路上,看到村里亮灯的人家并不多,说明回村过节的人并不多,其实这样的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了。乡村的凋敝是从乡村人口的流动开始的,沿海城市的产业发展,让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让乡村失去了活力。还有前几年撤并学校,让大量的老人和妇女,为了孩子上学不得离开乡村,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当年建设的很多乡村学校荒芜,资产闲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资源浪费。由此可以看到未来大量的乡村文化广场或者党群活动中心,也会成为闲置的资产。对此我个人觉得考虑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时候,是否也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民俗和乡村文化来展开。其实在客家地区,结合乡村祠堂来做党群教育和乡村文化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想当年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在乡村这些祠堂,宗教场所开展各种革命斗争,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在华夏大地每一寸土地上。</h3> <h3>自从党中央去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过了半年多,从中央到地方省市,以及市县都忙着开会、并制定了相应的乡村振兴计划,感觉从上到下都是非常重视。但从很多新闻报道上看到领导们都忙着开会调研,天天说乡村振兴,但却没有看到去哪里招商,去哪里拜访农业类的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或者电商企业,没有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那什么去提升产业的价值。另外一个侧面问题,又并不是很重视农村产业,没有太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农业产业,去跟各种农业的科学院、研究院和院校去对接,让他们用专业和产业的思维来为乡村量身定制发展什么产业。另外也可以到城市深入去找一些企业和资源来为乡村产业赋能,从双方的需求从发从而达成合作。如果用闭门造车用守旧的思维去干新生事物的工作,注定只是在枝枝叶叶上浪费时间,消耗精力和错失未来。</h3> <h3>乡村的产业问题,不能简单从现在乡村村民做什么就搞什么产业,也不能看着别的村搞什么产业自己就跟着搞什么产业,还需要考虑目前整体的行业情况,国内的市场需求前景如何?以及离自己最近的市场在哪里?行业的标杆又在哪里?如果要发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形成产业规模等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乡村产业并不是凭空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尽可能减少犯错的机会,因为老百姓真的经不起折腾。一方面要利用科研院校机构来为乡村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对接专业的市场,解决产品卖给谁?卖出怎什么价钱的问题。这个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农民增收也是党中央最关心的问题。</h3> <h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驻村的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是乡村人才的第一步,他们的思维高度和行动将直接影贫困村能否走出贫困,是否能够带领所在的乡村振兴。所以最后谈谈派往乡村的工作组。自己虽然不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但对驻村工作组也有一些了解,他们从大城市大单位或者企业下到乡村,大多数吃住做村里,很称职也很辛苦,甚至连自己工作组未来撤了,村里将来怎么办都在担忧?这样的工作组也是占大多数的,但是也有少数的工作组,连吃住都不在村里的,每周也就偶尔在村里打个照面,我不知道这样的工作组怎么了解驻点的乡村,怎么样去深入群众之中做工作?自己的村里也是省级贫困村,这两年我也经常回家,有时候也会到村委会瞄几眼,但是却没有看见过他们的身影,经过询问原来才知道他们不住村里,村民们对这个工作组评价都不高。至于为什么不做乡村里住?我们平民百姓那里有机会知道,而至于这样做好不好?那是上级管理部门的事情了。</h3> <h3>  乡村是每个外出游子心头的乡愁,一景一物都牵动着游子的心。我真的希望每次回村都能够看到新的变化,父老乡亲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不是听到越来越多的负面的消息,看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矛盾产生。但愿有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用心去服务人民群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