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平乐福兴,依山傍水,青山叠翠。福兴有个上盆村委,座落在青山环抱之间,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有喜好读书的传统。上盆有个自然村,叫鸭公井村,据老一辈的人讲,好多好多年前,一对仙鸭夫妻远道而来,半道中母鸭因伤落荒于江左(即现在的鸭婆屯村),公鸭为了救治母鸭,听说上盆方向有一口神井,只要取水回来便可治愈伤痛,结果一头扎进深井,却再也没能上来,村民感念仙鸭凄美的爱情故事,就给这口井取名为鸭公井,鸭公井村也因此而得名。</h1> <h1>鸭公井村的来龙去脉随着岁月更替,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同时,一个生活在村子里,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年届97岁的杨进修老人的人生经历,随着人们寻找抗战老兵的人生足迹,慢慢的变得清晰起来。杨进修出生于1921年农历10月16日,父亲杨贵明、母亲张四妹是鸭公井村地道的农民,杨进修共八子妺,六男二女,他排行第四。民国时期,上盆排楼出了个县长叫李纯一,李县长体恤村民外出求学之苦,出资修建了一所中心学挍,取名"平乐县上盆中心学校",因办学目的明确,不少本地少年得利于"近水楼台"之便,有幸就地入学,杨进修便是其中之一。<br /> </h1> <h1>小学毕业后,按照杨进修的学习成绩,本可到县城继续上初中和高中,毕竟家庭人口多劳力少,父母无力资助,只好留村务农,分担家庭急需。1940年,杨进修经人介绍,与福兴桃竹桥村姑娘黄秀英结为夫妻,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生活。1943年,抗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国共两党正四处扩充队伍,力争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国民党政府派员到乡村动员青壮年参军,打日本保家卫国。国民党过去的征兵不叫征兵,叫抓壮丁,专门对付共产党,两丁抽一、三丁抽二,六丁抽三,不容你去还是不去,闹得乡下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如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杨进修的父亲杨贵明,一家伙把包括杨进修在内的三个成年孩子送去了当兵。</h1> <h1>杨进修入伍后,编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练习营、机枪防毒排,在校期间,杨进修见过一次最高长官蒋介石,蒋介石到军校训话,杨进修等人负责外围警戒,离得比较远,除了"娘希匹"三个字,其它都没听清。但是杨进修还清楚的记得,他的司令长官是甘丽初、罗卓英,副营长李金星(音)、连长吴桔英、排长黄国荣(湖南人)、班长周德荣、战友有莫枝兰(昭平人)、杨如球(平乐人)、蒲庭乡(平乐人)。部队先是在桂林市北门驻扎,半个月后,连队转入桂林李家村集训,那时候条件相当艰苦,上面不发薪水,连饭都吃不饱,脚下穿的草鞋都要从家里带来。训练更是一盘散沙,说是机枪连,配备的都是79步枪和俄罗斯步枪,还不是每人都有,唯一的一挺轻机枪由杨进修、莫枝兰使用。白天有日机轰炸,大家只能躲进山洞里,晚上训练,长官们休息的多,出来的少,士兵们懒懒洋洋,都在捱时间,根本体现不出训练效果。1944年5月,杨进修随部队开赴湖南桃川、古潮村(音),后接到上级命令撤回广西,阻击入侵广西的日军,部队边打边撤,退守龙虎关打伏击。短暂的交火后,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导致龙虎关失守,部队溃不成军。龙虎关惨败之后,杨进修返回家乡,不久日本兵沿沙子入福兴,一路烧杀掳夺杀到上盆,杨进修目睹日军的残暴罪行,只恨自己身旁没有一支武装队伍,只能凭借在部队学到的一点军事常识,协助乡里有组织的疏散村民,最大程度减少伤亡。</h1> <h1>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4年农村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大进程中,杨进修一直担任会计工作,凭借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一技之长,杨进修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成绩,多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其中,高级社步入人民公社的过程,因其各种利益冲突,各种矛盾交织,开展工作之难,让杨进修至今仍记忆犹新。作为会计,他的首要任务是负责上游、上盆等几个村公所,好几千人口的耕地、耕牛、农具、劳动力等情况一户一户的摸排统计工作。难度之一就是耕地、耕牛和农具的统计,每一项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瞒报漏报者大有人在。