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享,共提高——斗门镇小高段数学教研活动暨"与支教老师同上一堂课"课堂教学观摩侧记

山阴居士

<h3>  为了扩大城乡间的教育教学交流,走近城区名师,学习名师。帮助街道一线教师深入专研数学教学业务,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斗门街道中心小学于6月13日上午和6月15日上午举行了两场高段数学教研活动暨"与支教老师同上一堂课"课堂教学观摩。</h3> <h3>  6月13日上午,来自斗门镇小的范汉权老师和塔山中心小学的沈丽乾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六年级下册数学《推理》总复习。</h3> <h3>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h3><h3>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是新课标十大核心关键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h3> <h3>  本节课两位老师选取教材中的例2进行教学,例2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h3><h3> 虽然两位老师选取的例题一样,但是由于两人对于例题的处理方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因此为我们呈现了两堂风格迥异的逻辑推理方面的优质课。</h3> <h3>  范老师首先通过几个简单的推理题目让学生进行热身,同时让学生对推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h3> <h3>  本节课,范老师以练习"推理他们的职业各是什么"作为切入点,通过同桌交流、讨论看法,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并启发学生说理。</h3><h3> 通过沟通、交流、说理,自然地让学生发现此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充分利用直观,进行"列表推理"。因为很多情况下,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h3> <h3>  接着,范老师进行例2的教学,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都能够很好的利用列表进行推理。</h3><h3> 但是范老师不仅仅局限在此种方法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发现了还可以用排除法进行推理。</h3><h3> 最后,范老师还拿出"判断它的对面是什么字母"这个学生熟悉的题目,帮助学生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引导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h3> <h3>  范老师用他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推理。整堂课学生不仅收获着知识,更是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h3> <h3>  沈丽乾老师用她沉着冷静的课堂教学风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言简意赅、颇具亲和力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激励,深深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h3><h3> 纵观本节课,沈老师的教学由浅入深,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信息、整合信息、找到推理的方法、形成推理的策略。</h3> <h3>  沈老师先让学生选一选、说一说"50.6✖️1.8"的解答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像这样的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h3><h3>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逻辑推理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沈老师还回顾、例举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证明、推理过程。</h3> <h3>  接着,沈老师进行教材例2的教学。</h3><h3> 沈老师非常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或画出结果,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接着让同桌交流,互传信息,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最后让学生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h3><h3> 在成果的展示过程中沈老师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先从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的排除法入手,接着由浅入深,引出列表法等推理的方法。</h3><h3> 同时,沈老师还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地进行追问,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捋清思路。</h3> <h3>  为使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与理解数学知识相互促进,在用好直观手段的同时,沈老师注重数、形、事、理结合,选用其他方式辅助说明,以增强教学效果。</h3><h3> 如在教授后面两个练习时,沈老师教授给学生还可以利用"一边列,一边推理","画图连线"的方法进行推理。</h3> <h3>  两节课的尾声阶段,两位老师还不忘对孩子们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使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收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励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h3> <h3>  两节课后,特级教师吴毅松老师和高段数学教研组相关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评课、议课活动。</h3><h3>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两位老师首先对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进行了说明,并且提出了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h3><h3> 随后,教研组的老师针对两位老师的两堂课进行了点评。最后,吴特对他们的问题和疑惑进行了解答。</h3> <h3>  6月15日上午,来自斗门镇小的姚锋老师和秀水小学的俞国娟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平移》。</h3> <h3>  两位老师选取了教材例3的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出按不同方向、不同格数平移图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h3><h3> 虽然两位老师选取的例题一样,但是由于两人对于例题的处理方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因此为我们呈现了两堂风格迥异的优质课。</h3> <h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标十大核心关键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素养目标。</h3><h3> 本节课主要是对空间观念在空间描述方面的表现,利用&quot;方向和距离&quot;,描述运动变化、位置关系。</h3> <h3>  姚老师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的特点: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大小不变。</h3><h3> 整堂课姚老师都是以游戏闯关的方式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闯关游戏中积累图形运动经验,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h3> <h3>  第一关:已知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指出平移后的图形。</h3><h3> 姚老师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再次体会图形平移前后,大小和形状都不改变。</h3> <h3>  第二关:已知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确定图形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怎样确定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h3> <h3>  第三、四关: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发展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能力。</h3><h3>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姚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通过标注需要注意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通过规定字母的标注标准,让学生明白做图的规范性。</h3> <h3>  俞老师的课,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对于平移知识的初步认知:平移后,物体的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h3><h3> 同时通过活动一,让学生借助文具盒或者课本做一做平移运动,让学生明白:只说清楚向哪个方向平移,平移后的图形的位置是不确定、不唯一的。</h3> <h3>  活动二通过说一说把长方形向不同方向平移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h3> <h3>  活动三和活动四分别通过已知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和已知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确定图形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怎么确定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h3><h3> 俞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动态的展示平移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h3><h3> 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平移的过程是整个图形按要求进行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h3> <h3>  纵观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借助&quot;方格图&quot;&quot;做&quot;数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h3><h3> 方格图是学生学习平移的重要工具,每幅方格图都承载着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作用。 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感受距离提供有力的参照,同时,方格图有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相衬,&quot;距离&quot;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和认可。</h3><h3>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方位感和距离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与组成部分。</h3><h3><br /></h3> <h3>  两位老师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填一填等操作活动,而且设计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伴交流,最后再全班分享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h3><h3>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h3> <h3>  最后,两位老师还重视数学思考,突出应用意识,感悟数学思想。</h3><h3> 数学知识之间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两位老师从调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开始到应用知识解决图形面积问题,环环相扣,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两位老师都布置了拓展题,既是对平移特点和性质的进一步认识,又能渗透转化思想方法,还为后续图形面积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h3><h3><br /></h3> <h3>  两节课后,高段数学教研组相关听课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评课、议课活动。</h3><h3>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两位老师首先对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进行了说明,并且提出了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h3><h3> 随后,教研组的老师针对两位老师的两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他们的问题和疑惑进行了交流讨论。</h3> <h3>  两天四节课的同课异构活动因为有了四位教师的精心准备,每一位听课老师的积极参与,终于圆满结束了。</h3><h3> 但是对于我们高段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来说,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在专业的发展道路上互相抱团取暖,越走越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