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看刘禹锡之大境界。学生时代学习过刘禹锡的这首诗,那时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知道它是具有豪迈之气的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也只是明白了后人对它的新解,对于这位伟大的诗人本人却从未深入的感知过。这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呢? </p><p>重学,应该说是新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深深地感动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茫茫宇宙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过是一蚍蜉而已,可刘禹锡在那样的中唐时期应是巨人般的存在呀,这是怎样的一位诗豪呀!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如此淡定,如此理智,如此豁达,如此乐观,如此坦然,如此坚韧,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呀!我想并且深信,这绝不是诗人一时的激愤之作,不是一时的昂扬喷发,乃是一种智慧、超然、大度、无私,是一种具有大格局,大境界的人才会有的自由、自然、淡然和随意呀!</p> <p>再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对诗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深刻的感悟,更加懂得了他之所以被称为诗豪的名副其实,更敬佩于他的伟大品格和精神。他的精神在古诗歌里犹如春天的气息,清新而又温暖!又犹如春雷滚滚,震撼人心又使人深深感动!</p><p>《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诗人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与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作这首诗作答。(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这首诗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颔联感叹旧友凋零、今夕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颈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困厄的豁达胸怀。在手法上,它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居易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不仅是相互劝勉,相互鼓励,更可以看出诗人将奋发昂扬重新投入生活的热情及历经磨难而坚韧不拔的意志。</p><p>这首诗是他对贬谪生涯的吹响的终结号角,更是他为继续豪气、大度走向新生活的抒写的人生宣言!</p> <p>唐代是一个高歌的时代。</p><p>他,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p><p>他,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p><p>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p><p>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p><p>他,就是诗豪——刘禹锡。</p> <p>跨越千年,我走进了那个时代的刘禹锡。他九岁就开始和诗僧皎然,灵澈学诗;十九岁北游长安;二十二岁和柳宗元一起考中进士;二十四岁授太子校书,之后和当时的名流李益,张登等交游。三十岁以后就参与了棋友兼好友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好友王叔文被赐死,顺宗也被迫退位,诗人刘禹锡也开始了他历时二十三年的贬谪之路。</p><p> </p> <p>朗州,被贬之路的首站。三十四岁的刘禹锡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却被赶出了朝廷,他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时,并没有消沉下去。诗人的个性是与众不同的,做事是与众不同的,不肯人云亦云,我即是我。《秋词》就是在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p><p>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p><p>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p><p>这首诗一反悲秋格调,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诗中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尽管这种自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那一只孤独的鹤所呈现的气势是非凡的。看到这壮美的白鹤凌空的情景,诗人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也勃发了出来!这样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的诗,这样高扬高尚的诗情,使我的心也随着时空的穿越驰骋于碧空之上了。这样的气概,这样的境界也只有刘禹锡莫属了!</p> <p>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奉召回京。十年之后,再回京城,已经是物是人非了。看着这十年之间由于投机取巧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再看看到处都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诗人很不以为然,于是借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p><p>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p><p>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p><p>明眼人一看,此处桃树千株,不是暗指十年来在政治上投机取巧而得意起来的新贵么?于是这首诗一出来,诗人再次被贬。他何尝不知道后果,但揭露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也算大快人心,诗人又乐呵呵地上路了。</p> <p>经过讽诗一事,对手们对刘禹锡甚是“照顾”,将他贬到偏远的广东连州,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十年后,刘禹锡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庶的安徽和州。不过他又在这里遇到一个小人。</p><p>策知县虽比刘禹锡低一级,但有实权,而面对贬官,地头蛇更不会客气。在唐朝贬官很没有地位,来到和州后,策知县一次次刁难,一次次的给刘禹锡找麻烦。按规定,诗人应住在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可知县偏让他住到城南门,不仅远离市区,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芜。诗人并不知情,见此反而心生喜悦,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如此清净甚好!顺笔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p><p>知县知道后恼羞成怒,又让他从城南搬到城北。刘禹锡环顾新房,房间缩小了一半,旁边只有一条小小的德胜河,但一到春天,河边杨柳依依,满眼春色。此情此景让他仿佛身在长安,于是又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p><p>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还"思争辩""心在京"因而就继续搬,又把他转移到城中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面对知县势利小人的嘴脸,刘禹锡反倒觉得滑稽可笑,淡定从容地写下让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p><p> </p> <p>这篇铭文诗人找人刻在了石头上。面对京城权贵,面对知县官吏,我们的诗人看着满天红艳艳的晚霞说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在此山,此山即昆仑;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长江黄河;在此陋室,这里便是世间天堂。没有宽屋大厦、江景柳色又如何?被小人刁难又如何?他们剥夺的只是身外之物,却永远无法触及诗人的内心。</p> <p>大和二年也就是828年,刘禹锡返回长安,13年前玄都观里面桃花盛开的印象又再次浮现在脑海,所以回到长安的第一个春天,想到的第一件事即是重访玄都观,看看那里的桃花,是不是繁盛如昔,可是当他来到玄都观,里面没有看到桃花,而只看到荒凉的苔藓和野菜花的时候,他的心情却不是遗憾、沮丧、失望,而是无比的欣喜,无比的喜悦,所以又挥笔写了《再游玄都观》:</p><p>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p><p>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p><p>依然如故,不改初衷,而这一首桃花诗更为辛辣,更是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23年的放逐生涯,也许可以磨平所有人的棱角,也可以使所有人心生抱怨,但偏偏没有磨平刘禹锡的棱角,这一年刘禹锡已经过了57岁,早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但他依然毫不掩饰,好像只属于年轻人的那份锋芒和锐气。他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他依然是那个充满敬意和梦想的刘禹锡。繁华散尽,浮生若梦,两首桃花诗,一生坎坷路。即便桃花诗,一次又一次给刘禹锡带来厄运,但命运的一再摧残,并没有改变他不屈的个性,他的率性天真,他的大度从容,他的刚直不阿,不忘初心的选择,他的豁达乐观,光明磊落的胸怀,永远是我们可爱的,可敬的诗人所拥有的格局与境界。</p> <p>退居洛阳6年后,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下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却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物王叔文倾情辩护,最后一次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p><p> 永贞革新历时只有100多天,刘禹锡却用了一生来坚守。</p><p>一次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他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p><p>在高手林立,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我们的诗人或许不是才情最盛的,却一定是最倔强最乐观的,他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斗士情怀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豪迈诗情让我们相信:“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p><p>而我们的诗人选择的是:坚守信念,永不言弃。</p><p>豪情一生若此,恰似碧霄一鹤,吟啸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