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草陂村

中文数字化家谱智能编辑平台

<p> 我的家乡草陂村</p><p> ◎李幼安 整理</p><p> 我的家乡草陂村,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沙窝乡北部,人口总数4815人,辖十四个村民小组。草陂是一个多姓居住的居民村。在各姓氏祖先来此定居之前,草陂境内曾有沈、柏、余、方、曾、殷、许、乌、范、丁、董等姓氏在此居住过,这些姓氏不知何故,在什么年代消失得干干净净。后来定居草陂并有后代延续至今的姓氏有二十五个。建国初,草陂有20多个大小不等的自然村落,大多居住了200年以上。民国初期至解放后,或因投亲,或因招赘,或因自谋出路,又陆续迁入了七个姓氏。</p> <p>  <b>发展历史</b>&nbsp;</p><p> 鄂州史称武昌。宋代,武昌县先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元代,升武昌县为散府,后废散府复为县,属湖广行省湖北道武昌路。清代,武昌县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民国,武昌县改鄂城县。1983年成立鄂州市,鄂城县、鄂州市县市合一,遂更名为鄂州市。草陂今属鄂州市鄂城区,为沙窝乡管辖村。</p> <p> <b>第一节 沿革</b></p><p> 宋、元、明三朝,草陂属武昌洪道乡洪三里,简称洪三草陂堡。</p><p> 清代,县设七乡,编户三十七里,镇市二十三里,草陂仍属洪三里草陂堡。</p><p> 民国元年至22年(1911一1933)年,沿袭清制未变,草陂属洪道三里草陂堡。</p><p> 民国23年(1934年),实行分区设联保,属第五区,名为草陂堡。</p><p> 民国30年(1941年),全县四区,38联保为草陂堡。</p><p> 民国33年(1944年),全县设17乡,属建功乡,名为草陂堡。</p><p> 1949年11月,县撤销国民政府乡镇建制,成立区乡,属燕矶区草陂管理区,名为七里乡,辖草陂、渔坝。</p><p> 1953年,草陂域内分设七里乡和四</p><p> 1954年,全县划分12区,属七区(燕矶区)草陂管理区,为七里乡(含渔坝部分湾组)和四咀乡(含杨家咀)。</p><p> 1956年,属鄂城县燕矶区草陂乡,为第一社(初级社)。</p><p> 1957年隶属杨叶指导组草陂乡,域内设3个髙级社:分别为先锋一社、金星二社和先锋六社。</p><p>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燕矶区草陂人民公社(辖草陂、渔坝、加奖、牌楼),名为草陂大队。</p><p> 1959年,仍属燕矶区草陂人民公社,为突出军事化管理,草陂大队改名草陂连。</p><p> 1961年,原鄂城县改为鄂城市,属燕矶区草陂人民公社,名为草陂大队。</p><p> 1964年撤小社并大社,属燕矶区黄山公社,名为草陂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全县划分24个公社,属沙窝公社,名为草陂大队。</p><p> 1984年政社分开,属鄂州市程潮派出区,沙窝乡,名改为草陂村。</p><p> 1987年撤派出区,属鄂城区,沙窝乡,仍名为草陂村。</p><p> 1987年至今,命名未有变更。</p><p><b> &nbsp;</b></p><p><b> 第二节 区划</b></p><p> 草陂村解放后经过了七里乡(后分七里乡和四咀乡2片区),先锋一社、金星二社、先锋六社(三社并存)、草陂大队、草陂连、、草陂村等多个行政命名。而辖区内的自然村之命名亦随之变更。</p><p> 1950年,七里乡管辖草陂域内20个自然塆(王家塆、阳山嘴、朱家咀、钓鱼台、水流塆、张家道、毛铺垴、彭家塆、殷家塆、肖家破屋,毛家垅董家、新田铺、吕家上塆、吕家竹林、上彭塆、曾家道、董家洪、丁阁垴、江家塆、严家道)和渔坝所有塆组。</p><p> 1953年,李家墩从石山乡转回与朱家咀、钓鱼台、杨家咀组成四咀乡,其余塆组与渔坝塆组统称为七里乡。</p><p> 1955年,为便于管理,本乡新田铺、吕家上塆,分别划入沙窝东方红33社、34社。</p><p> 1956年,成立初级社,境内有第一社和第二社之分。草陂王家塆南厝、阳山嘴、朱家咀、钓鱼台、水流塆、张家道、毛铺垴、彭家塆、殷家塆、肖家破屋、毛家垅董家、新田铺、吕家上塆、吕家竹林、上彭塆属第一社;王家塆南厝、曾家道、董家洪、丁阁垴、江家塆、严家道属第二社。</p><p> 1957年,初级社转髙级社时,原第一社更名为先锋一社,第二社更名为金星二社,李家墩为先锋六社。先锋一社辖王家塆北厝、阳山嘴、朱家咀、钓鱼台、水流塆、张家道、毛铺垴、彭家塆、殷家塆、肖家破屋、毛家垅董家、新田铺、吕家上塆、吕家竹林、上彭塆;金星二社辖王家塆南厝、曾家道、董家洪、丁阁垴、江家塆、严家道。</p><p> 1958年,草陂人民公社成立,原先锋一社和金星二社的王家塆南厝、曾家道、丁阁垴和先锋六社的李家墩合为草陂大队,下设十三个小队。