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美游之智利

angel

<h1>2018年4月17日下午17:40乘机离开秘鲁利马,于当晚半夜到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h1><h1>4月18日上午乘车前往智利国会所在地瓦尔帕莱索市,途中游览“黑沙滩”,这里海的颜色与别处不同,浪也特别漂亮,也许是看到太阳把我们的影子投在了黑色的沙滩,白色的海浪上,感到特别新奇。</h1> <h1>拍集体照需要导演。</h1> <h1><font color="#010101">离圣地亚哥108公里处的安东尼奥港口,绿色的钢架是我们上海港机的,中国大量的集装箱过来,从这里去圣地亚哥,中国是智利第一大进口国,也是第一大出口国,对中国贸易智利是顺差。 </font></h1> <h1>走过一个鱼市场,我掉队了,走错了方向,这位男士哇啦哇啦叫我,领我走下一段台阶,旅友们正在海边看海狮。</h1> <h1>这里有一头海狮,还有许多海鸟,它们是在等游客从鱼市场买点小鱼什么的来喂它们的。</h1> <h1>4月18日,中午12点左右,在黑岛参观智利名人巴勃罗·聂鲁达的故居,大门口,一群等待入内参观的孩子们。</h1> <h1>聂鲁达(1904-1973)有着多重身份,作为诗人、作家,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共产党员、政治家,1970年退出党内竞争,全力支持阿连德竞选总统,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军事政变,阿连德总统以身殉职,同年10月5日,聂鲁达在医院里意外死亡,2013年智利政府开坟验尸至今未公布任何消息; 作为外交官,在去缅甸、印尼赴任时,转道中国,与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作为一个仰慕海洋的人,1938年他在黑岛购买了这块地,盖了房子,面对着大海写作、生活。</h1> <h1>虽然自己因头晕无法驾船,但因爱好,他收藏了许多与航海、海洋相关的物件、艺术品。</h1> <h1>除了与海相关的题材外,他的藏品还有形状奇特的瓶子、面具、古董鞋子和烟管等。</h1> <h1>参观时,室内是不可以拍照的,我想拍一张说明,于是,这位管理员就热心地把我领到门口,站在门外,他打开门,这样就可以既不违反规定,又能帮助游客达到目的,事虽小,令人感动,得到他的允许,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h1><h1>正好有几位旅友在里面参观,就按了几张,可是因为手抖了,只有一张还可以。</h1> <h1>自从看了杨丽萍的舞蹈“两棵树”后,经常注意大自然中的两棵树,它们有的姿态一致,有的你左我右,相互呼应,非常有趣,聂鲁达故居中的这两棵树扭动形态完全一样,是树吗?智利的周导看我拍得起劲,走过来告诉我,这是芦荟的茎,这么高的茎第一次看见。</h1> <h1>4月18日下午3点多,维尼亚德尔马市,街头的复活节岛石像(MOAI),还有石头的祭坛(AHU),旅程表上说这是仿制的,但周导说是真的,从复活节岛上搬来的,明天才去复活节岛,今天先感受一下。</h1> <h1>维尼亚德尔马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著名旅游城市,被称为花园之城。</h1> <h1>太平洋岸边,打一段“八段锦”,活络一下筋骨。</h1> <h1>驱车向南,进入与维市相连接的瓦尔帕莱索市,智利国会的所在地,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索托玛雅广场上的“海军战士纪念碑”。</h1><h1>在1879年开始的南太平洋战争中,智利凭借海军的力量打败秘鲁、玻利维亚,夺得了大片土地,为此建立了海军纪念碑,表彰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功绩。</h1> <h1>街头铜雕,智利的铜产量很大,主要的产矿区就是在南太平洋战争中,从战败国那里夺来的,我国也是智利铜的主要进口国。</h1> <h1>瓦尔帕莱索老城几乎没有平地,房子都建造在山上,移民带来了各自国家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五颜六色的建筑是瓦尔帕莱索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h1> <h1>2018年4月19日上午,在圣地亚哥机场,乘坐9:35的飞机前往离智利海岸线3700公里的太平洋孤岛“拉帕努伊(RAPA NUI)”,智利也真够厉害,离开本土3700公里,说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了,现在大家都习惯叫它“复活节岛”,那是因为1722年4月5日,荷兰人雅克布上了岛,他没有想到岛上居然有原住民,岛上的原住民也不知道岛外还有人类,雅克布发现这个岛只有162平方公里,没什么资源,就走了,因当天是复活节,他就在航海图上岛的位置处标上复活节几个字。