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飞逝,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十年了,提到父爱,内心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时间越长,我对父爱的感动越是强烈。都说父爱如山,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多次想写写父亲,然而这份厚重深沉的爱,沉得我一直提不起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只有小学文化。我们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共十一口人,父亲是一个很勤奋、很乐观、很热情的人,他和母亲用毕生的心血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说起他,似乎有讲不完的话语,述不尽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父亲一生一直喜欢看书,就是到晚年,我回家问父亲需要带点什么时,他往往会说:"没啥,方便的话把你们看过的《读者》、《家庭》等杂志带些儿。"父亲的枕边总放着书,父亲看书大多在睡觉前,在我最遥远的记忆中,就是父亲在煤油灯下躺着看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觉得父亲的被窝特别暖和,就在父亲暖烘烘的被窝里,父亲教会我背诵好多毛主席的诗词。记得有一回,大舅来我家,晚饭后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父亲让我给大舅背毛主席的诗词,我可能有些拘谨,大舅就掏出一大把毛主席纪念章说:你要是能背诵一首,就奖你一枚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大大小小非常新奇的纪念章,我特喜欢。"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等。一会儿工夫,大舅的纪念章全归我了。父亲抱着我回屋睡觉,我抱着纪念章,心里美极了,我觉得那个夜晚,天上的星星格外的多,格外的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算盘打得好,先后在我们村里、乡办砖厂、煤矿当过会计。在我没上小学之前,父亲就教会了我打算盘,记得父亲教了好多花样打法,主要是趣味练习,即用一定的数字,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出特殊的数字,如"扒皮"、"九归"、"香炉"、"狮子滚绣球"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机缘巧合,我曾经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当了会计,并且一干就是三十年,多少有些女承父业的味道。父亲干的会计是较简单的收支结算,而我从事的是工业会计,无论是记账方式、计算工具都大不相同。特别是计算工具,我最初用的是算盘,后来用的是计算器,现在用的是电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遗憾的是,多少年没有动过算盘,父亲教会的那么多花样打法都忘记怎么打了,有些珠算口诀,现在还时不时的会在一些地方听到,虽然意义也都变了,但我听了仍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似乎倍感亲切, 如"三下五除二"、"九九归一"、"狮子滚绣球" 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科技的发展,算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而我却与算盘有着不解的情怀,每当到某个地方看到算盘,我总要停下来看看,脑海里浮现的总是父亲教我打算盘的情景:老家的热炕头,父亲与我面对面盘盘腿儿坐好,盖上被子,算盘放在盘盘腿儿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五十岁生日那天,丈夫给我送了一串金项链,吊坠是金算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原想用金算盘纪念我的职业生涯,可是每次看到金算盘,想到的还是父亲!金算盘做的很精致,每个小珠子都能动,不由自主得想起小时候把算盘当玩具,趁着父亲不注意,用手掌同时快速拨动所有珠子,看看哪个珠子转得时间最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觉得不仅仅是由于年少不知愁,而是父亲很大程度上把"愁"挡在了我们的视野外。想想在那举国上下特别困难的年代,作为老小十一口人大家庭的男主人,父亲肩上生活的重担是何等沉重!但记忆中的父亲,总是那么积极、乐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每年夏收农忙时,父亲总是头戴草帽,身穿白色短袖老汉衫,手腕上带的手表用手绢缠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总是边干边唱,时不时的吼几句秦腔,和父亲一起劳动,再苦再累都觉得非常愉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热活重,父亲和干活的人们一样,个个汗流浃背,父亲背上的汗水印在白汗衫上,变成了一圈一圈泛黄的汗渍。若干年过去了,正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那蹒跚的背影,父亲那印满汗渍的背影,深深地烙在了我永恒的记忆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有个别人家买上了黑白电视机。