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小习惯了这个城市的中心叫做钟楼,而在认知中,到了临潼就是进入边疆荒原一般,走个十里铺都要做一天的准备,在那个小到精致的世界里,巍然不动的钟楼就是这个城市,让人踏实。</h3> <h3>总以为所有城市都会这样,有一个让人觉得踏实的钟楼,慢慢长大,知道这个国家有很多城市,很多城市也有钟楼,但更多的已经没有了,而就算有,也不一定是我认识的样子。</h3><div>说是西安人,其实钟楼大多是作为地标出现,并没有多少感情,虽然没有夸张的没有上去过,但确实感觉跟村口傻大哥的二小子似得,熟悉且陌生,或者邻家小妹,不到出嫁都想不起她还会长大嫁人。</div> <h3>但西安还有一个小一号的钟楼,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好在现在叫鄠邑区了,这么说真不亏心。如果关中每个城市都能保存下来,其实应该都有都一样,同治年的一场动荡,关中只有西安城和户县县城没被攻破,这个明代建筑也就被保留下来了。西安钟楼是明洪武年所建,但别上当,不是今天看见的钟楼,那时候钟楼在广济街口,跟鼓楼面对面,现在这个是万历年搬迁过来的,但毕竟还是明代建筑。而户县的钟楼就一直在那里,我读过县志,没有找到钟楼搬迁的记录,有重建的记录,所以应该是清代建筑,而且明确说了,就是仿制西安钟楼修建的,没脾气了吧。</h3> <h3>钟楼在西安是报时工具,但在户县却不是,它是为了祈福诞生的,别看一模一样,却可能相去万里。户县的钟楼是文昌阁,旁边是孔庙,按照明代以后得规制,县学也在这里。有时候站在东街看中楼(鄠邑的这个应该叫中楼)会琢磨,1920年关麟征离开户县的时候,扭身告别的,应该也是这个中楼。</h3> 就跟我没在意过西安的钟楼一样,总觉得它就在那里,随时都能见到,到了鄠邑虽然也感兴趣,同样觉得来日方长,总有机会去探探究竟,不必急在一时。但,似乎来日苦短,去日苦多,走着走着就散了。陆机写的《短歌行》估计也就这两句传播稍广,其实全文可圈可点:<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div> <h3>时间不可能倒回,凋谢的花不会再开。每个生命都有它最美的时候,到时候自然最美。如果没到,就耐心等待,孔子以猗兰自比,也要等到秋天才开放,没到时候不要心慌,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br></h3> <h3>就在要结尾的时候,想起春节我去过一次中楼,在东街孔庙门前站了很久,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幸好你在这里,携手同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