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塞北恒山虽然地处边塞, 但可能由于北岳恒山的缘故, 人们一直有习武修文, 重视教育的传统. 创建于金朝的翠屏书院、明朝的凤山书院、清朝的恒麓书院在塞北都很有名. 现代的浑源中学堂创办于清朝末年的1904年(光绪30年), . 这里写下这篇短文, 一方面借以纪念这所在塞北开现代教育先河的明珠老校的100周年, 另一面也由于这座老校百年的历程也折射了上个世纪中国风雨飘摇的历史. </h3><div>.</div><div>中国现代教育发端于屈辱的历史, 浑源中学也不例外. 清朝后期, 从道光年间开始, 一大批的朝野臣民就开始了在物质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开放, 试图强国. 在慈嬉太后的支持规划设计和各位热衷于洋务的大臣努力下, 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和成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洋务运动”, 人们称赞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 其成绩令世界各国瞩目. 但没过多久, 有着闭关自守传统的朝廷和人民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态度和对付手段, 1900年, 慈嬉太后在一帮激进爱国大臣和人民的鼓励之下, 重用义和拳民,重新开启排外和反西方的风潮, 并且发展到贸然向世界各国开战, 结果战败受辱, 向各国赔款. 1900年光绪26年是庚子年, 是为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也称”庚子国变”, 但由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虽然清朝仍然统治着全国, 但中国开始了走向现代化过程艰难的真正的一步, 使几十年来致力于洋务运动在经济物质和军事上试图向西方学习的国人终于迈出了在政治文化上也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那就是创办现代教育, 废除科举制度. 这一步,标志了几十年来朝野上下在中西文化上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在文化和政治意义上来说, 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是中国现代新时期的开始.</div><div> 光绪27年(1901年)过年以后的一月份的朝廷首要大事,就是下旨召询改革方案, 问政最需改革之事项, 实行宪政和建立现代教育被提到首位. 其中又以朝廷重臣张之洞、袁世凯和刘坤一等一批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先驱最为积极. 说起“庚子赔款”, 世界各国的列强们都把中国人赔的银子揣到腰包带回本国享用去了, 留下中国百姓辛辛苦苦地为了还这些赔款银子而劳作. 只有美国人没有把银子带走, 他们决定把给美国的赔款银仍然留给中国, 但加了条件限定只能用于创办大学等教育事业. 清朝末年最早的3座皇家国立大学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纪元, 她们分别是国立北洋大学堂, 国立京师大学堂和国立山西大学堂. 其中除北洋大学堂由清末著名政治家李鸿章属下盛宣怀所创办外,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和山西大学堂两座都是在庚子年到1902年间成立的, 两座学校以及后来的清华留美预科学堂等都是由庚子赔款资助建立或重新开学的. 庚子办学, 并由此带动了中国现代大学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 其中,京师大学堂虽于1898年开始筹办, 1899年6月11日光绪帝下圣旨昭办大学堂, 但这时候的京师大学堂因受排外和反西方思想的影响, 拟定的按西方体制所办的学制还未能正式开办,所开的和以前之科举国子监基本类同,就这也 因为义和拳之乱于1900年停办, 1902年12月17日在庚子赔款资助下正式开学, 这是人们公认的现代意义的京师大学堂的正式开学之日.现在北师大和山西大学仍以1902年为校庆. 而北京大学其校庆日历史上均以12月17日为校庆日, 系庆祝1902年12月17日庚子赔款资助重新开学日. 现北大校庆5月4日系由汤用彤为追政治潮流与时俱进于1951年定出, 追波逐流遂成其传统, 当属于庆祝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新北大之历史.</div><div> 这些现代大学的建立和出现, 突显出了和旧式科举教育制度的矛盾, 本来就奄奄一息的中国旧的科举教育制度在这一沉重打击之下, 彻底灭亡了. 清朝政府终于在1905年9月2日下昭书, 废除科举制度,在全国上下推行新学. 现在看起来, 当时清朝政府在废除科举制度上在开始改革时裹足不前, 不能痛下决心, 贻误了几十年的历史时机, 而实行时又操之过急, 一方面使十年寒窗的学人举子们寒了心丢失了进阶之路, 人心不稳, 另一方面新的教育体制又没有适时建立起来, 这样就更加剧了社会矛盾, 也就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步伐. 实际上, 从清王朝下达推行新学的昭书以后, 各地仍然观望者多, 实行者少. 你只要看一下现在各中学的历史大都是在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 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了. 大概由于历史上恒麓书院的原因,浑源中学堂率先于1906年成立, 那一年, 科举制度还在, 当地进行了最后一次举人考试, 浑源中学堂的建立在塞北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悠久历史老校名扬塞北, 上个世纪著名小说”第二次握手”作者选择主人公苏冠兰毕业于浑源中学, 就可见一斑. </div><div>.