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与新做

墨语洗心

<h1>  我其实挺讨厌修补东西的,费那个心,还不如再买一件。拆旧改做不如新做省时省力,也是一样道理。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再高大上一点,是不是就是断舍离呢?</h1><h1> 然而,说这句话时,我们有时忘了过去,也想不到未来,那些需要修补的外物与人事。</h1> <div><br></div><h1> 作为70后的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也没几件新衣服,只有过年时才一定有新外套。而外套里面的那棉袄棉裤不是每年都换新布做的,都是我们长一年棉衣接一块,实在不能用了才换新的。所以每次新棉袄棉裤都要做得肥肥大大的,而那时的小孩也配合,每年都长高但不长胖,这样就能一年接一块,能用好几年呢。以致于每次穿新棉衣我都要抵触,不合身啊。等合身了,衣服穿熟了,就是结成彩旗样的啦。即使到现在,我都觉得衣服是越穿越舒服。</h1><h1> 有一年贪玩不小心挂坏了棉裤,得在被窝里躺着,等奶奶补好了才能再出去玩。</h1> <h1>  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心酸。但那时不是心酸,而是习以为常,因为那时别人家也这样。至今记得奶奶和娘给我们兄妹四人做棉衣时,每次都要把存旧布碎布的包袱找出来,比比这比比那,总想找到最合适的那一块。而我也帮忙找,忙没帮多少,混得满身都沾满了棉花的毛毛儿。</h1><h1> 修修补补不只是雷锋同志的专利,而是那个时代物质贫乏的代名词,是多少代母亲紧衣缩食愁肠百结的见证。</h1><div> </div><h3><br></h3> <h1>  而后,自己有了孩子,就不愿特意给他买大号的衣服和鞋子了。小时候自己感受到的不方便不愿让孩子再尝受了。坏了的衣服,除了袜子,会自己小缝一下,其他都不修补了,一是时代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二是也真没有缝补的技术,更不要说做衣服的本事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解放了,可父母一代没有,他们开始做最新最软最暖和最方便的棉衣给我们的孩子。而我们孩子下一代人的棉衣呢,交给商人去解决吧。</h1><h1> </h1> <h1>  而交给他人来修补的还有一件与每个人有关的事情,那就是疾病。但愿它不是你的未来,却会是有人的未来或现在。小打小闹的病自己扛一扛就过了,至大打个点滴也就行了。但轮到医生给人修补的时候,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坏了都可以一丢了之。我们珍惜的东西,比如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有重要关系的人情,与我们生活质量有关的性格缺陷,我们无比重要的身体与精神健康,一旦出了问题,要及时修补。</h1><h1> 有了这样的体会,趁着天气晴好时,外出走走看看,普普通通的景色入了心,便发现无处不美景。秋日的艳阳与金黄,芦苇的疏朗与满山的红叶自不必说,连冬日的风景也别有韵致。</h1><div> </div><h3><br></h3> <h1>近几日风大,外出不得,便整理旧东西。找出了自我们结婚以来老公自己买的唯一一件毛衣,还找到儿子高中时的第一件毛衣。也巧,两件毛衣都是右肘弯处磨破了,便丢在了衣橱里。没有什么缝补兴趣的我突发奇想,要不补一补吧。于是便买了布贴,完成了我从来也没想做的事,虽然做得很丑,也改变不了衣服的旧,却不再是破的了。心里很满足。</h1> <h1>  修旧不如新做,这句话看来要慢点说。或许玉镯碎了,修补上金,是金玉满堂;衣服破了,绣上梅花,是一片丹心;婚姻乏味了,修以初心,是再续良缘;身心累了,遇上仁者爱心,会是一个传奇。</h1><h3> </h3> <h1>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意图画,就在这修修补补里成了现实版本。</h1><h1> 修旧与新做的关联正如人事因缘,还真不是我所能参透的呢!</h1><h1> 2018年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