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刘永福简史

紫气盈门

<h3>刘永福 原名刘建业,又名刘义,字渊亭,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十一日生于钦州府防城司古森峒小峰乡,是华尖岭刘氏宗祠千一公十二代裔孙。其父亲刘以来、叔父刘以定原在广西博白东平付新立业,因灾荒,先迁博白菱角圩,再迁防城古森峒小峰乡谋生,后多次迁居,最后定居钦州三宣堂。</h3> <h3>刘永福二十岁(1857年)参加天地会农民起义军,常立功受奖并升至管带,其间(1866年)创建了黑旗军,起义军失败后,率部在广西、云南的中越边境一带活动。</h3> <h3>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刘永福应越南王的邀请率黑旗军入越抗法,在攻打越南河内法军中击毙了法军司令安邺,越南政府授副领兵衔,仍充兴化、保胜防御使。</h3> <h3>光绪五年(1874一1879年)间,刘永福在越南剿灭黄崇英、李扬才反叛有功,越南政府授封为“三宣副提督”。</h3> <h3>光绪九年(1883年),在罗池、纸桥战斗中,阵斩法军海军上将李威利,取得了震惊中外的纸桥大捷,越南政府赏授晋封为“三宣提督”,加封一等义良男爵。</h3> <h3>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宣战,在中法战争中,在刘永福指挥下,取得了左旭、临洮、镇南关的胜利,收复了多处失地,图为镇南关大捷和冯子材将军会师。</h3> <h3>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永福奉召率3000黑旗军入关回国。刘永福在援越抗法保边卫国战争中英勇不屈,身经百战,取得了辉煌战果,清政府授“花翎记名提督、闽粤南澳镇总兵,赐“依博德恩巴图鲁”封号,授“建威将军”衔和三代一品封典。</h3> <h3>1886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奏请,清政府授刘永福为闽粤南澳镇总兵。南澳岛位于福建与广东两省交界的海面上,是当时仅次于台湾、海南岛的海疆重镇。</h3> <h3>光绪十三年(1887年)10月,刘永福奉旨进京陛见皇太后和光绪帝,光绪知到刘永福到京后连夜召见并咐密旨。</h3> <h3>刘永福在援越卫国抗法战争中,赢得了民心、天心,得到了光绪帝赐的黄马褂及慈禧太后赠的御书“福”字。</h3> <h3>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对日宣战,命刘永福赴台湾办理防务事宜,图为部队赴台前的动员。</h3> <h3>1895年中日谈判草签《马关条约》宣布台湾割让给日本,日军进攻台北失陷,台湾巡抚唐景崧仓皇内渡,命刘永福兼署台湾镇总兵,刘永福回复愿“与台存亡”。</h3> <h3>1895年8月28日,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彰化八掛山,黑旗军与日军展开了肉博战,击毙日本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打死少将山根信成;9月11日,日本又派第二师团增援,在刘永福的指挥下,黑旗军顽强奋战,力歼日军近千人,击毙日本近卫师团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h3> <h3>刘永福受命帮办台湾防务,率黑旗军渡台抗日,在台南五个月的坚守战中共歼日军四千多人,击毙了日本近卫师团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多名少将,最后孤军不敌,弹尽粮绝,被迫内渡回到广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