王家塆含一队二队,三队阳山嘴,四队朱家咀,五队钓鱼台,六队李家墩,七队水流塆、张家道、毛铺垴,八队彭家塆、殷家塆,九队肖家破屋、毛家垅董家、十队新田铺、十一队吕家上塆、吕家竹林、上彭塆,十二队曾家道、董家洪,十三队丁阁垴、江家塆、严家道部分农户。</p><p> 1959年,草陂大队共14个队。李家墩南厝编为六队,北厝编为十四队。为突出军事化管理,草陂大队又名草陂一连,小队又名为排。</p><p> 1978年,大队企业发展,将毛垅吴姓居民(原属九队)搬迁至张家道,划归第十四生产队(李家墩原十四队与六队合为六队)。</p><p> 1984年,草陂大队划分18个小队:一队:王家塆南厝,二队:王家塆北厝,三队:阳山嘴,四队:朱家咀,五队:钓鱼台,六队:李家墩南厝,十四队:李家墩东厝,十五队:李家墩西厝,七队:水流塆,八队:彭家塆,九队:肖家破屋,十队:新田铺,十一队:吕家上塆,十二队:曾家道、董家洪,十三队:丁阁垴、江家塆、严家道部分农户,十六队:吕竹林塆(从吕家上塆分出),十七队:张家道,十八队:殷家塆(从彭家塆分出)</p><p> 现在,人们习惯以自然村为标准来分组,李家墩统称为六组,吕家上塆与竹林塆为十一组,彭家塆与殷家塆为八组。全村共十四个小组。</p><p><b> &nbsp;</b></p><p><b> 第三节 村部驻地</b></p><p> 解放初,草陂名为“七里乡”驻地在王家湾,利用私宅办公。</p><p> 1957年成立高级社,先锋一社、金星二社、先锋六社的办公地点分别在王家湾、草陂庙和李家墩。</p><p> 1958年成立草陂人民公社,草陂大队办公地选址张家道,建土坯房办公。</p><p>1969年,草陂村部所在地由张家道迁往月半垴山凹,建简易青转楼房办公。(村小学随同搬迁,办公楼两侧搭建教室,一楼教师办公)</p><p>1980年在原驻地拆除旧房,兴建三层红砖综合楼,设置各部门办公室办公(小学迁至村综合搂后山坳</p><p>2017年,学校原综合楼改造,设置党员群众活动中心。</p> <h3><b>主要景点</b></h3><div>钓鱼台、老虎头、草陂庙、盆塘湖湿地、天鹅抱蛋、关山垴、寒婆岭、青龙咀、七里冲、千步垴、草陂畈。</div> <p><b>历史沿革</b></p><p>明成化元年【1465】</p><p>明成化元年,武昌县置七乡,草陂属洪道乡洪三里管辖,名为草陂堡。</p><p>明弘治元年【1488】</p><p>明弘治元年,修建草陂庙。《武昌县志》记载:草陂庙在县东三十里的草陂堡。</p><p>明嘉靖九年【15301</p><p>明嘉靖九年,吕氏十二世祖元爵自沙窝村吕家老屋迁来七里冲,建庄名吕家上塆(现为第十一村民小组),在此繁衍生息。</p><p>明崇祯二年【1629】</p><p>明崇祯二年4月,发生4.85级地震,地面建筑有明显晃动,没有伤亡记载。</p><p>明崇祯六年【1633】</p><p>明崇祯六年4月,发生4.65级地震,没有伤亡记载。</p><p>清顺治二年【1645】</p><p>清顺治二年9月,发生4.90级地震,有明显震感,没有伤亡记载</p><p>道光二十九年【1849】</p><p>长江大水,江水,湖水相连,本境一片汪洋。</p><p>光绪十一年【1885】</p><p>9月27日,地震,本境有震感。10月21日、22日、23日夜,星陨如雨,本境均可见。</p><p>光绪十五年【1889】</p><p>8月大雨不绝,9月江水暴涨漫堤,境内成泽国。</p><p>1931年</p><p>6-7月,阴雨连绵,江水猛涨,田地大部分被淹,受灾严重,灾民生活艰难。</p><p>1932年</p><p>4月6日5时,地震,本村有明显震感。</p><p>1934年</p><p>入夏两个月无雨,天大旱,无水可灌,庄稼歉收。</p><p>1940年</p><p>4月,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下属两个连部奉命驻扎朱家咀休整待命。</p><p>1942年</p><p>6月,侵华日军突袭新四军驻地朱家咀,将朱家咀朱纯堂和王家塆苏氏婆婆枪击杀害,犯下滔天罪行。</p><p>1943年</p><p>5月,映陂乡分区区委书记漆国平来草陂发展革命力量,在钓鱼台村民掩护下开展地下活动,秘密发展李朝裕和李朝祥兄弟俩走上革命的道路,也为草陂播下了革命的火种。</p><p>1945年</p><p>2月,新四军离开朱家咀奔赴抗战前线。</p><p>2月,李朝祥奉命到池湖港组织接送王震、王首道的三五九旅和新四军十四旅组成的南下支队先遣队共1000余名官兵,从黄冈长圻廖渡江南下。</p><p>8月,日本宣布投降,人们奔走相告,以各种形式欢庆抗日胜利。</p><p>8月,李朝祥随鄂大工委书记王表渡江北上,到达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后编入新四军五师独立二旅,任手枪队队长。</p><p>1946年</p><p>6月,李朝祥、肖忠辉参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击”。