</div><div>由于100年来中国的教育受政治形势的影响特别大,浑源中学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回顾和漫谈一下这所老校风雨飘摇的百年历程.</div> <h3>恒麓书院,摘自乾隆版《浑源州志》</h3><h3><br></h3><h3> 一、空降浑郡的郭象升</h3><div> 清末“庚子之变”后,清廷在西方列强地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决定实行新政,倡导“新学”。省级书院变更为大学堂,州府书院变更为中学堂,规模大些的私塾变更为小学堂。山西各地照令行事,于是,太原令德堂书院改为山西大学堂,大同云中书院改为大同中学堂,浑源恒麓书院改为浑源中学堂。</div><div> “旧学”改制之初,浑源风气未开,“新学”如何办理,知州赖庆云一时间颇觉忧虑。踌躇之下,赖庆云想到在籍举人张官是浑源乡绅的魁首,足智多谋,老成持重,且人脉关系极广,便全面委托张官负责办理。</div><div> 浑源的行政区划为州,按规定应办一所中学堂和数所小学堂,小学堂较易创办,关键则在于办理州治的最高学府——中学堂。浑源此前有一所恒麓书院,当变更为恒麓学堂;书院的管理者以前为山长,当变更为监督或总教习。因此,聘请一位不拘泥于传统儒学且才学通博的中学堂总教习成为重中之重。按当时的通例,就是中学堂总教习的任免之权不操于州县,而是由当地的留省同乡会推荐选定,再由省学政予以委任。浑源举人田应璜其时在山西大学堂中斋任历史教习,是浑郡在省城中最有威望者,在省府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张官相交莫逆;张官遂函请田应璜物色一位博儒来掌教浑源。田应璜深知晋城名士郭象升的才学,力荐其到浑源掌教。</div><div> 郭象升,山西晋城人,1902年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学习,8月赴西安参加“山陕合闱”的乡试,因用典生僻,试官未解其义,卒致名落孙山。激愤之余,郭象升弃学从教,在高平崛山设馆授徒。田应璜与郭的授业恩师贾耕同执教于中斋,朝夕共处,相从甚密,因此知道郭得到贾耕倾囊相传,确有真才实学,便在全省各地创办新式学堂之际,动员郭象升赴浑源中学堂任教,以达振兴浑源教育之效。</div><div> 在高平崛山,郭象升远离烦嚣,一心教授私馆,倒也怡然自得。当他接到田应璜的邀约后,一时颇为踌躇,对于要不要去浑源,有点拿不定主意。后来 ,郭象升经与业师贾耕商讨,觉得办私馆毕竟是权宜之计,终究比不上执掌一州之公家书院,于是将崛山私馆关闭,北出雁门。</div><div> 郭象升到达浑源后,受到赖庆云知州及张官等众缙绅盛情相迎,遂决定应聘。经田应璜和赖庆云、张官在太原、浑源两地的通力协作,省学台委任郭象升为浑源中学堂总教习。“新学”创办之始,将各地“旧学”书院变更为“新学”学堂,如恒麓书院改称为恒麓学堂,随后省教育部门统一将学堂名称按所在地命名,恒麓学堂先改称为浑源州学堂,后改称为浑源中学堂。</div><div> “新学”和“旧学”的区别不只是更换校名和管理者,主要在于学习的内容上。“旧学”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诗词辅之。“新学”则增加了修身、算术、英语、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体操、图画、手工、音乐等科目,以期与西洋传入的现代教育文化接轨。不过,由于“新学”刚刚推行,处于塞北的偏僻小城不可能那样地齐备,至多体现在“新学”观念的启蒙上。</div><div> 浑源中学堂设在东门外的恒麓书院旧址。恒麓书院是由浑源州牧桂敬顺于1757年在州城内创办,1779年,后任知州严庆云在州治东门外辟地新建学舍56间,自此将校址固定下来。百余年来,恒麓书院为浑源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就有栗毓美、常山凤、王尊贤、田应璜、王荩臣、麻席珍等名流。这所大院与附属的房屋专为教学而建,开始叫恒麓书院,现在叫浑源中学堂,以后叫省立浑源中学,无论校名如何更换,校址总是这一处,浑源人俗称其为“东关书院”。</div><div> 郭象升在1902年末被委任为浑源中学堂总教习,1903年春视职,负责起浑源中学堂的教育管理工作。他在浑源执教两年有余,立志教业,摒绝功名,以东汉马少游来自励。张官、薛贵、麻席珍等乡绅争相延请,酬酢往还不断,民众均以郭象升掌教为荣。1903年至1905年间,光绪壬寅科举人王荩臣、麻席珍二人应郭象升之邀,在浑源中学堂充教习之职。彼时,他们朝夕聚首,以德业文章相切磋,不复知天下更有何事,惺惺相惜,交称莫逆。</div><div> 浑源中学堂培养出一批优秀学子,民国太原警备司令荣甲三、省立教育学院庶务主任李树恩就是郭象升的学生,邑人李锡三也是郭象升的学生。光绪末年,李父映斗召集族人在浑源城南建起一座李氏祠堂,为了使祠堂生色,李映斗便让儿子李锡三向业师郭象升请撰为文。郭象升那时已回太原,诸事忙碌,应接不暇,以至在宣统年间才将《浑源李氏宗祠记》写毕。在文中,郭象升写道:“浑源李君锡三,笃谨而有节文,受业余门也久。其尊人映斗先生,倡族人为宗祠浑郡城南,既落成,命锡三訇余记之。荏苒三载,未暇以为,而锡三请之益勤。余昔年友教于浑,乐其山川风土,以为雁门勾注以北,殆未有其比。而其士大夫尚礼矜名,尤有乔木世家遗意。意雷希颜(雷渊)、刘京叔(刘祁)之风,犹有存者。若映斗先生者,岂非其人耶。”</div><div> 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郭象升赴并重返山西大学堂中斋求学,自此离开了浑源。王荩臣和麻席珍也于同期挂职他去。</div><div> 时代久远,由谁继任总教习已不可考,中学堂的其他教习情况也不清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清朝覆亡。</div> <h3>郭象升小像</h3><h3><br></h3><h3>二、东关书院的重建</h3><h3> 1912年,民国建立。六月,浑源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铁锹会”运动,数千名“铁锹会”成员因为不满官府推动强行剪辫的政令,与新士绅和武营警察发生了激烈冲突,两名武营警察在动乱中被打死。