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第二故乡 :难忘的知青岁月

静心(不加微不私聊)

<h3>温馨提示:图上字下。</h3> <h3>1968年12月14日的清晨,我们十六七岁的学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h3><h3> 一腔热血,壮志凌云的我们背起简单的行李跨上了停靠在市招待所前面的大客车。放下行李后,打开窗户,探出半个身子与送行的亲人一一告别。车上车下哭声一片,惊天动地。随着汽车越开越快,亲人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直到完全看不见了,窗户下的人们才关上窗户无奈的坐在位子上。</h3><h3>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公路也不好走,我们从湘潭早上7点钟出发,一直到晚上天黑才到达县城。我们十几岁的学生第一次离家这么远。</h3><h3> ……</h3><h3><br></h3><h3>短暂的知青生活在心中打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当我重新拾起记忆中的片花,虽然经过了50年的岁月洗礼,还是那么的清晰,那座山、那条河、那块田、那村里的人和事……,往事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h3><h3>知青生活,这都是我的人生阅历和宝贵的财富,让我学会了坚强,懂得了人生,是他成为我岁月的长河中,最为深刻的,耐人回味的时光。</h3> 下乡的地方叫酃县,与江西搭界,现在酃县傍“炎帝陵”的光更改名叫炎陵县。当时分配到沔渡公社大江大队大江生产队,只有我、老四、明非三个人,而且个子都不高,没有劳动力,估计队上当时接我们知青时很失望的。后来又来了厌非和毕盾,凑成了我们五个知青的知青组。<div>这是我们五个知青下乡后照的唯一的一张照片。<div><br></div></div> <h3>这是我们知青曾经住的地方,女知青住左边,男的住右边。三个女的一间房,两个男的一间房,房东是一个五十几岁的阿婆。</h3><div>我们到队上一切都是陌生的,也不知怎么烧火做饭,首先几天是老乡轮流送菜送柴。</div><div>后来我们自己去砍柴,把磨好的柴刀插在一个用竹子制成的刀具里,两边有两个小洞穿绳子,再系在腰上,一尺多长的柴刀放在后面。我们沿着别人踩出的小路往山上走,我们砍一些枯枝散叶,也学老乡的砍一根茶杯粗的树枝捆在中间,直直的好扛在肩上。第一次背柴由于用力过猛,把柴往肩上一扛,结果屁股一下坐在地上,柴也滚在一边。在冬天有的树的叶子全掉光了,我们知青明非以为掉光树叶的桐子树是枯树,用力砍下来,结果被告之这是棵桐油树,要榨油的。我们经过无数次的磨练,慢慢的也能扛起好大一梱柴了。</div><div>也要学会做饭,油是特别的珍贵,我们学会了老乡告诉我们做不放油的“红锅菜”,先把锅子烧红,把菜放下去用锅铲伴几下,放一瓢水再放盐,有时可用筷子尖在油瓶里点一下,再在锅里点一下,油漂浮在上面,也能看到菜汤里五颜六色的油星。</div> <h3>我们5个知青和河对面马形生产队年轻人组成了大江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每到晚上收了工,吃完了晚饭,河对面的年轻人就吹着唱着打着手电,走过了又高又窄又无栏杆的木桥,来到了大队部来排练节目或者出去演出。我们的知青点就在大队部的隔壁,这是我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那时没有电灯,只能照煤油灯,就把灌了煤油的马灯挂在墙上,我们唱着跳着,我们知青组厌非姐和马形生产队的叶有才大哥排练“老俩口学毛选”,两人又唱又表演,配合得很默契,这节目成为了每次演出的必要节目。我们还排演了“大海航行靠舵手”“月亮走我也走”“不忘阶级苦”,……,还跳忠字舞。虽然做农活很累,但我们还是很快乐。</h3><h3>可惜后排有几个去世了,我们没见到,非常的遗憾。</h3><h3><br></h3> <h3>我50年前下乡时在队上出工的记工本,有年、月、日,出工地点,干什么农活,拍了几页。</h3><h3> 记得我们下乡是农历11月下旬,很冷的。