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走不出那片草原

沙沙

<h3><p>图片:网络,文字:沙沙</p><p><br></p><p>梅丽尔·斯特里普用年迈的声音开始讲述:在非洲的恩贡山下,我曾经有一座农场,同时约翰·巴里(John Barry)壮阔的电影配乐响起,带我们走进东非草原,两千英尺的风呼呼地吹着,俯瞰成群渡河的角马,掠过由火烈鸟组成的红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太年少了,三十年后再看,随着女主人公再次走进非洲草原,俯瞰壮美的非洲大地,荡气回肠。</p><p><br></p><p>1985年的好莱坞电影《走出非洲》,改编自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在1986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这部电影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项大奖。</p><p><br></p><p>凯伦的经历很独特,如片中讲述,她出生豪门,与贵族丈夫结婚,1914年,凯伦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非洲把一个富家女改变成了一个非洲的精神原住民,她与非洲的一草一木,与非洲的土著融合在一起。生活有美好就有不幸,丈夫把梅毒传染给她,让她痛苦不堪而离婚。她的农场遭受虫害和大火袭击,最后她离开了非洲回到欧洲。</p><p><br></p><p>1954年,凯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当年的诺奖颁给了海明威,海明威在致辞中说:“更伟大的作家总是不会得诺奖,这个奖项如果给了美丽的伊萨克·迪内森,今天我会很高兴很高兴……”<br></p></h3> <h3><p>在非洲,有浩瀚的美景,更多的是困难。面对困境,凯伦搏斗、抗争,恰在此时,丹尼斯出现了,带给她前所未有的慰藉,也成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丹尼斯热爱自由,不受约束,不要婚姻,风度翩翩而且特立独行,他的生命消失在他热爱的蓝天。</p><p><br></p><p>17年时间,凯伦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婚姻,失去了农场,失去了爱人。她的姐姐和儿时密友,也在此期间离开了人世。在失去了她所珍爱的几乎所有,与非洲从此永生相隔的时候,她终于理解了丹尼斯的话:我们都是过客。她用克制的笔调写了她的遭遇和不幸,用无比激昂的语言描述了非洲大草原。<br></p><p><br></p><p>这部片子是我年少时候看的,对我的世界观有了基调一样的影响,不知道我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性格是不是来源于这部电影。</p></h3> <h3><p>右边是原型,比演员还要美和儒雅,尽管演员是影帝罗伯特雷德福和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p><p><br></p><p>梅丽尔·斯特里普,1979年凭借《猎鹿人》获得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1980年凭借《克莱默夫妇》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1983年凭借《苏菲的选择》获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1986年,凭借《走出非洲》获得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p><p><br></p><p>罗伯特雷德福,1981年罗伯特凭借导演处女作《普通人》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1985年他主演了《走出非洲》,1992年执导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影片《大河恋》。</p><p><br></p><p>所以这部电影是好料加上好厨师。</p></h3> <h3><p>回到那部电影,回到非洲大草原,节奏缓慢地飞翔在非洲大地。非洲改变了一个贵族女人,有段影评很精彩:这个女人,无比坚韧,无比刚强,无比热烈,冒着野兽出没、土著人攻击等各种未知的风险,跋涉百里给抗战的男人们送物资;临行前,为了保护族人的家园,对着总督深深一跪。只有丹尼斯同样自由、广袤、通透的人才能理解。</p><p><br></p><p>年轻时候我还没有那么理解电影里这对男女,在都市丛林中呆久了,才知道那片自由广袤的大地,是多么令人神往,就算一生都在失去,至少奔跑过,相爱过,感受过天地万物,作为地球生灵的一部分,融进过大自然中过。面包树后面的夕阳金红得让人感动,奔跑的斑马让人知道野生动物原该有的生命力,就算弱肉强食也是赤裸裸的真实。女主身体《走出非洲》,灵魂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代观众跟随着她永远地留在了那里。<br></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