随后,“铁锹会”游行队伍一迁怒于推行剪辫的山西同盟会员王念祖,呼啸之下,拥至二神庙街将其住宅夷为废墟;二迁怒于新式学堂提倡“新学”导致离经叛道,群情汹汹,复拥至“东关书院”将所有学舍悉数焚毁。“东关书院”从建到毁共存续了133年,一直为浑源州最高学府。可惜的是,这座百年学府就这样毁于一旦。</h3><div> 七、八月间,阎锡山派大同骑兵营火速至浑源围剿“铁锹会”,张文等数名“铁锹会”首要分子被捕杀。支持“铁锹会”的浑源商户被处以没收家产,所罚没的材料和款项均作为重建校舍的营建经费。此后,浑源民间将“铁锹会”头目视为反抗官府的英雄,流传有“火烧书院,天意;张文挨刀,骨气”的顺口溜。</div><div> 1913年,在被焚毁的“东关书院”废墟上,建起了一所崭新的学校,学舍和附属房屋按原有规制重建。其时,教育体制重新进行了调整,所有的学堂全部改称学校。新建的“东关书院”因营建经费由私款筹措而来,浑源中学堂便改称为私立浑源中学校。不久,省教育厅对全省各地学校进一步规范,私立浑源中学校变更为山西省立浑源中学校,这就是浑源人所称的“旧浑中”。</div><div> “旧浑中”自1913年创办至1937年停办,存续了24年时间。历任校长为:郭金堂(优廪生)、麻国华(举人)、刘学圣(山西大学堂西斋毕业生)、李镜寰(山西大学毕业生)、徐秉忠(山西大学毕业生)。历任教员为:孙秉衡(进士),林杰三(举人),葛斐然(举人),程廷遇(举人),陈世五(拔贡),韩毓川、梁鸿迂、陈启瑞(以上三人为秀才),白精彩(北京大学毕业),杨泰、赵培荣、蔡玉中、杨华甫、杨得森、白一光、白一禹、姚德麟、张九五(以上九人山西大学毕业),李怀山、余乐水、陈天祥、李弼斋(以上四人山西法专毕业),侯国宏(山西教育学院毕业)、鲁复周(北洋大学毕业),张子纲、任勇(以上二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粟乃庄、翟仁三(以上二人山西一师毕业),翟绪章(山西农专毕业),张绵花(河北预科大学毕业)、李春振(大同的省立三师毕业)、熊秉彝、刘新桥(以上二人浑中毕业),张甲龄(保定军校毕业),黄礼堂(黄浦军校毕业),程巨川、弓射甫、徐铎(以上三人曾任营长,是体操教员),陈绵清(武秀才)为拳术教员。师资质量堪称强盛。“旧浑中”开设课目计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矿物、修身、图画、唱歌、体操、拳术等多种,1928年至1929年间加添一门三民主义课目。</div><div> “旧浑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学制4年,每年招一个班,每班不超过50人。学校编制设校长一人,教务主任一人,教务员、学监二人,事务员二三人,教员最多时不过二十余人。学校每年经费为8799元大洋,其中省公署补助2819元大洋,县公署补助3700元大洋,该校在附近置有若干亩地产,可以收取地租获利2280元大洋,三方经费来源保证了学校教学活动正常地运作。</div> <h3> 麻席珍小像</h3><h3><br></h3><h3> 三、承前启后的麻席珍</h3><div> 郭金堂又名郭云府,字容甫,浑源荆庄人,“旧浑中”首任校长。宣统元年(1909),荆庄大云寺的树立了一通碑石,上面所刻《重修大云寺禅堂并改良庙规记》是由郭金堂撰写,款识为“本村优廪生郭金堂撰”。有关资料讲郭金堂是举人出身,但科举制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郭金堂并不具备中举的可能性,可见他的确切学历只是优廪生。优廪生即优等秀才,“旧浑中”成立之初,没有大儒名士在籍,浑源县知事与乡绅经协商决定由优廪生郭金堂充任校长,这是离乱动荡中的权宜之计。</div><h3> 郭金堂在1914年离任浑中校长后,据说参加了省公署举办的县知事应聘考核,本应以排名第一的成绩下派至应县担任县知事。但是,浑源人田应璜任省署高等顾问,他与郭金堂素有私怨,故意将考核名次前后倒置,使得郭金堂无缘于县知事的任命。这只是民间传说,并无相关材料印证,闻者自可一笑了之。在荆庄的周边村庄中,郭金堂是屈指可数的有学问者,他开办过多年私塾,培养了百余名弟子,依靠学生敬奉的束脩买房置地,家境倒还殷实。郭金堂有二子一女,其后人也多在浑源中学就读,因战乱和多种原因现散居全国各地,都有一定建树,无愧于书香门第。</h3><div> 麻席珍(1872—1943),字聘庵,号国华,浑源水磨疃村人,光绪壬寅科举人,“旧浑中”第二任校长。麻席珍在中举后除了追随郭象升担任过两年浑源中学堂教习外,一直在外地任职。1913年5月,麻席珍代理闻喜县知事;1914年3月,卸事回籍。麻席珍这次回来后,居然连住了几个月都没走,浑源乡绅见此情形,分外高兴,数次聚议由麻席珍执掌浑源教育。麻席珍古貌古心,心系乡梓,值浑源振兴教育之际,经县知事和众乡绅延请,最终答应执教于浑源中学。</div><div> 1914年9月,在学校新学期开学之时,所招第二班新生入学,麻席珍正式充任教员并接任校长,肩负起浑源教育发展重任。麻席珍就任后,表现出既大刀阔斧又缜密周详的治校方略,学校风气焕然一新。他除了亲自授课,还不惜屈尊身份而四处延揽名师,比如光绪乙末科进士孙秉衡、山西大学堂西斋毕业生刘学圣、光绪壬寅科同榜举人程廷遇等名士,都是他在1915年前后聘请入校的。</div><h3><br></h3> <p> 蔡得中小像(鲁复周,蔡得中是笔者伯父和舅父)</p><p><br></p><p> “旧浑中”在前两年招的第一、二班学生加起来不到100人,这些学生大多数以前就在“东关书院”或私塾学习过,国文基础较深,因此在毕业时的成绩非常优秀。出名者有:一班学生麻沃畲(1897—?),麻席珍长子,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比利时,归国后在北京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名校任教授;一班学生曹焕文和耿臻义,留学日本,回国后各有建树;二班同学于镇河、赵培荣、鲁复周、蔡得中,均为佼佼者,名显一时。于镇河解放战争时任大同警备司令,1949年时率部和平起义,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一笔。</p><p> 1917年夏,第一班学生毕业,第四班学生入学。