下乡后的第三天队长说:“明天给你们上劳动的一课,去田里搞三光”。</h3><h3>山里的梯田又高田又小。有的田只有牛这么大,只能用人代替牛耕田,我们知青组两个小个子的男知青都代替牛背过犁。山里的冷浸田水很凉,山窝里的田,上午十点钟才能晒到太阳,下午4点太阳就没有了。冬天要脱了鞋袜踩在冰冷的田里把禾蔸根一蔸蔸翻过来。我们出工时最喜欢听队长喊:“碎袋烟”,(就是中间休息)。有的男社员拿出烟袋,坐在田埂上抽烟。如果要小便,男社员就背过身子拉,女社员就到稍远的地方蹲下来解决。虽然劳累,但社员们天性乐观,一点点的休息时间男女社员开玩笑打打闹闹也蛮有趣。</h3><h3>我们还加入救火队伍还救过山火。</h3><h3>还担过牛粪。那时要从牛栏岀牛粪担牛粪,担出来的牛粪要用手碾碎再用力洒在田里。</h3><h3>我们种过黄豆和马铃薯、挖过花生、锄过红薯草、捶过茶子、摘过豆子,扯过秧、晒过谷子……。</h3><h3><br></h3> <h3>乡亲们,我们回来了!</h3><h3> 横幅贴在白色的汽车上,开到了大队部。我们五个知青经过半个世纪的再次见面,不约而同的说去第二故乡探亲。于是马上准备,有的联系村里,有的联系汽车,有的采购东西,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见面的第13天,2018年6月1日我们来到了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炎陵县沔渡公社大江大队大江生产队。</h3> <h3>回到了第二故乡,再次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村里很重视,气氛很热烈,喜气洋洋,大音响唱欢快的歌曲,村支书朱立文、村主任朱天明、妇女主任冯卫、生产队长朱钢宝以及众多乡亲们都来迎接我们。</h3> <h3>乡亲们来了许多人,我们原来的宣传队的张申秋也来了,几十年不见,都老了。</h3> <h3>村主任朱天明和老乡及知青在交谈。</h3> <h3>喜笑颜开的老乡,别看这么年轻,他可是三个孩子的爷爷了。</h3><h3>我们知青老四带来了一张1969年我们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合影留念,老乡们在争相目睹老照片。</h3> <h3>老乡们陆陆续续走进了朱氏祠堂,原来的大队部。</h3> <h3>“好久不见,你还好吗?”</h3><h3>知青厌非和大嫂亲切交谈,白发苍苍的老奶奶94岁了,也拄着拐杖来参加我们聚会,太感动了。</h3> <h3>“你是毕盾吧?”</h3><h3>“是的呀!你还好吗?”</h3><h3>“你不显老,个子也没长很多哟。”</h3><h3>“就是的,吃了饭不长我也没办法哦。”</h3> <h3>准备了好多碗筷,老乡和知青聚餐用。</h3><h3>老乡和知青毕盾聊得甚欢。</h3> <h3>为了我们回来,村干部买菜,亲自下厨,八九位村里漂亮的妹妹们在厨房里忙碌,做岀了十碗地道的当地特色菜,让我们大饱口福。</h3> <h3>回家了,吃上了离开第二故乡几十年后的第一顿饭,多么熟悉的味道,这些菜在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到。</h3><h3>在朱氏祠堂原来的大队部,知青和乡亲们欢聚一堂共进午餐。</h3> <h3>干杯!欢迎你们的回来。</h3><h3>村支书朱立文举起酒杯。这次回第二故乡,离不开村干部的大力支持。</h3> <h3>照片中这位端庄优雅的美女,是从株洲嫁到村里的,现在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白净、漂亮、热情、大方。</h3> <h3>干杯!谢谢你们!</h3> <h3><font color="#010101">谢谢你们圆了我们回来的梦!谢谢你们在我们知青插队时,对我们的帮助教育,关怀备至,真的很感谢你们!</font></h3> <h3>村里买了花生瓜子零食准备开茶话会。</h3> <h3>五十年的相聚真的很不容易,这次茶话会坐在一起畅所欲言更不容易。</h3> <h3>吃了饭,大家坐在一起开茶话会畅所欲言,无比开心。</h3> <h3>知青厌非大姐表演了剑、扇子舞、父老乡亲的舞蹈。</h3> <h3>大家都转过身看厌非姐的精彩表演。