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姚敬厚</span></h1> <h1>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他们以木头为材料,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工农业生产等都离不开木匠。</h1><p class="ql-block"><br></p> <h1> 木匠的祖师爷为鲁班。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了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h1><p class="ql-block"><br></p> <h1> 自古以来,大凡入了木匠这个行业,大家就十分的崇拜“鲁班爷”,以鲁班为榜样,刻苦学艺,勤于操作,勇于创新,先后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木匠师傅,留下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在苏北里下河一带,一位优秀的木匠师傅,不仅要是个行家里手,而且要术有专攻,方能赢得人们的赞许。</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过去,蒋庄的木匠较多,有名气的有季殿鹉、邹桂年、黄恒珍等。邹桂年早年是从兴化发财巷移居到蒋庄居住的,以开棺材铺为主业,人称短木匠。邹桂年生有两个儿子:邹淦太和邹淦岸,他们都是子承父业,从事短木匠的生意。黄恒珍是江都杨景村人,早年长期在村里大财主卢金淦家做木工,主要从事车船农具的建造和维修,黄师傅的技艺和人品深得庄头董事卢金淦的赏识。民国十四年春蒋庄修缮吉祥寺(西庙),“灵霄宝殿”的活计就是由黄师傅承担的,许多工艺遗存至今,仍然得到后人的啧啧赞许。</h1><p class="ql-block"><br></p> <h1> 坊间认为技高一筹的当数本村木匠季殿鹉。季殿鹉师从茅山师傅,学成回来就先后主持了东庙和西庙的修建,尤其是雕刻技艺赢得了众人的夸赞。季殿鹉婚后生有三个儿子:季庭龙、季庭樑、季春玉。长子庭龙做了几年木匠,后从军撤退到台湾定居;老二庭樑、老三春玉一直在本村做木匠生意。季氏木匠不但在钉船造车(水车),建房搭屋,打制家具等方面有一手,而且在木器雕刻方面也显山露水。蒋庄人最为信奉的都天菩萨像,在文革期间被焚毁,文革后修缮寺庙,季春玉主持雕刻了都天菩萨像,形神逼真,人人称赞。蒋庄集贤禅寺(东庙)的大雄宝殿,就是由季殿鹉的孙子季秧台主持施工新建的,整个大殿尺寸合理,气势恢宏,每个图案都是精雕细刻,技艺精湛。后来蒋庄吉祥寺(西庙)修缮,也是聘请了季秧台主持施工,整个西庙修旧如旧,风貌依存。正殿“灵霄宝殿”门上的裙板是以《三国演义》为版本恢复雕刻的,东厢房门上的裙板是以《西游记》和《八仙过海》为版本雕刻的。图案中的人物山水、动物兵器,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h1><p class="ql-block"><br></p> <h1> 据受访的季秧台师傅说:“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h1><p class="ql-block"><br></p> <h1> 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h1><p class="ql-block"><br></p> <h1> 季秧台师傅还告诉我们:“要将选好的用于雕刻的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板材、方才或圆木),搁置成垛,垛底离地60公分左右,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木材逐渐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h1><p class="ql-block"><br></p> <h1> 雕刻一般要经过这样的几个步骤:①先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②凿粗坯,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③修光,运用精雕细刻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④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⑤着色上光,着色的颜料一般是指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们的特点是覆盖性小,有较强的渗透性。”</h1><p class="ql-block"><br></p> <h1> 采访快要结束时,季师傅还不无自豪地说:“每当雕完了一件作品,从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有如孕育生命的诞生,会有一种成功和收获的快感。细细品味,好似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过程,这或许就是创造的魅力。不过要真正感受到它的这种无穷魅力,今后还要多雕多练,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木雕风格。”</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在此表示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蚌蜒河畔蒋家庄》村史村志编写小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