时常是这里刚刚统计完毕,那边又有新的状况出现,常常为了统计数字精确,一户人家就会有反复来回丈量统计的情况发生,光耕地丈量,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给新兴的人民公社提供准确的统计数字,杨进修经常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从不叫苦叫累。<br /> </h1> <h1>新中国建立以来,杨进修先后担任会计工作二十余年,却始终是一个不吃"皇粮"的干部,人们把他形容为一把"铁算盘",指间拔弄着算盘珠子,进进出出之间守护着集体财产安全,则不带走一根稻草。杨进修在工作中是一把好手,在鸭公井村也是上下一致尊敬的好人,他见多识广,明辨是非,但凡村里乡邻不和、家中矛盾,他都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充当和事佬。对于村规民约,他不仅率先模范遵守,还倡导正能量的风尚,除去旧习气的封建影响。村里文体活动单调,青年人除了打牌喝酒,还常会惹是生非,杨进修就带着村里的年轻人,硬是将村里一个小山坡铲坪,修建成篮球场,让年轻人的过剩精力有了用武之地。在鸭公井村,杨进修的为人透着满满的正能量,就好比一股山泉,观之清彻透亮,饮之心旷神怡。</h1> <h1>杨进修与妻子黄秀英共生育六个子女,两男四女六个儿女尽管都出自农村,从小受到父亲为人处事的影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兢兢业业,有的入了党、有的担任领导职务、有的成为业务骨干,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家国情怀的人生。大儿子杨学良,1962年由父亲亲自送去当兵,实现了杨进俢保家卫国的夙愿,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后分配在虎豹电站工作;二儿子杨学初,平乐中学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65年进入平乐粮所,1970年调入平乐县福兴供销合作社,后因工作出色,调任沙子供销合作社主任直至退休;大女儿杨钦凤,1966年平乐中学毕业,参加湘黔枝柳铁路建设,由于表现突出列入提干培养对象,终因父亲有"国军"历史而未能实现。杨钦凤回乡后,在父亲的教诲下,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加集体生产活动,担任了村上妇女主任职务,如今杨钦凤虽以年过七旬,仍老骥伏枥,积极参政议政,战斗在妇女工作的第一线;二女儿杨学杰(中共党员),平乐中学毕业后,于1972年9月就读于平乐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到长滩、福兴等地任小学教师,后调入桂林市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任教;三女儿杨学英,1976年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不错,无奈当时取消高考,杨学英参加沙子班山尾电站建设三年后返乡务农,成家后,她把上大学的理想寄托于女儿身上,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女儿先后以优异的的成绩被大学录取,圆了母亲的上大学之梦;四女儿杨建梅(中共党员),平中毕业后考入卫校,毕业后分别在源头、沙子等地卫生院从事护士工作,后调入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任护士长职务。更让杨进修老人感到欣慰的是,满堂儿孙当中,孙辈及曾孙辈已有10人考取大学,改写了家族当中没有大学生的历史。</h1> <h1>2015年9月3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当年以国共两党结成的统一抗战,和全民抗战的历史地位,将这一天规定为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年,全国"两会"最终确认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阅兵。随之,举国上下掀起了怀念抗日老兵和寻找抗日老兵的热潮,一桩桩,一件件淹没在历史长河的,抗日老兵的人和事开始浮出水面。此时此刻,杨进修老人已95岁高龄,面对鲜花和荣誉,他更多的感慨却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和倒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刀下的无辜平民……<br /> </h1> <h1> 如今97岁高龄的杨进修老人,在满堂儿孙的关心、照料下,过着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他早睡早起,粗茶淡饭,与街坊邻里谈点板路,从电视上了解些国家大事。他还喜欢看电视剧,尤其是反映抗日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每当电视上出现痛击日本鬼子的画面,老人家就会开怀大笑,那神情,就像个孩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