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

家丁

<h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97.3.14—1955.4.18),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硕大无比的丰碑,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无容置疑的。但是,关于他的哲学思想,尤其谈到他的宗教信仰问题就有了不同认识。有人提出爱因斯坦何以信仰宗教?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对于全面理解爱因斯坦有着关键的意义。在此试着对这个问题做一简单的分析。</h3><h3>静心阅读爱因斯坦的相关论著,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对这位科学巨人的宗教信仰做出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不恰当、不全面的,甚至是一种浅薄的误解,因为他的信仰实在不同于一般。</h3> <h3>其一、爱因斯坦原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但科学使他的信仰发生了转折。<br /></h3><h3>他在《自述》中写道:"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十二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h3><h3>对此,爱因斯坦自己做过评论:"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 的桎梏中, 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同上)</h3><h3>在一篇关于爱因斯坦青少年时代的文章中有对此事的记述:"但是他作为一个孩子,一时失去了宗教,他曾渴望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必然意识为内心生活和外部的世界建立一种牢靠的基础。就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他遇到了这本几何学小册子。这个事实的确有着重大的意义,以致半个世纪以后,他把它说成是神圣的小册子。"(《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100页)</h3><h3>从此以后,他就把外在的自然世界一一伟大而永恒的宇宙之谜——作为了观察和认识的对象,走上了科学探索的崎岖之路,尽管他认识到,这"并不象通向宗教天堂的道理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 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第4页)</h3> <h3>其二、爱因斯坦信仰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对此,我们不能从一般的意义上去理解。科学家的宗教感情是系于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之上的,他们心目中真正的"上帝"是庄严、和谐、永恒的宇宙秩序和自然规律。<br /></h3><h3>每位科学家都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努力揭示茫茫宇宙(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即依靠人的理性的力量去发现和认识早已存在的秩序井然的字宙结构和设计。简言之,追求真理和永恒。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对宇宙的一种深深敬畏和无比赞叹的近乎崇拜的心理和感情基础之上的,从广义上讲,它颇似一种虔诚、纯洁的宗教感情。</h3><h3>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这种宗教感情也有一段明了的解释:"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知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50页)</h3><h3>爱因斯坦本人曾多次公开谈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所谓的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什么。他在一则电文中最简明扼要的回答了别人的询问:"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33页)</h3><h3>斯宾诺莎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的唯物主义立场。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实体,就是大自然。它只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运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界的规律极其广阔。并且,《圣经》 中讲述的一些事物都可以用自然原因来解释。</h3><h3>斯宾诺莎心目中的上帝不是一个人格化了的神,而是自然,"上帝" 就是自然。他认为:"自然的效能与力量就是,上帝的效能与力量,自然的法则规律就是上帝的指令。"(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1页))</h3><h3>这就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实质上是打着神学的旗号去反对神学,泛神即无神。</h3><h3>可见,爱因斯坦的"上帝"是被斯宾诺莎由神还原而回的大自然,是自然运动的内在规律。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晚年更加酷爱斯宾诺莎的学说,泛神论实质上是这位科学巨人深邃思想里层的真正信仰。</h3><h3>爱因斯坦讲过:"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 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照通常的说法,这可以叫做"泛神论的概念(斯宾诺莎)。"(《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34页))</h3><h3>爱因斯坦的另一段论述也助于认识他心目中的"上帝":"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样。在后者看来,上帝是这样一种神, 人们希望得到它的保佑,而害怕受到它的惩罚.....可是科学家却一心一意相信着普遍的因果关系。"(《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第一卷第283页)</h3> <h3>其三、爱因斯坦反对迷信,反对人格化了的上帝,信赖人及其自身的力量。科学巨匠的头脑中根本不存在迷信的东西,也不存在一一个能掌握人间祸与福、生与死、现世与未来的人格化了的上帝。