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师381团广西子弟石坑怀旧之旅

秋叶🍁

我们是解放军43军127师381团部队子弟。是在军营出生,在军营长大的红孩子。如今我们已年近花甲,体验了人生五味,经历了世事变迁。却在梦里常牵念着儿时最纯洁、最天真无邪的时光。 <div>  2018年6月2日,我们一行八人带着儿时的记忆,来到梦中牵念的大山~~~广东省英德市石坑村,一个被大山环饶的小山村。</div><div> 1961年父辈们从海南岛换防到石坑。次年我们随后也到了石坑。当时没有房子就借住在老乡家里。部队营房、家属房及师部育英学校等等驻防包括当时的石坑小学全都是父辈们带领战士们自已烧砖,自己打石一点一点建造的。</div><div> 虽然我们在那里只生活了六、七年,出于对父辈们的崇敬,且在六十年代那个特别的年代里,那里犹如世外桃源,我们的童年依然五彩斑斓,回味无穷。 </div><div> 我们无论走了多久,走了多远,都忘不了在这大山里的生活。</div><div> </div> <h3>五十年了。昔日的381团团部现已成为石坑村公共服务站。</h3> <h3>驻地被大山环绕着。有如其名象一个大石坑。</h3> <h3>富饶美丽的大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许许多多乐趣。上山砍柴火,河沟里摸鱼抓虾,靶场的山坡挖弹头~~~都沥沥在目。</h3> <h3>这是团部办公室,父辈们工作的地方。</h3> <h3>团部门前的两棵大松树只剩下这棵了。</h3> <h3>石坑村毛书记刘村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中间穿红色t恤衫的是毛书记)</h3> <h3><font color="#010101">被岁月剥落的营房,依旧换发着亲情的呼唤。</font></h3> <h3>大礼堂还完整保留着。</h3> <h3>看电影的地方如今成了新石坑小学的操场。</h3> <h3>站在空旷的操场,体会着还是毛头孩子时看电影的感受。</h3> <h3><font color="#010101">部队门前的小桥。</font></h3> <h3>游泳池已面目全非了。</h3> <h3>母亲们工作的地方。</h3> <h3>昔日的石坑小学。</h3> <h3>我们仿佛回到童年,王老师教语文,蒋老师教唱歌~~~一切一切都是那么深刻。</h3> <h3>排徊许久,不愿离开。</h3> <h3>重返上学的小路</h3> <h3><font color="#010101">小时候的摸🐟抓虾的小河沟。</font></h3> <h3>曾经避过风躲过雨的松树洞。五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此挺拔。</h3> <h3>家属院原本有3排,如今只剩下第一排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欢呼,我们回家了。</font></h3> <h3>左边第一个是石坑村刘村长。刘村长热情地欢迎我们回家了。</h3> <h3>海江的家</h3> <h3>小兰和建国的家</h3> <h3>海勇的家</h3> <h3>特别激动的是遇到了发小。</h3> <h3>发小相逢,感慨万千,忍不住热泪盈眶。</h3> <h3>我们感谢这位穿着红背心的退伍军人,是他和他的家人保留住那排团部家属房。</h3> <h3>曾经的打靶场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h3> <h3>曾经就读育英学校的哥哥姐姐。对那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怀。</h3> <h3>师部育英学校。那时的孩子们可都是住校哦。</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学们,你们好!</font></h3> <h3>还认识我吗?</h3> <h3>再过五十年也忘不了。</h3> <h3>我们想念同学们了。</h3> <h3>再见了英德。再见了沙口。再见了石坑。</h3> <h3><font color="#010101">返程中看望了建国的父母。</font></h3> <h3>临走时,我们在红孩子这面旗上逐一签名,并将旗帜留在了石坑村委。我们希望381团的后代永远继承父辈们的红色精神。</h3> <h3>  一点点一滴滴,我们拾掇着儿时记忆,了却了魂缠梦绕的心愿。</h3><h3> 我们相约,继续追寻儿时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