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岭华作品欣赏

听雨轩艺术馆

<h3>诗境的追寻</h3><div>文/王岭华</div><h3>早在一千五百年前,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这一理论。一个“动”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重要区别。众所周知,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一个凝固的时空瞬间为己任,它以科学的解剖与表现无限远的焦点透视规则相结合,力图在画面上还原一个真实的物理空间。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如克利.康定斯基等都在现代主义探索中重视绘画语言的音乐性表现,但他们终究不能不为此而背叛他们传统的再现美学,并抛弃了当时东方人赞不绝口的科学解剖与透视。而中国传统绘画虽不写实,但更侧重于心理空间的绘画,强调意象的诗境表达。“气韵生动”之“动”,便有时间的参与,固中国传统绘画是空间与时间结合的四维表现。运动之美的产生在于节奏和韵律,因此,“韵”便是中国绘画语言中特有的诗化因素。“气韵”,这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宗白华语)。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语言不仅负载着物状叙事的功能,而且通过节律性的表现成就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视觉音乐效应。“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况)。因为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最容易引发受众产生异质同构的心理共鸣。“寻声律而定墨”(刘勰)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的表现性原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化门类,包括小贩的沿街叫卖和哭坟。古代的中国人将“乐”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与治理社会的“礼”同等重要。古代文人的第一修养,便是琴。这科音乐修养加上他们原本谙熟的诗词文字韵律的功底,使他们最终在中国美术史上创造最具音乐效应的绘画-文人画。在勾皴点,染的技法程式框架中,以虚实为核心形成了绘画语言要素的对偶组合格局。如构图的开合,形态的方圆,黑白,执笔的中(锋)偏(锋),运笔的顺(锋)逆(锋),行笔的疾缓,以及如墨和色的浓淡,枯润等。这种对偶的组合如同诗词中的平仄对偶,是便于实现语言节奏化的处理,是语言进人诗化的重要基础。中国绘画语言的音乐性或曰诗化,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最鲜明的特征,也应当是当代继承传统的重要内容。当代人经受了写实主义的洗礼,承受着科学造型与透视观念的制约,更多的是依赖绘画的构图经验与造型的生动性来进行表现。这样便使得绘画言语的叙事性排斥了言语的诗化表现。所以艺术探索对我们应当具有启示性。</h3><div> 贰零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夜</div><h3> 记于王岭华画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