</h3><h3>爱因斯坦坚定地认为:"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34页)"我想象不出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会直接影响每个人的行动,也想象不过出上帝会亲自审判那些由他自己创造的人。我想象不出这种上帝,尽管现代科学对机械因果关系提出了一定的怀疑。我的宗教思想只是对宇宙中无限高明的精神所怀有的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心情。"(海伦·杜卡斯等编《爱因斯坦谈人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h3><h3>美国一位传教士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就"相对论的宗教含义"提出了一些问题。爱因斯坦明确地做了答复:"我认为相对论的基本理论和与一般科学知识大相径庭的宗教没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人们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逻辑概念来领会客观世界内部的相互关系。当然,对相对论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用逻辑思维来认识这种深奥的相互关系,就会产生一种宗教情绪,但这种宗教情绪同一般人通常称所之为的宗教情绪大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对物质宇宙的结构模式所产生的一种敬畏心情,它不会使我们创造一个类似人的形象的神,由他来向我们提出种种要求,照管我们各人的事务……"(《爱因斯坦谈人生》,第61页)</h3><h3>爱因斯坦抛弃了人格化的神,依靠人类自身的信念和力量去认识世界,揭示真理。这一点,对于他一生的巨大科学成就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勤奋探索精神,来源于他对人类和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献身精神。</h3><h3>对于自己在科学上的不懈探索,爱因斯坦在其《我的信仰》一文中有一点解释:"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神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50页)</h3><h3>我们在爱因斯坦的言论中,经常可以见到"上帝"之类的词语,这是出于方便和幽默。生活在宗教社会中的爱因斯坦,习惯于用宗教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科学观念是不奇怪的。在宗教语言和科学语言这两种语言中的同一个词汇,却常常有着不同的内含。</h3><h3>"圣经中的天堂(heavens) 与我们把飞机与火箭送上去的天空(hea-vens)很少共同之点。……科学试图赋子自己的词以客观的意义。"(W·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0页)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把握爱因斯坦言论中的宗教语言,才能尽可能地接近他的原意,以正确理解其思想的全貌。</h3> <h3>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宗教信仰对宗教徒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影响较大,而且真正的宗教不可能促进科技发展,但是,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所具有的那种深沉的"宗教感情"(我们可称之为"科学家的信仰"),却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h3><h3>爱因斯坦在谈到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时说:"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42页)</h3><h3>爱因斯坦在一次题为《科学与宗教》的演讲中明确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转引自赵鑫珊芳《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23页)</h3><h3>这种深挚的信仰在科学家心目中最终转化成了对宇宙之秘、天地之美、万物之理进行不懈探索的志向、信念和行动。</h3><h3>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写下了这段话:"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沉思,就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34页)</h3><h3>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毕生追求。</h3><h3>正是一批批优秀科学家的这种追求,才使得人类的科技水平达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宇宙的井然秩序和壮美没有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敬畏之情的人,一个对大自然没有充满强烈热爱之情的人,会献身于对大自然普遍原理的不屈不挠的探索和追求,会给人类现代科技大厦奠定如此雄厚和坚实的基础。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贡献在于引导人们逐渐对人及其自身理性力量越来越信赖。</h3><h3>哲学老人黑格尔也认识到理性的意义,他的话颇有启发性:"我首先要求诸君只须信赖科学,信赖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于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研究科学亦如此一引者)人既然是精神,则他必须而且应该自视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切不可低估或小视他本身精神的伟大和力量。人有了这样的信心,没有什么东西会坚硬顽固到不对他展开。那最初隐蔽蕴藏着的宇宙本质,并没有力量可以抵抗求知的勇气;它必然会向勇毅的求知者揭开它的秘密,而将它的财富和宝藏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h3><h3>爱因斯坦病逝前,留下了一句对自己一生有总结意义的话:"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94页)</h3><h3>正是科学家的这种精神才使科学不断深入发展,正因为此,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理解才是他对人类的无与伦比的贡献,才使他成为科学时代的科学巨人,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h3> <h3>(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