</h3> <h3>现在村里绝大部分的乡亲们都用上了智能手机,都建立了微信群,共享信息。村里的姑娘媳妇有文化,有知识、漂亮、时尚、与时俱进、落落大方。</h3> <h3><font color="#010101">吃完了饭,我们知青和村干部在原大队部前合影。</font></h3> <h3>我们原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张申秋,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做了满满一大桌丰盛的晚餐。让我们再一次尝到了第二故乡美味佳肴。</h3> <h3>在张申秋漂亮的房前合影。</h3> <h3>满妹和乔生当时和我们知青玩得最好,年龄也差不多。</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的乔生还有当时的影子,那时乔生只有十四岁左右,很喜欢来我们知青点玩,我们大家也喜欢他。</font></h3> <h3>看看你的手机拍了什么照片?满妹和老四看照片。</h3> <h3>友风大嫂、满妹,我们分别几十年,终于又见面了。</h3> <h3><font color="#010101">终于在几十年后踏上了这块熟悉的土地,我们曾经在这里战天斗地。</font></h3> <h3>这是在袁队长儿子的家,和袁队长老婆友凤大嫂,女儿秋娥,儿子袁德红,合影。</h3> <h3>拍不夠的故乡美景。</h3> <h3>我们知青三姐妹,在枝繁、叶密,像长滿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珍珠似的杨梅树前合影。</h3> <h3>杨梅太好吃了,过来让你吃过夠。</h3> <h3>在这好吃好看的杨梅树前,我要自拍,把自己拍得美美的。</h3> <h3>美丽的风景、美好的心情、漂亮的女人。</h3> <h3>我们终于离开五十年后在曾经走过的桥前合影。</h3> <h3>曾经的乡间小路,现在是可通汽车的水泥路。路两边稻田郁郁葱葱。一派新气象。</h3> <h3>队上的美景,曾经走过的桥,回味无穷。</h3> <h3>朱清海带我们走在村里的竹林路上,朱清海高高的个子,英俊的面孔,年轻时是一个大帅哥。</h3> <h3>“来,抽一根”</h3><h3>生产队长朱钢宝和知青毕盾边抽烟边聊。</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生产队长朱钢宝和朱清海一直陪同我们知青参观第二故乡,还有我们曾经挥洒汗水的土地,向我们介绍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经过经过50年的岁月洗礼,过去的痕迹几乎找不到了,村里的水泥路代替了过去的泥沙路。</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一栋栋的小洋房拔地而起。有的人家还买了汽车。村里几乎家家有网络,大屏幕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热水器,自来水……。城里有的,农村都有。</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但农村有的城里却没有。新鲜的空气,青山绿水,高耸挺拔的翠竹,郁郁葱葱的稻田,散养的土鸡土鸭……。</font></div> <h3>我们五个知青在队上的桥上留影,背后一排排是队上老乡的房子。</h3> <h3>高压线架在在我们队上,过去点煤油灯成为了历史。</h3> <h3><font color="#010101">看!前面就是我们原来住的地方。</font></h3> <h3>明非</h3> <h3><font color="#010101">毕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厌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四</font></h3> <p class="ql-block">静心</p>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还到了神龙谷游玩,去神龙谷要经过我们生产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满妹家就住在神龙谷的大门口,圈起来的红圆圈准备建飞行游乐场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俩姐弟高举花伞站在神龙谷瀑布前</font></h3> <h3>好美的瀑布,我们来看你了。