此后,新生、旧生轮替,在校学生始终保持在四个班,最多不过200人。</p><p> 1918年春,山西省教育厅派员来浑源视察,看到浑源中学校容严肃、学生成绩优良,十分赞赏。视察员回到太原后,向教育厅作了汇报,教育厅给浑源中学下拨奖金和“教育枪”以示奖励。“教育枪”共二百余支,枪身带着刺刀,全校学生每人可以领到一支,一时间轰传全省。据说,这种优待在山西省成立中学以来,从未有所闻,为浑源中学所独享的荣耀。有知情人讲,这是因为浑源人田应璜本年出任参议院副议长,权倾朝野,阎锡山为了拉拢田应璜而采取的政治谋略。6月,麻席珍获省长阎锡山颁给一等教育奖章;7月,麻席珍被省公署抽调至山西政治实察所任所员,赴岢岚、静乐等县考察政治,于是从浑源中学离职。</p> <h3> 四、励精图治的刘学圣</h3><div> 刘学圣(1882—1966),字子睿,浑源义寨人,“旧浑中”第三任校长。1911年4月,山西大学堂西斋采矿冶金工程科毕业,获清廷赐给进士出身,史称“新学进士”。1913年,任浑源县议会副议长。1915年,任省立浑源中学校教员,1918年8月至1932年兼任浑源中学校长。</div><div> 刘学圣执教于浑源中学时,教师只有八、九人,所授的课目是地理、矿物,有时兼授物理、化学。他掌校后更是兢兢业业,随着延聘教员的增加,学校所开的课目也越来越全,偶尔各科老师因事、病缺席时,他便亲自代课,文理各科均可胜任,从不耽误学生学习。同时,他大力健全学校的教学设施:关于教学、理化所需的试验仪器,他委派专人到北京等地大量采购,建立了仪器齐全的理化试验室;关于教学各科所需的书籍,他派人专门订阅和出外购买,建立了各类书籍数量可观的图书室。</div><div> 1921年,周边各县的初小教员严重缺额,“旧浑中”曾招收简易师范一班学生40余人,将毕业生培养出来在初小任教。这个班学期二年,仅招过那一次,以后概未招生。1925年,“旧浑中”办过一个高中班,开课不足半年,因没有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而停办,希望办高中的一次尝试就此夭折。</div><div> 刘学圣治学严谨,公正廉明,他在校委会上规定学生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平时考试和期终考试的平均分数不及格者坚决留级,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者则给予奖金并榜示于众。刘学圣的侄子刘开世因考试成绩不及格曾留过两级,有一次的毕业考试成绩为59分,班主任就向刘学圣求情说:“他的分数只差一分,再给他加上一分,叫他毕业吧。”刘学圣说:“学校定的制度是对全校学生的,不能因他一人而破坏校规。”硬是没给加分。但是,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应获得的奖金,学校并没有这项开支,刘学圣就从自己的薪金内支付,受到师生们的敬重。刘学圣对学生非常关怀,赵培荣、黄礼堂等浑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很好,考上大学后因家贫拿不起费用,刘学圣酌情给予了资助;赵培荣在山西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浑源中学教书,据说就是为了报答师恩。</div><div> 刘学圣性情敦厚,做事认真,平日里不问世事,只知教书育人。1919年的一天,县知事郭学谦到校视察,他对刘学圣讲:“县里的士绅没有不找我说情的,惟你刘校长没有找过我一次。”刘学圣回答道:“我本人不做错事,我的亲友也不做违法之事,我何必找你说情呢?”</div><div> 刘学圣有“旧学”的深厚功底,又有“新学”的专业特长,在教育思想上表现为兼容并蓄,用人不拘一格,因而受到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员们普遍地信任和拥戴,是山西享有盛誉的名师,是浑源首屈一指的大教育家。他既能容得下清末的秀才、贡生、举人,又能接纳北京、太原、大同等地的大学毕业生;既重视文化教员的师资质量,也聘请了好几位教授体能训练的军校毕业生和部队军官,使得浑源中学教员队伍人才荟萃,各具所长,呈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div><div> 在刘学圣的治理下,浑源中学不止是学业的名校,也是体育的名校。每届三月初春,在校方的支持倡议下,浑中师生便组队赴大同云冈、省立三中、省立三师、大同面粉厂以及五台山等参观游览,或进行爬山比赛。这样既可以锻炼师生体格,又能达到广见博闻,增长社会阅历。浑中蓝球队在晋北地区颇负盛名,曾与北京师大蓝球队、大同的省立三师蓝球队、过境军队蓝球队进行过多次比赛,每次都能击败对方,声名远扬。</div><div> 其时,浑源县府提倡体育运动,每年都会举办全县运动会。县长、县里所属单位和商学各界为运动会馈赠各类奖品,其中县长送的两只做工精巧的银杯,更是堪称上品,在运动会开始前陈列于会场,任人参观。万余城乡居民倾巷而出,人山人海,以睹运动会为快事,胜况空前。浑源中学对县里的运动会非常重视,每到举办之时,浑中运动员便在乐队的引导下,步伐整齐地进入运动场,绕场向围观的观众致意,场面非常壮观。运动会上,浑中健儿奋力拼博,尽展英姿,田径赛的成绩有多项打破省纪录。</div><div> 浑中学生的体育活动闻名雁北,文艺活动也不甘示弱。其时,浑源乡村演的社戏有“耍孩儿”、“秧歌儿”等,“大戏”就是北路梆子,都是在村子里神庙前的戏台上演。但是,浑中学生演出的是唱歌、相声、双簧、魔术、武术、舞蹈、滑稽小戏等曲艺类节目,形式多样,应有尽有,有时也演一些自编话剧和宣传爱国的剧目。一般来说,浑中为庆祝元旦每年会在学校小礼堂里演出,可以容纳四、五百人,吸引全校教职工、学生及家属观看;有时县里在城内后仓开大会时也会邀请爱好文艺的浑中学生联合公演,影响就更大了。</div><div> 张艾丁(1910—1987),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京剧导演、戏剧评论家,曾是浑源中学的学生。1923年夏,他父亲调任浑源县承审员,13岁的张艾丁随父来到浑源,插班到浑中二年级学习。张艾丁很有戏剧天份,在浑中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是学校演出的骨干人物,经常扮演各种剧目角色。