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不老松

<h3>古逃脱城市的喧闹,我独好古镇的清幽,城市的压抑使得心底滋生出走的情愫。当下,纵使工作不被自己所选,婚姻不被自己所好,人生也需要一场属于自己的旅行,此刻,我在旅途,你,将在哪里?</h3><h3>首先声明,这座古镇的名字不叫“冷门古镇” ,它的名字叫黔阳。说它冷门,是因为它的出现完全在我的计划之外,甚至在我正式出发之前,听都没听说过。而它呈现在我眼前的样子,也符合它冷门的样子——那样的安静,那样的平和。我在黔阳一家小客栈里,住了一星期,深深地喜欢上了它的“冷门”。</h3><h3> </h3><div>黔阳古城位于湖南省洪江市,距离“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只有50公里。它,就像是一位被历史遗忘的隐士,安安静静,平和淡泊。对我这样一个要逃离都市紧张氛围的上班族来说,这简直是量身定做的一个世外桃源,太好了黔阳古城旅游攻略</div><div>落寞乡人</div><div> 这是神秘湘西的千年古镇,“诗家天子”王昌龄的贬谪地。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诞生于此,诗人身后留下一座“芙蓉楼”屹立于此。</div><div>当人们拨开历史迷雾,重新审视这里,它的名字却已借助漫画的翅膀,为众多韩日漫画迷们所知——空灵的漫画家夏达在两地颇受追捧的《子不语》集里,描绘的那个“麟趾镇”正是以它为原型。</div><div> 它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比凤凰古城早900年。它就是被誉为“湘西第一古镇”的黔阳古城,地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两条河流——舞水和沅江在此交汇融合。</div><div>1 /8</div><div>方法/步骤</div><div>1</div><div>天子行吟芙蓉楼</div><div> 来到古城,第一个要看的,当然是位列“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诗家天子行吟处”——芙蓉楼了。</div><div> 芙蓉楼藏在一个面积不大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通透式的江南园林里。园门为八字形粉壁牌楼建筑,高达5米以上,楹联位置上书“龙标(黔阳旧称)胜迹”四个大字,旁边壁画有些斑驳,沧桑中透出旧时的繁华。</div><div> 入园,芙蓉楼即入眼帘。这是一座全木重檐歇山顶结构古楼,外檐16根立柱、内檐8根立柱支撑,分上下两层,地面为青砖拼花,窗门俱镂空雕花,花则为芙蓉戏凤。上层有对联为:“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楼下有对联为“龙标古名城千秋芙蓉在,贤宦留胜迹万世仰儒风”。相传此处曾有芙蓉仙子月夜呤诗弄凤箫,王昌龄便在此掘池、筑楼,皆以芙蓉名之,或宴宾会客、把酒赋诗,或问政抚民、苗汉同乐。</div><div> 王昌龄曾有《龙标野宴》一诗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受贬谪,但仍潇洒如故的豁达情怀。</div><div> 自古地以人名,名以文传。其实诗人当年的芙蓉楼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今天的芙蓉楼建于清嘉庆20年(1825年),道光19年(1839年)重修,乃后人不忍“朱栏藓没,锦字烟销”,依旧制筑成,以此纪念王昌龄,以及那些集文化精萃之大成者。</div><div> 位于园东北角小山上的玉壶亭更是点睛之作。该亭置于园中最高处,竹林环伺,或隐或现,飞檐翘角、翼然若飞。亭柱以秦篆书沈从文先生所撰的联语:“风动铃声穿楼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亭内立一石碑,名曰“三绝碑”。清代状元、书法家龙启瑞以篆书行笔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书成一个玉壶,由著名石刻家陈玉生镌刻,诗书刻合为“三绝”,碑、亭均由此得名。</div><div><br></div><div>2 /8</div><div>方法/步骤</div><div>2</div><div>古城古建古街道</div><div> 走出芙蓉楼,步行不到100米,就能看见一座巍峨的城楼,红砂岩的门楼保存较完整。这就是黔阳古城另一标志性建筑——西门,民国时期改为“中正门”,如今门楣上的三字即为军统大特务戴笠所书。黔城因扼沅江、舞水要塞,乃大西南之门户,故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已经成为重要军事城堡,城中原有五座城门,现仅存中正门。</div><div>3 /8</div><div>方法/步骤</div><div> </div><div>3</div><div> 进入古城,到处有丁字路,古街铺青石板,民居排列密集。店铺鳞次栉比,过街拱门层叠,巷子曲里拐弯,窨子幽深曲远,还有高高的风火墙,翘翘的屋檐角,雕花的木窗户,古朴的柜台子,都记载着古城年代的久远。黔城的古建筑分布合理,沅水、舞水河岸为城墙和各类楼宫,城内建有各类寺庙、宗祠、戏堂、书院、客栈、别墅、窨子。建筑结构以一层至两层居多,三层较少,以木结构为主,伴有砖木结构,为小青瓦坡屋顶。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建筑布局为九街十八巷,即在主要街道以外配以小巷道。</div><div> 古城南正街为旧县衙所在地的民情建筑风格古街,全长200米,宽80米,总面积16000平方米,街内青石板、木屋、祠堂、窨子屋、马头墙、铜钱漏、八字衙门门楼等古建筑古色古香,是千年古城的历史见证。</div><div> 古城万寿宫建在沅水岸边,正门为方形石柱砌成的三层浮雕石拱门,两侧和四周镶嵌着石板浮雕,宫内天井式古戏台镂刻拱顶,边栏雕花,过道青石铺地,厢房、看台环抱,并在左侧建有赵公元帅正襟围坐的财神殿,右侧建有会馆,为豫章商贾、会馆乡绅议事之地和文化艺人说书演唱之处。数百年来,作为江西会涫的万寿宫,来自赣江两岸的行商坐贾、名流俗子聚集于宫商议,为龙标人们广施善举,普结善缘。古城文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十三年(1080年),多次毁于兵乱,多次修缮,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亲笔所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圣庙大殿,乾隆十二年(1747年)形成规模,殿堂设置先师孔子牌位,两边厢房设先儒牌位,殿前龙盘石阶,中有泮池月桥(状元桥),宫墙左右门外各立一碑,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告示。</div><div> 1</div> <h3>流走的是缓缓沅江之水,流不走的是两岸磬石青山,流走的是悠悠岁月,流不走的古城深巷的铿锵。千里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