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

波罗蜜

<h3> 遥想当年<br> (序言)<br> 孔庆高 周钢<br><br>这是一组难忘的照片,<br>令你蓦然回首,遥想当年。<br>那是历劫后的幸免,<br>那是严冬后的春天。<br>43位学子,聚集在寿丘山、梦溪园。<br>不闻豪言壮语,却有满腔热血。<br>虽然,条件简陋,但同学们——<br>机遇难得,倍加珍惜,<br>如饥似渴,拼命学习。<br>共同切磋,互助共勉,<br>结下了同窗同舍之情,兄弟姐妹之缘。<br>虽然,生活多艰,但同学们——<br>乐观向上,心胸坦然。<br>丰富的课余生活,多彩的团日活动,<br>寝室里海阔天空,球场上身姿矫健。<br>笛声清脆,琴声悠扬,歌声笑语不绝。<br>那斑驳的校舍,似在诉说我们的青葱岁月;<br>那发黄的相片,记录着我们的芳华瞬间。<br>想当年,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br>40年,弹指一挥间。<br>让老照片伴随我们老去,让同学情永驻我们心田!<br> (2018年7月)</h3> <h3> 那年 那校 那人<br> ——《蓦然回首》后记<br> 孔庆高<br> 那年,1978年的春天,我们走进了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镇江师专前身),就读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年龄相差10多岁的43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77级中文一班。那时,学校里有中学部、中师部和我们高师部,人称“三代同堂”。那时,大家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每天清晨校园里到处可以听见朗读外语的声音,每天晚上教室里坐满了上晚自习的同学,熄灯了,还有好多人点着蜡烛、打着电筒在刻苦学习。那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全体学生住在两栋三层空斗墙的简易楼房里,共用一口水井。清晨就能听见扑通扑通的汲水声,那是早起的同学为室友准备洗漱用水。那时,学校食堂的伙食相当简单,每人每月仅有十多元助学金,大家在食堂里站着用餐,8人一桌,一桶饭两盆菜,每餐吃得干干净净。那时,我们十分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人计较埋怨这样简陋困苦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老三届的同学,年过三十芳华已逝,为了求学很多人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和待遇,克服重重困难,边读书边勤工俭学,省吃俭用,每月都要抠出点钱来抚养妻儿。没人叫苦,没人叫累,因为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是镇江师专的首届学生,心中铭记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br><br> 那校,镇江师专,始建于1958年6月,校址在当时的劳动路上,1962年7月停办。1978年1月在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座落在正东路东段北侧的寿丘山麓,山下原先有一座文庙,后来拆除了,据说拆下来的木料打了些课桌凳。山上地势平坦,大多是五十年代的建筑,靠北面是两栋两层的教学楼,南面是几排平房,用作教室和办公室,青砖青瓦,绿树灰墙,建筑物之间以青砖道路相连,井然有序。校园西侧自南向北有一条青砖铺设的长坡道供行人上下,两旁绿树成荫;在山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两三条宽窄不一的登山台阶通道。山南紧靠山体是一幢四面透风的礼堂兼饭厅,操场周边有几幢不同年代建造的两层小楼及一些平房,只有校门前四棵高大的银杏和院内东南角那棵罗汉松能证明当年此地的兴衰荣损。我对这个校园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因为我1969年3月进镇江师范读初中,1971年3月进镇江师范学校读高中,1978年3月进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读大专。有趣的是,我先后在三所小学尚未完成小学学业,却在同一个校园读完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证书上分别盖着的是镇江师范学校、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的印章,且入学时间都在3月,恰好我又是在3月出生的,是巧合还是命运,不得而知。师专毕业后我留校工作,1983年3月开始从事学校的基本建设,直至1995年调离。前前后后,我在这块土地上学习、工作、生活了20余年,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在这里度过。<br><br> 那人,是我们和我们的老师。我们来自原镇江地区各县市,大多是1966年以后毕业的往届生,“文革”使我们失去了高考机会,“推荐”又与我们擦肩而过,恢复高考让我们有机会走到了一起。清晨我们踏着晨露走进教室,夜晚我们披着星月回到宿舍。山上山下留下了我们坚定的足迹,篮球场上活跃着我们矫健的身影;龙脉农场我们洒下辛勤的汗水,实习学校我们留下优良的好评。课余假日,我们同登金焦北固,同游南山宜兴,同览江天一色,同阅城市山林,同咏大江东去,同赏别有洞天。三年,我们结下终身难忘的同窗同室之缘、兄弟姐妹之情。我们非常敬佩和尊重我们的老师,老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鼓励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大家听老师们讲课,如同沉浸于各种艺术的享受和熏陶之中。钱璱之老师的抑扬顿挫,周仲器老师的细声慢语,刘锦老师的旁征博引,祝诚老师的睿智风趣,贾秀英老师的声情并茂,石复生老师的滔滔不绝,笪远毅老师的洒脱精炼,蒋文野老师的神采飞扬,郭孝义老师的沉稳流畅,王骧老师的满腹经纶,付荫先老师的慢条斯理,张玉华老师的伶牙俐齿……老师们渊博的知识、儒雅的风度、严谨的教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总支书记孙慧老师更是无时无刻关心着我们的成长,苦口婆心,因势利导,为我们排忧解难。三年,师恩难忘,师恩如山!<br><br> 40年后,蓦然回首,我们重聚寿丘。校门已改,校牌已换,校舍已变。老建筑拆的拆、封的封,被一幢幢新楼房替代,山下建起了运动场,校门前的四棵参天银杏树早已移栽他处,当年的学生宿舍也已化为平地,唯有那登山的台阶小路和那棵树龄有几百年的罗汉松尚能勾起我们对当年的回忆。当年的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有的已离我们憾然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永久的记忆和无尽的怀念。40年过去了,我们虽青春不再,但初心依旧,同窗之情犹如陈年老酒,报答师恩唯有桃李满园。只可惜当年囊中羞涩,没留下更多更好的照片,但青春的记忆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间。再见,母校!再见,寿丘山!再见,尊敬的老师!再见,亲爱的兄弟姐妹!来年,我们再相聚阳澄湖畔!<br> (2018年7月)</h3> <h3>附录钱老师诗一首<br><br> 忆镇江师专<br> 钱璱之<br><br> 师专重建寿丘山,<br> 文革狂潮去不还。<br> 担水垦泥滋劲草,<br> 传薪续火望青年。<br> 梦溪夜月深情照,<br> 东舍朝阳暖意添。<br> 垂老还乡常记忆,<br> 十年聚合有前缘。<br><br> 此处师专指文革后重建者,地在镇江师范原址寿丘山下。余亦在此校工作约十载。余宿舍在校内,面临正东路,门前有四银杏,每同沐朝阳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