</p><p>1948年</p><p>4月,赵少卿在司徒庙卖长工时,由黄冈区区长(何姓〉介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军8021独立师服役。</p><p>1949年</p><p>5月,草陂解放。</p><p>8月,由本境12人组成的12个代表,协助共产党派驻的工作组开展土改前的系列工作,完成了党领导地方的平稳过度。</p><p>10月1日,草陂人民以各种形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p>11月,成立草陂管理区七里乡。</p><p>1950年</p><p>3月,成立七里乡农民协会,李朝裕任农会主席。</p><p>5月,评定阶级、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开展土地革命。</p><p>6月,欢送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人李德明、吕学俭入伍。</p><p>1951年</p><p>3月,成立民兵大队,苏礼湖任大队长。</p><p>4月,欢送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军人卫茂元、苏顺立、彭宜仕、朱怀金入伍。</p><p>10月,土改工作队进驻草陂,没收地主的田地、农具,分给农户。</p><p>1952年</p><p>6月,县土改复查工作队进乡开展“三反五反”运动。</p><p>7月,成立第一届妇代会,何少林任妇女主任,周文兰任委员。</p><p>8月,阶级复查,清查1950年漏划错划阶级并重新进行家庭成份定位。</p><p>9月,欢送第三批志愿军苏顺江、苏顺迁入伍。</p><p>1953年</p><p>3月,实行土地互助合作,各自然塆由亲戚或邻居组成临时互助组,这是农民第一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p><p>4月,朱家咀、钓鱼台、李家墩与渔坝杨家咀4个自然塆成立四咀乡。辖区内其他小组仍属七里乡。</p><p>4月,开展解放后首次扫盲工作。</p><p>6月,落实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查田定产。</p><p>7月,成立草陂楚剧团,苏本利任团长。</p><p>1954年</p><p>8月,长江发大水,昌大堤杨叶白沙四房湾段溃口,七里乡受灾严重,湖区成一片泽国,房屋倒塌无数间,粮食颗粒无收。</p><p>9月,灾后生产自救,重建家园。</p><p>1955年</p><p>2月,成立草陂乡政府,苏礼池任党支部书记。七里乡、四咀乡隶属草陂乡</p><p>管辖。</p><p>4月,新田铺、吕家上塆转人沙窝东方红33社、34社。</p><p>6月,在张家道设信用社代办点,苏顺良为代办员。</p><p>12月,草陂乡欢送第一批中国人民解放军义务兵汪泽其、彭水和入伍。</p><p>1956年</p><p>6月,草陂农户加人初级社,实行集体所有制。</p><p>1957年</p><p>3月,1957年成立髙级社,域内设3个高级社:分别为先锋一社、金星二社和先锋六社。新田铺、吕家上塆转入先锋一社。</p><p>11月,修建髙塆塘水库。</p><p>1958年</p><p>3月,成立草陂人民公社,先锋一社、金星二社(王家塆南厝、曾家道、董家洪、丁阁垴、江家塆、严家道部分农户)、先锋六社合并为草陂大队,朱怀民任党支部书记。</p><p>3月,创办草陂保健室,苏利安担任保健员。</p><p>3月,办大食堂,大炼钢铁。</p><p>4月,燕矶供销社在张家道设代销点,赵华庭为负责人。</p><p>4月,创办粮食加工厂,万达润为负责人。</p><p>4月,成立养鸭队,共6个养鸭队,远赴周边县市的湖泊湿地放养,汪先才为总负责人。</p><p>5月,在曾家道苏家榨坊原址创办榨坊,王友和为第一任负责人。</p><p>5月,在张家道创办第一所民办小学,杨国先任校长。</p><p>6月,大旱两月余,由花马湖引水源,从方家坝取水抗旱。</p> <p>【李幼安】 曾用名相利,湖北省鄂州市沙窝乡草陂村人。1977年出生,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热爱姓氏文化,从事姓氏文化研究二十余年,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杂谈、诗歌、散文及姓氏文化研究作品数十篇。中华谱志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创办、主编中华磨刀李宗亲网、《中华磨刀李》《鄂冶李氏文化源流》《李唐吴王房人物大典》《李唐吴王房统谱》《鄂州姓氏文化研究》,历时三年编纂出版《鄂州市姓氏志》,填补鄂东南姓氏研究空白,湖北省地市级首部专业志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