</h1> <h1><font color="#010101">复活节岛的形状是一个三角形,地图标号1,“安加罗阿(Hanga Roa)”是岛上居民的居住地,也是公共设施,旅馆等的所在地,飞机场在南部,每天只有一个航班,飞过来,再飞回去,上岛不提前一个半月是订不到票的,我们在岛上住一个晚上,费用占全部团费的七分之一,周导说十个来南美的团,平均有一个会上岛。</font></h1> <h1>岛上原住民是波利尼西亚人。全球波利尼西亚人主要的生活区在“太平洋三角区内”,也就是新西兰、夏威夷和复活节岛,新西兰的毛利人就是波利尼西亚人。</h1><h1>上岛后岛上的居民为我们每个人带上了花环,然后我们入住原生态的小别墅,在门外的草坪上能够看得到大海。</h1> <h1>放好行李后马上出发,岛上的海红豆树。</h1> <h1>今天游玩岛的东部,地图标2,“拉诺拉拉库(RANO·RARAKU)”,这是一座火山,也是制作石像莫埃(MOAI)的工场。</h1> <h1>这些山体是火山喷发后堆积起来的凝灰岩,石质比较松软,雨季时先量好尺寸,把雕石像要用的大块石头从山体上切割下来,粗略地雕刻一下,待旱季到来时,把石块顺着斜坡滑下去,下面挖一个大坑,石块滑到坑里后再慢慢地精雕细琢。</h1> <h1>雕好的石像从这里运到岛的各个地方,放上祭坛,成为祭祀的所在,至于在石器时代用什么工具雕刻,怎样把这几十吨的高大石像运到目的地,放上石台,就是个千载难解的谜,考古学家们在这里设有许多研究室,已有成果,不过揭秘始终在路上。</h1> <h1>有些石像不知何因没有完工,一直呆在工场里。</h1> <h1>有些好像完工了,却没有被送上祭坛,散落在山坡上。</h1> <h1>“拉诺拉拉库(RANO·RARAKU)”的斜坡周围有几十尊不同尺寸、不同风格的石像,形成了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图画,给予旅游者、科学家、艺术家巨大的想象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h1> <h1>远远看见太平洋海边的汤加里基祭坛,海边区域被用作祭祀区,地位高的人居住在海边。</h1> <h1>地图标3,汤加里基祭坛,这15尊石像在17世纪时曾因部落之间的战争被推到,1960年5月的地震引发海啸,飓风将石像从祭台上横扫到地上,1992年10月,智利共和国与日本石像恢复委员会签订了协议,启动了汤加里基石像的修复工程,1996年工程完工。</h1> <h1><font color="#010101">周导告诉我们,原来祭台上有16尊石像,有一尊海啸时被狂风吹倒在这儿,没能回到祭台上,另外,只有一尊石像带上了帽子,帽子和石像头之间也是用的卯榫结构,其他的几顶尚存的帽子没能带上去,也许我们中国人来做,会做得更完美。</font></h1> <h1>沿着岛上的小路去下一个景点。</h1> <h1>地图标4,德披托库拉(Te Pito Kura)祭坛,这尊倒下的石像高10米,重80吨。</h1> <h1>地图标5,石墙围着的这块园石被称为“世界的肚脐”,传说是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 Matua)在公元400年带领波利尼西亚人来岛上的时候带进来的,是块能量石,现在不可以进去了,十几年前周导来的时候是能进去的,把手表、指南针放到石头边上,它们就乱转,手放在上面感到烫呼呼的,4月2日我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就在复活节岛和大溪地(南太平洋的另一岛屿)之间,磁性吸力吧。</h1> <h1>地图标5,阿纳科纳(Anakena),一个美丽的海湾,根据口口相传的历史,阿纳科纳是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 Matua)第一次登上复活节岛的地方,被称为复活节岛文化历史的摇篮。</h1> <h1>阿纳科纳美丽的沙滩。</h1> <h1>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 Matua)祭坛。</h1> <h1>他七个儿子的祭坛。</h1> <h1>4月19日,一直玩到傍晚才回旅馆用晚餐,不过天还大亮着呢,吃完饭再次出发,就近海边走走,想去看日落,可云层太厚,没戏,海风吹在身上很舒服,黄昏景色让人流连忘返。</h1> <h1>在海边坐坐,走走,逛到近9点,月亮当空时才回旅馆。</h1> <h1>2018年4月20日,清早打点好行李,准备离开旅馆,汪星人来告别,虽然有点害怕,还是把一个面包塞在它嘴里,事后还后悔应该再给它多留一个面包的。</h1> <h1>昨天我们参观了岛的东半边,今天的景点在西半边,大部分集中在三角形的左下角,地图标6,阿纳凯塔加塔(Ana Kai Tagataw),一个传奇洞穴,根据景区的说明,洞里面有装饰画、岩画等遗迹,只可惜现在已经封掉了,不能进去了。</h1> <h1>留在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现有一千多个,他们在这里的任务是护岛,我们的司机是其中一个,听周导说,司机的妻子是岛上的行政长官,他本人曾三次来过北京。</h1> <h1>在海边观浪,看着浪潮缓缓地涌上来,然后浪花四溅,拍击海岸,一浪还未结束,一浪已经形成,周而复始,百看不厌。</h1> <h1>岛上的居民。