1925年冬季,在学期终了之际,浑中在小礼堂举行了一次“谢师别友会”的文艺晚会,张艾丁参演了两个剧目的人物。一出是《闹书房》的滑稽小戏,说的是学生大闹私塾房,使冬烘先生大出其丑,张艾丁扮演了冬烘先生,很受观众欢迎。一出是《越南亡国恨》的自编话剧,张艾丁男扮女装演了一位越南农村姑娘玉娘,玉娘父母都被法军侵略者杀死了,她不受法国鬼子的侮辱,面对敌人的刺刀,慷慨骂贼而死。由于表演得真实可信,把很多观众感动得哭了,剧终时有的观众还站起来高喊“打倒法国鬼子”的口号,在全校师生间产生很大影响,起到很好地教育作用!</div><div> 1926年,国民军和晋军在雁北开战波及浑源,国民军方振武部围攻浑源城。在这战乱之际,一贯稳重的刘学圣校长也着了慌,他马上将张艾丁这个毕业班的考试题发给学生,让他们立即答好交出,然后放假。张艾丁同三位外地的老师,在方振武部队的隆隆炮声中不敢呆在浑源了,便找刘学圣说明情况想离开。刘学圣又匆匆忙忙地给张艾丁填写了一张“毕业证明书”,张艾丁一行四人连夜离开浑源,向雁门关方向逃去,转道回了太原。</div><div> 1926年、1927年,浑源连续爆发两场战争,即国民军和晋军之战、奉军和晋军之战。这两场局部战争对浑源教育影响不是太大,浑源中学虽受波及一度放假,但很快就又恢复到正常教学中,依然是晋北地区响当当的名校。</div><div> 早在麻席珍执掌浑源中学时期,县公署为了鼓励出国留学和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每年在寒假期间酌情对这些学生给予补贴,人数由县教育局调查登记,统筹分配。出国留学生最高额度可补助200元,大专院校生少则30元、多则80元,补助的期数不定。这种助学措施对学子们努力学习起到了极大地激励作用,推动了学子们赴外深造的热潮。这项制度后来延续下去,至1930年前后,浑源负笈到北京各大学、中专院校深造者约占晋北录取总人数之百分之八十,为其他各县望尘莫及,由此可见“旧浑中”雄厚的教学实力。</div><div> 1932年,刘学圣调任山西政治实察所任所员,由徐秉忠接任校长。刘学圣从1915年至1932年,在浑源中学任教17年,担任校长14年,受过省教育厅的多次嘉奖,把浑源中学办成全省颇有名气的学校。这一时期,是浑源中学的最为鼎盛的时期。</div> <h3> 五、壮志难酬的李镜寰</h3><div> 徐秉忠(1888—?),字子孝,浑源人,“旧浑中”第四任校长。徐秉忠是山西大学校法本科毕业,法学学士,曾任浑源教会副会长,浑源中学及浑源女校的教员,1932年任浑源中学校长。</div><div> 徐秉忠任职校长的时期很短,属于过渡性领导,确切时间不可考。其时,张庄村有亲兄弟三人,分别叫白一亮、白一光、白一禹。老二白一光和老三白一禹先后考上山西大学,并在毕业后回到浑源中学任教,白一禹教的是英语。白氏兄弟与徐秉忠是山大校友,素来交好,遇事能谈得来,白一禹在徐秉忠离职时,便有了一同离开的打算。新任校长李镜寰知道白一禹是个好教员,不舍得放人,他找到白一禹挽留道:“如果你能留下来,将我的薪俸和你的互换也行。”校长工资比教员工资高出很大一截,李镜寰这样诚恳的表示,白一禹倒再不好意思离开了,就一直留校任教到最后,直至学校停办。</div><div> 白一禹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教员,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离开浑源,去大同、呼市等地的学校任教,教的是英语。解放后,我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所有学校均将英语课目取消而增设俄语课目,白一禹便改教数学了。白一禹是呼市一中颇具声望的优秀教师,“文革”后在呼市去世,骨灰归葬回原籍张庄村,这已是后话了。</div><div> 李镜寰(1891—1967),字伯宇,亦作伯渔,浑源武村人,“旧浑中”第五任校长。李镜寰父李书勋有清末拔贡、山西大学堂西斋毕业生、山西同盟会员等多个身份,曾任山西禁烟稽查总队长等职,是民国时浑源的名绅,李镜寰为其长子。1922年,李镜寰从山西大学校机械二班毕业,工学学士。为了家乡浑源的教育发展,他辞去太原单位优裕的待遇,回到浑源中学任教,两年后晋升为校长。</div><div> 李镜寰属于比较开明的校长。1936年冬,牺盟会特派员张效忠来到浑源宣传抗日,发展牺盟会组织。在浑源中学组织的师生大会上,张效忠慷慨激昂地讲演博得很多师生地响应,全校共150多名师生员工,当场就有三、四十名报名加入牺盟会,二年级的蔡汝豫、刘锦云等同学最为积极。李镜寰代表校方拨给他们一间小房子,作为浑源中学牺盟分会的办公地方,并明确对分会的几个人取消“门禁”,可以随时出入校园。</div><div> 不久,张效忠被牺盟总部调回太原,史怀璧和张天乙二人被牺盟总会派遣至浑源指导工作。浑源中学牺盟分会在蔡汝豫等人组织起来以后,办的第一件事是组织读书会。经校长李镜寰的同意,浑中牺盟分会就在晚自习的大教室里,每星期活动两次,每次两小时,组织师生学习,阅读抗日救亡的书籍,大部分是鲁迅、巴金、矛盾等左联作家的书。这些书的来源,名义是发动会员捐款,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钱,只有校长、教师捐一部分钱,大部分是通过党组织免费寄来的。</div><div> 1937年6月,浑源县长吴士祯要调回太原,浑源民众认为吴是个好官,不愿意让吴调走。浑中牺盟分会在史怀璧等浑源牺盟会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决定利用这次事件,在全县开展“挽留吴士祯运动”。开会那天,浑中牺盟分会向吴士祯县长、各学校、团体发出请贴,于一个星期天在文庙集会,由史怀璧、张天乙、蔡汝豫(浑源中学第一位共产党员,笔者表兄)、刘锦云、任汝勤等人共同主持,由刘锦云担任司仪。会议开始后,各界代表都讲了话,吴对各界挽留表示了感谢,讲话时哽咽了好几次,但表示服从省里安排。大会结束时,组委会通过了发给山西省府表示挽留吴的一份电报,交给参加会议的邮局代表。然后,参加大会的各界人士共一千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扩大了牺盟会在群众中的影响。</div><div> “七七事变”爆发后,山西局势日趋恶化。8月,浑源中学暑假已满,新学期开学上课,到校的师生们越发关心时局。