我家人口多,对父母来说,上有老下有小,还要供四、五个孩子上学,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爷爷非常爱看电视,我家没电视,爷爷就常就去别人家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年腊月的一个晚上,我迷迷糊糊的听见父母为准备过年的收支算计着,羊绒卖了多少钱、胡麻卖了多少钱......父亲说今年过年买台电视机,他觉得爷爷晚上黑灯瞎火的去别人家看电视,来回有很多不方便。母亲说,若买电视机,就没钱给娃娃们添置新衣服了,娃娃们一年到头就盼着能穿件新衣服过年呢。二人都觉得对方说的都在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父亲提议第二天听听孩子们的意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 父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时,大家一致同意过年不穿新衣服,买电视机。当父亲把电视机买回来时,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比穿新衣服开心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总是这样,处理问题尽量兼顾大家的感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当年评书《杨家将》热播的时候,正值暑假,我非常着迷刘兰芳声情并茂的说书,每天迫不及待的等着听。有几天我们随父亲下地干活,离家较远,来回得走两个小时,因此中午往往就不回家了,可是这样一来,我就听不上《杨家将》,我知道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根本不能随身带走,因为爷爷在家也要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看到我闷闷不乐的样子,就说:如果你能早晨早起一些,咱多干一些,中午就回家听评书。我当然高兴的不得了,尽管夏日的清晨,起床是困难一些,但为了我的最爱,忍了!后来想起这事,为了我的爱好,父亲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多走两个钟头的路,真让我又感激又愧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坚毅、乐观的气质,可能是当兵时在部队练就的,父亲是解放初期参加的志愿军,据父亲讲,当时国家刚解放,时局不稳,当兵随时准备上战场,入伍时都选的是家中兄弟较多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军营生活,让父亲念念不忘。父亲退伍时带回一本相册,里面全是他战友的照片。隔段时间,父亲就会翻开,一页一页仔细的看看。小的时候,父亲不让我们动里面的照片,担心会弄脏。他会给我讲,这位叫***,篮球打得好,和他一起代表连队拿过冠军;那位叫***,饭量特大,去食堂打馒头,总是用胳膊夹着一大摞馒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能叫出战友名字的时候,总是说:不知道这些人现在都在哪里?都在干什么?再后来,一个个名字也记不起了,父亲就念叨,不知道这些人都还健在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日子,母亲翻出这本相册说,这里面的人咱一个都不认识,要不烧掉去吧?这是父亲生前那么珍惜的相册,而且每一页上都留着父亲的指纹,甚至似乎还有父亲久久凝视的目光!我让母亲先保留着,梦想着也许某一天,我能和相册里的某个长辈不期而遇,还能一起聊聊父亲的军旅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退伍转业到西安一个机械厂工作,据父亲讲,车铣刨磨,他都干过。六零年,国家困难时期,工厂的工人都吃不上饭,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农村广阔天地种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用父亲的话说,他这一生经历相当丰富,"工、农、商、学、兵"中,只有"学"没做好,非常遗憾连中学都没有上过。也许由于这个原因,父亲对儿女们的学习特别重视。当年我上中学时,好多亲戚朋友劝父亲没有必要累死累活的供我上学了,理由是女娃娃长大了是别人家的。可是父亲说,不管是儿子还是姑娘,只要想上学,再苦再累他都愿意供。正是因为有父亲做坚强的后盾,我和姐妹们都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哥哥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自认为没文化,很少给我们写信,我在外地上学时,与家人的联系,一般都是妹妹们回信,父亲有事就让她们写信转达。有一次,我与父亲有些误解和分歧,父亲竟然亲笔写信来开导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想到父亲半夜伏案,字斟句酌的给我写信,说重了怕伤到我,说轻了又怕我不重视,那份焦虑,那份担忧,在我为人之母以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写信的越来越少,书信的形式也渐渐稀罕,近乎成为情感联系中的"奢侈品"。父亲的这封信,我已珍藏了三十多年,每当阅读这封承载着浓浓父亲情感的信时,我即刻感受到温暖的父爱,让我觉得父亲并没走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呀,都说"大恩不言谢",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达我对您的感恩和崇敬?!我即便是用金算盘,也算不出您对我们的爱到底有多深、有多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我只想,如有来世,让我再做您的女儿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