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b><br />译文:所谓欲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那是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的事情,从来就不会发生。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施教于国民。孝顺父母,是对待君主的原则;尊敬兄长,是对待长官的原则;慈爱子女,是对待民众的原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孔子讲学图</b></h1> <h1><b>原文:《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b><br />译文:《康诰》中说:"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地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姑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山东嘉祥曾子庙内松柏参天</b></h1> <h1><b>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b><br />译文:国君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国君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国君本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宗圣曾子画像</b></h1> <h1><b>原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b><br />译文: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的好恶相反,百姓就不会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美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自己的家族。</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叔梁纥(左一),孔子父亲,鲁国大夫、三虎将之一</b></p> <h1><b>原文:《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b><br />译文:《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曾点,曾参父亲,亦为孔子弟子</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赏析】</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其理由一是在家中都不能实行仁义道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就不会讲仁义道德。因此,要首先在治家的过程中培育治国所需要的那些道德品质和才干。所以文中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理由二是,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相反,则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家国一体,在民间家族势力异常强大,强调齐家治国特别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很多现实事例中也可感受到,儒家这种齐家治国的思想对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五段文字,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治国在齐其家"的道理。</b></p><h1><b> 第一、二段,以家庭伦理关系来类比社会政治关系。主张以孝事君、以兄事长、以慈事众,像养育婴儿那样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而且,强调爱护百姓要像母爱那样发自内心,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所以,发自内心的本能的爱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儒家"仁者爱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b></h1><h1><b> 第三、四段,以尧舜和桀纣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一步论述治国必先齐其家的道理。而且强调一家之中关键人物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也体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一把手是关键,学科带头人是重中之重。</b></h1><h1><b> 第五段,以诗的语言再三强调家庭和谐对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性。用"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形容家国的兴旺发达,这都来源于"之子于归"和"宜兄宜弟",都来源于"其仪不忒"和"父子兄弟足法"。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家庭责任,都担承起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精英应尽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就是"家和万事兴"。</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曲阜孔庙杏坛,传为孔子讲学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