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刚刚开始不久,日军一架轰炸机低空飞临到浑源上空,发出嗡嗡的声音。当师生们从教室跑出来时,就看到头顶上的飞机,他们怕在校园里挨炸,纷纷向校外盲目地跑去,躲在一片长在“茴子白”的菜地里。师生们在菜地里仰头看天,只见飞机从肚子下面掉下一串棒子似的东西来,一会就听到有“轰隆”的爆炸声,后来知道飞机在县城上空盘旋,扔下的两枚炸弹落在县城东北的路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div><div> 遭此一炸,人心惶惶,李镜寰校长不敢继续让师生们上课,宣布立即停课,让学生们搬上各自的行李和书箱子回了家,“旧浑中”就此停办。那时学生食宿都在学校里,预先交十块钱的入学保证金,当时情况紧急,师生们都急着离校回家,这十元保证金就白搭了。</div><div> “旧浑中”自1913年成立至1937年停办,前后24年共招收学生25个班(九、十两个班因人数少合并为一个班),毕业学生约1200余人。</div><div> 六、东关书院的结局</div><div> 9月15日,侵华日军黑田旅团大泉支队千余人开进县城,浑源沦陷。26日,驻浑日军倾巢出动前往平型关战场支援被困日军,撤离了浑源。10月10日,八路军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收复了浑源城,组织成立县抗日民主政府。12月6日,我县800余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于上午跟随六八七团从县城撤往南山一带;下午三时,日军调一个联队(500多名)兵力第二次占领浑源城,并成立了日伪县政权。这次,日寇带来了宪兵队,设置了警备司令部,开始作长期统治的打算,并派一个120余人的小队驻扎在“东关书院”。</div><div>日军入侵浑源前,“旧浑中”的图书室藏有两种颇有价值的书籍。一部为《四库丛刊》,是从《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中选出的精华,为木版大字版本,丝线装订。一部为《万有文库》,是1929年之后由中华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发行,共分两大集,1721种,4000册,直至1937年才出完,浑源中学订购了一部。此外,还有诸如《二十四史》、其他古今中外的名著。日军驻扎进“东关书院”后,这些珍贵的文化书籍悉数被不知所踪,只知有些被日本兵做了手纸,有些有点燃毁。浑源中学的理化生物教学仪器、标本等物,则被日本兵到处乱扔、乱砸,如同垃圾一般。浑源籍诗人王念祖时在太原隐居,他曾作诗称:“万里河山归破碎,百年文物竟凋残;诛茅胜有东门宅,狼藉图书掩泪看。”讲的虽是太原的文物、书籍惨遭日军毁坏的情况,其实浑源中学同期也正受此厄运,所藏的书籍、教学仪器全部毁于一旦。</div><div> 1938年2月,晋察冀军区杨成武独立师三团决定奇袭浑源城日军。9日,三团从灵丘出发,下午到达大磁窑村。下午5时许,三团一营开进唐家庄村,立即布置岗哨,行人只许往恒山方向上行,不许往县城方向下行。10日的午夜时分,一营离开唐庄以急行军的方式包围了“东关书院”,八路军战士先摸掉日寇的哨兵,然后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在日寇还在熟睡的情况,将敌人挂在墙上的枪支弹药和一百多匹战马全部弄出书院,然后将刚熟睡的100多名日寇包围,这队日寇只好举手投降,全部当了俘虏(此役还有一种说法,即由八路军用手榴弹奇袭东关书院,生俘日军48名,毙伤100余人)。</div><div> “东关书院”战斗结束后,一营的一、三连押着日军俘虏从小东峪进山,二连沿着城墙根向城东、南门行进,在东门城墙下攀上城墙,摸掉一队巡逻哨兵的装备,击毙日寇两名,然后在天亮前从唐庄村撤至南峪口一带埋伏。这一天的白天就这样平静地过去。</div><div> 11日,驻在县城的其他日军从城门出来后,他们因兵力少而不敢追击八路军,便来到“东关书院”。日寇担心城外的“东关书院”不方便布防,害怕书院成为八路军进攻县城的前沿阵地,便放火将“东关书院”焚毁。同时,日寇为了便于防守城垣,勒令民众将城墙下挨着城墙的民房全部拆毁,留出一条空旷的隔离带。经此之变,“东关书院”化为一片废墟,“旧浑中”彻底走入了历史。</div><div> 12日,从大同增援的200多名日寇到达浑源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唐庄惨案”,写下了浑源抗战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div> <h3>东关书院遗址</h3><div> </div><div>注:经有关人员勘察,认定东关书院旧址位于原东关小学(现恒利源幼儿园)附近,其中大部分被东西马路和沿街楼等建筑占用,小部分在恒利源幼儿园东南一角,废基隐现,荒草丛生。</div> <h3>七,日本占领时期的浑源中学</h3><h3>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日军于1937年9月15日占领浑源后, 将浑源中学堂焚烧, 是为第2次焚烧和停办浑源中学. 学校为日本兵占领,成为兵营. </h3><div>.</div><div>1939年日据县公署开始恢复学校, 但浑源中学已为日军占据, 只好以原来的县城文庙为学校地址, 成立了”浑源农科实务学校”, 学制为3年; 1944年又与应县中学合并, 称为”浑源农业中学校”, 学制为4年, 开设课程有国民道德、日语、汉语、历史、地理、化学、动物、植物、农家经营、畜产泛论、农业泛论、音乐、体育、图画、劳作、 实习等16门课程, 学校开辟有20亩试验田, 让学生进行谷子、马铃薯、西红柿等栽培试验. </div><div>.</div><div>从1939年开始, 共招生8个班, 共计357名学生,其中4个班有93名学生毕业, 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停办, 是为浑源中学第三次停办.</div> <h3>八,晋冀边区和察哈尔省时期(1945 – 1952) </h3><div>.</div><div>日军于1945年8月投降后, 晋察冀边区于1945年10月30日在文庙旧址将”浑源农业中学校”改建为”晋察冀边区第5师范学校”, 当时学校主要是为了满足对政治人才的需要而创办. 