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第八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会教的老师让学生自己读书去发现、总结;不会教的老师把答案端给学生。会教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不会教的老师只关注学生"掌握了没有"。会教的老师重视问题的思维价值;不会教的老师追求学生脱口而出。会教的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会教的老师只满足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现成的答案。会教的老师教方法、教习惯;不会教的老师教知识、教答案。会教的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及时点燃那些思维的火花;不会教的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回答是否完整。会教的老师期待学生潜心读书后的深度思考;不会教的老师满足于摘取文本的答案对答如流。<br /> 上述七条不同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思维还是学生的记忆。 <br /> 上述提到不会教的教师的各种表现形态,这在我国目前尚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它涉及的心理成份主要是记忆,深度学习比较少,它的好处是费时少,一般学生如只想上普通高校的话,这种记忆型的学习方式应付目前考试还比较有效;会教的教师的各种表现形态,它涉及到高阶思维乃至创造性,属"深度学习",这种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形态应该大力提倡,也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改革想解决而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