</h1> <h1>地图标7,奥龙戈(Orongo)火山口,。</h1> <h1>地图标8,三座鸟岛,石像运动耗尽了岛上的自然资源,难以为继,此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运动,叫“鸟人文化”,每年鸟生蛋的时候,各部落派代表参加比赛,从500米高的悬崖上爬下去,游到这三个岛上,谁先取得鸟蛋归的人就是岛主。</h1><h1>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尊复活节岛的石像,石像背后刻着一只鸟,它是石像文化与鸟人文化交接时的产物。</h1> <h1>地图标8,奥龙戈古村落的房子。</h1> <h1>地图标9,阿基维祭坛(AHU AKIVI),根据口头传说,这七座石像塑造的是霍托上岛之前的七位年轻的开拓者,另外,与其他祭台一样,它的朝向是有天文学意义的,每逢春分、秋分两个时点,石像是正对落日的方向的。</h1> <h1>地图标10,这是一个祭祀中心,由三组祭坛组成,分别叫做法由里(Vai Uri)、塔海(Tahai)和考特里库(Ko Te Riku),宗教祭坛与自然景色完美结合。</h1><h1>三组一景。</h1> <h1>这是岛上唯一一座有眼睛的石像,可谓目光炯炯啊,眼白是用白珊瑚,眼黑是用黑曜石制成的。</h1><h1>独自一景。</h1> <h1>两组一景。</h1> <h1>两组一景。</h1> <h1>海阔天空太平洋,地球肚脐一孤岛,石像美景神秘地,不来南美不完美。(俞纯宇摄)</h1> <h1>4月20日下午15:25乘机回圣地亚哥。</h1><h1>2018年4月21日游览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车上看到的100层的拉美第一高楼“科斯塔内拉中心”。</h1> <h1>乘缆车上圣母山,这部缆车已经运行了101年了,还在正常运行,安全系数100%,100多年前制造的这部缆车是上下交汇的,设计很科学。</h1> <h1>一路十字架引导我们上山朝圣。</h1> <h1>这座石砌的教堂有200年的历史。</h1> <h1>圣母山是智利最重要的天主教圣地,梵蒂冈的教皇到智利来,也会先到圣母山来朝圣。</h1><h1>圣母像高14米,是整块石头雕刻的,是法国人送给智利的礼物。</h1> <h1>圣母山是圣地亚哥的最高点,海拔1000米,在此可俯瞰市景。</h1> <h1>下午4点多来到武器广场,参观了大教堂。</h1> <h1>以前西班牙人每占领一个地方后,要宣誓立主权,把枪炮拿出来展放一下,意思是这块地就是我的了,因此西班牙原来的殖民地国家也都把重要的广场叫做武器广场。</h1> <h1>武器广场上的骑警。</h1><h1>智利的周导也和前面几位导游一样,不停地提醒我们,要小心,包要挂在身前,相机要挂在头颈上,我们在武器广场上时,15分钟内发生了三起抢劫,一位新加坡游客的双肩包被划了一道大口子,护照、钱都没了,还好,20几天里我们团队这样的事一件都未发生过,也要感谢几位导游不停地提醒。</h1> <h1>智利总统府。</h1> <h1>广场上教会正在为一位教士举行50岁的庆祝活动。</h1> <h1>2018年4月21日下午,我们在南美的最后一个景点“智利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看点是这座建筑是法国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大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作品,这个景点不在旅程表上,是周导送的。</h1> <h1>漂亮的内部设计。</h1> <h1><font color="#010101">有人在临摹展品。</font></h1> <h1>2018年4月22日清晨6:55乘机离开智利圣地亚哥,去秘鲁利马,然后在利马转机去美国迈阿密,在迈阿密住一晚,4月23日清晨5:45在迈阿密乘机去达拉斯,在达拉斯转机回上海,至此完成了22次飞行计划。</h1><div><h1>2018年4月24日下午3点左右,飞机降落浦东国际机场,我们平安回到舒适的家。27天的南美游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而难忘的,特别是那五大胜地: 阿根廷的乌斯怀亚火地岛; 卡拉法特冰川; 阿根廷、巴西的伊瓜苏大瀑布; 秘鲁的马丘比丘; 智利的复活节岛。</h1><h1>一路上我们的运气不错,天气很帮忙,除了一次航班取消外,飞机起飞降落都很准时,另外,整个旅程七位地接导游都相当认真负责,知识面很广,在写美篇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尤其感到这一点,比如复活节岛,把旅程表中的景点,对比我们实际走的景点,后者要比前者多四、五个呢,美篇中的内容许多都是来自导游们给的信息。以上这几点都是决定旅游质量的关键。</h1><h1>要起步去南美不是容易抬腿的,正因为有组织者的精心策划,精打细算,多方协调,为人品格才给了我这次机会,由衷地表示感谢。</h1><h1>同游的新朋旧友也让我增涨了不少知识,得到了许多帮助,游了南美才完美,同游南美是缘分啊!</h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