在战争年代, 1946年10月迁到繁寺齐城村, 并更名为”冀晋区第1师范学校”又先后迁到繁寺大寨口村和钟耳寺村. 继任校长是薛风霄和雷鸣庭, 均为根据地干部.主要课程有社会发展史、革命的人生观、革命的思想作风、形势教育、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生物、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12门课程. 学校主要是短期办班, 半年到一年, 入学离校没有统一时限, 入校学生也多为干部, 这一时期的学校基本上相当于干部培训班. </div><div>.</div><div>1948年2月, 撤销冀晋区第1师范, 组建北岳第一中学, 至此又恢复正常中学校建制, 学校迁回到浑源文庙旧址. 1949年1月, 察哈尔省成立时, 改称察哈尔省立第1中学, 后又称为察哈尔省浑源中学, 直到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 1948到1950年期间, 学校招收了5个1年制班, 其中1个班1年毕业, 其余合编为中1到3班和师1班, 从1950年开始走向3年学制的正规办学, 先后于1950到1954年招收共20个班, 顺序排至中22班. 学生来源招收山西省(察哈尔省)雁北各县和繁寺以及河北省冀西地区的学生. 这时候的校长为卢学礼(49-51), 牛奇(51-52). 这一时期, 学校老师的薪水按小米计算,最高为每月80公斤小米, 后来改工资制度时, 工资以旧人民币每千元合一斤小米, 老师待遇在旧人民币20至30万元之间.</div> <h3>九,1953 – 1966解放初期到文革之前</h3><h3>这一时期虽然政治空气很浓厚, 经历了各种不同的运动, 但学校秩序基本稳定, 是浑源中学又一较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h3><div>.</div><div>这一时期使学校受影响的主要事件为1948年左右的土改, 1955年的城乡户口划分, 1957年的反右等等, 这些政治运动的最大影响不仅是使当事本人受到迫害, 更重要的是对其子女的歧视, 其子女受教育和入学也受到牵连和歧视. 随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导致饥饿,也使学校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察哈尔省撤销后, 1953年更名为山西省浑源中学, 一直到现在. 从1955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 取消原来班级排列, 按高初班序列排列, 每年一般招收高中2个班级, 初中3个班级, 到1966年, 共招收高中28个班级, 初中79个班级. 学生主要来源于雁北各县. 当时是附近10多个县中的第一所完全中学. 这一时期的继任校长分别为梁效贤(52-55)、杨巍(55-56)、郭鼎(56-57)、张国忠(57-61)和苏宏(61-65). 师资组成主要以外地籍为主, 来自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湖南、湖北、江苏、四川、浙江、内蒙、山西等12个省市地区. 学校教师由省教育厅直派到校, 特别是1957年时学校因祸得福, 原来旧日军政人员和一大批外地知识分子因为反右和其它政治运动到达这里, 他们文化和品行素养高, 再加上新来的大学生, 整个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专业水平高, 学校资金和设备齐全, 学校风气好, 在塞北和山西享有盛誉. 当时学校教师待遇执行中教1-10级, 最高工资为1级75元, 最低10级40元.从50年代中期实行统购统销和户口管理制度之后, 学校老师和学生为城市户口编制, 本来为城市市民的学生直接把户口转入学校, 而农村来的学生则转为临时城市供应, 毕业后如果考上大学则跳出农民户口成为高贵的城市户口, 不然的话毕业再转回农民户口. 老师每月定量29斤粮食, 学生定量每月33斤. 供应的品种大致为细粮白面4斤、大米1至2斤、小米4斤、玉米面约10斤、其余莜面、 高梁面、豆面、红豆等, 另加食油3两. 国庆节等假日时, 再加冻豆腐一块、冻粉条一块. 学生每月伙食费7点5人民币.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 这一时期, 除去占用原来文庙校区之外, 1953年秋天开始在城东建了新校, 人称原来文庙为西校, 新校为东校. 西校在闹市区, 上课各教室用铃声, 东校在旷野, 上课用一口大钟, 故有”西校铃声东校钟声”的说法. 1962年, 腾出西校, 占用了”南校”, 称原东校为”北校”, 1965年, 全部合归北校. 学校为三三学制, 即初中3年, 高中3年. 初中开设政治、汉语、文学、代数、平面几何、 俄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14门课程; 高中开设语文、三角、立体几何、制图学、达尔文主义、人体解剖学、经济、地理、政治、俄语 代数、物理、化学、历史、体育等15门课程. 后来汉语和文学合为语文一课, 取消制图学和达尔文主义, 俄语为英语取代.</div> <h3>十,文化革命时期(1966至1971年) </h3><div>.</div><div>这一时期是为文化大革命前期. 校长为张进义,学校从1966年开始停止招生长达6年之久, 也是浑源中学历史上关门停止招生最长的时期, 在校学生停课. 1967年4月,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到1969年8月,山西沁源人李峰为主任, 武装部政委李占春和罗忠勇先后为副主任. 1968年6月上旬, 该委员会响应国家上级领导指示号召, 成立”群众专政指挥部”, 把包括部分浑源中学教师在内的县内人士500多人, 集中起来, 戴上高帽,身带大纸牌, 嘴含干草, 五花大绑,先在武衙门召开万人大会批斗,然后游街示众批斗. 这是浑州自有学堂以来历史上对教师和学校最严重和残忍的暴行, 对许多老师批斗和审查迫害, 羞辱和折磨, 把浑源中学变成了人间地狱. 经此浩劫, 浑源中学元气大损, 外地籍老师后来纷纷调走. 1968年, 所有学生离校回家和插队, 老师下放农场. 后来学校校舍被1880部队占领为军营, 是为该校第二次变为兵营, 直到1972年春季方退出归还学校.</div> <h3>十一,1972 – 1977年时期 </h3><div>这一时期从1971年开始, 浑源中学开始恢复招生和教学秩序, 1971年恢复高中招生, 1975年恢复初中招生, 学制改为二二制, 也即高中2年, 初中2年. 1971年秋季招生高中4个班, 1972年春季招生7个班, 共计11个班,是为72级, 当年班级从高29办到39班, 均为1974年1月毕业; 1973年春季招收10个班, 以后每年各招收4到6个班不等, 校长仍为张进义, 副校长刘基主持校务. 这一时期, 特别是恢复招生后的1972年, 师资力量雄厚, 许多外地籍老教师仍在学校任教, 这时候高中开设有语文、数学、 物理、 化学、 政治和历史、 英语和俄语、体育、生理卫生、农基、音乐等10门课程. </div><div>1973年夏季, 张铁生和黄帅在报纸上报道后,批判回潮,教学秩序又开始趋于混乱,一直到1977年.从1971到到1978年共招收2年制高中班50个, 2年制初中班10个.这一时期教材混乱,质量低劣,正常的教学和授课秩序难以得到保证. 同时工人宣传队和贫下中农代表奉上级之命进驻学校, 对学校的管理和事务造成了严重干扰和破坏.</div> <h3>十二,1978至现在 </h3><div>.</div><div>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学校回归正常秩序. 历任县长分别为王振国、齐平、雷功、张富文、李田山、雷雪峰等. 历任县书记为王善、李满田、刘增宝、齐平、何令祚、苑吉、柴树彬,卲奎等. 在此期间, 基本上保持了正常教学秩序, 稳步发展. 初中和高中分别于1977和1978年恢复三三学制, 每年招收高中班级3到6个不等, 初中班级2到4个不等, 还招收一定数量的补习班. 教师工资待遇从1982年时的50多元左右增长到1995年的600多元, 近10年增长更多. 特别是在90年代陈至立任教育部长期间, 鼓励学校办成产业创收以增加收入,学生上学学费昂贵, 普通农家供个中学生家庭经济很费力, 高中期间每年花费约需几千到上万元.农村适龄上学儿童失学严重,30多万人的县,只有几所设有高中的中学,每个学校招收几个班级几百人,合起来也只占到全县适龄学子的一小部分.因为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希望的话,许多家长为了省钱就让学生在初中未能毕业就废学. 这一时期的继任校长先后是: 赵增礼(1978-1983) 、周运铎(1983-1986) 、李一衡(1986-1992) 、姚志钦(1992-1995) 、赵兴华(1996-2005).现任校长为穆建福. 教材使用统编教材.现在的中学, 仍为省立重点中学,有教学楼、理化实验室、计算机室、语音教室、体育场、大礼堂等等. 设施齐全, 校园美观, 在校学生1千多人, 教师近200人, 学生和教师比例大约12比1. </div><div>.</div> <h3>80年代浑源中学围墙</h3> <h3>80年代浑源中学学生宿舍</h3> <h3>90年代浑源中学校园</h3> <h3>90年代浑源中学</h3> <h3>学校现状</h3><div>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3000多人,教职工200多名。</div><div>学校现有实验楼、家属楼、礼堂(兼餐厅)各一幢(个),教学楼、公寓楼各二幢(个);电教实验楼配备有国家级标准的语音室、多媒体室、多功能厅、双控中心、理化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起校园网和无线电发射中心;拥有价值三四百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手段基本实现现代化。</div><div>师资力量</div><div>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 教学能手、骨干教师12人,市教学能手80人,研究生、教育硕士10余人,高级教师56人,一级教师102人。</div><div>成果荣誉</div><div>学校创办6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万余人,其中省军级干部9人,地师级干部27人,专家、学者、教授、博士生等300多人。</div><div>学校由于管理科学高效,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考成绩位居全大同市七县区之首,先后荣获“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山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山西省课改实验先进校”、“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校”、“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校”、“国家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大同市文明学校”、“大同市依法治校十佳单位”、“大同市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大同市高中教育先进学校”,被山西省社会事务调查中心授予“公众满意办学单位”。 </div> <h3>浑源中学实验楼</h3><h3><br></h3><h3>最新消息,2018年高考中,山西省浑源中学二本以上(不含二本C类)达线人数175人,与去年高考成绩相比翻了近三翻。</h3><div> 其中一本达线人数47人,600分以上8人;理科最高分631分,文科最高分568分。</div> <h3>浑源中学教学楼</h3><h3><br></h3><h3>资料选自网络</h3> <h3>浑源中学全景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