</h3> <h3>我俩在神龙谷前又一次合影。</h3> <h3> “你敢不敢跨过去”?毕盾问</h3><h3>老四回答“这又什么不敢,过就过!”<br></h3> <h3>比我还小,没办法还要喊叔叔。</h3> <h3><font color="#010101">开心!快乐!三姐妹。</font></h3> <h3>开心!开心!真开心!陶醉在美景中。</h3> <h3>重返队上,队上美景如此美丽。</h3> “不要老抽烟,对身体不好!”<div><br></div><div>“知道了,看看手,没有烟了。”</div> <h3>“喂,知道我在哪里吗?我在炎陵县知青阁。”</h3> <h3>在炎陵县城,原来我们毛泽东宣传队的曾红成,现在叫曾凡德在炎陵县财政局退休。请我们知青和村干部在县城”鹅一哥”的酒店吃了一顿丰盛的酒席。</h3><h3>我们村干部在百忙之中陪同我们三天,一直送到县城目送我们汽车返回湘潭,我们非常感动。</h3> <h3>在森林茂密大树遮阴的湘山公园,我看到了那座凝聚着七千多位知青友谊具有重大文化和历史价值的知青阁。有三层楼,一块块黑石碑刻了各公社各大队各生产队知青的名字。</h3> <h3>“看,这是我朱毕盾的名字。”</h3><h3>左找右找没有我们的名字,我们队下五个知青就是他一个人名字,确实有点遗憾啊。</h3> <h3>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厌非姐在湘潭,我和老四欣喜若狂,赶到她的地点,见到了五十年没见面厌非姐,在分别五十年后我们五个在株洲厌非姐家团聚。</h3> <h3><font color="#010101">半个世纪的再次握手。</font></h3> <h3>2016年我和老四到了炎陵县沔渡公社大江大队大江生产队,都不认识我们了,我们第一个找到袁友生老队长,近五十年没见面,一眼认出,一见如故,叫着我们的名字,还有小名,让我们回到几十年前感觉。</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在滿妹侄儿开的农家乐酒店见到了滿妹和乔生俩姐弟。</font></h3> <h3>2016年找到了我们队上会计朱祖林。他的家像世外桃园。周围都是果园,房子里有大电视、洗衣机、热水器、洗衣机……。城市里有的他家都有。</h3> <h3><font color="#010101">杨梅树树高、枝繁、叶密,杨梅像桂圆一般大小,长着许多小小的刺儿,高高地挂在树上,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树上似的。杨梅没熟的时候,是青色的,小小的刺儿硬硬的;等到杨梅熟的时候,刺软了,颜色也变得紫红紫红的,味道酸酸甜甜的,十分诱人。 </font></h3> <h3>我们队上山清水秀,它的四周青山挺拔,一年四季缓缓地流淌着清凌凌的河水。</h3> <h3>清澈的河水缓缓的流动,我们和队上的老乡在这条河里担水喝,洗衣服。</h3> <h3>这棵大树见证了我们当初的知青生活,五十年后长成了参天大树。</h3> <h3>绿幽幽的翠竹屹立在路两旁。</h3> <h3>美景如画</h3> <h3>小河宛如一条闪光的缎带缠绕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h3> <h3>郁郁葱葱,清秀挺拔翠竹耸立在河边。</h3> <h3>滿妹家客厅的天花板上,住着燕子的一家。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飞回来。</h3> <h3>一群小鸭子在水田里悠哉悠哉。</h3> <h3>朱清海的家,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大的院子,而且有两栋房子,在过去是简直不敢想象的。</h3> <h3>三层楼的别墅代替了过去的土坯房,好高级的房子,在城里只有大富翁才有,在农村一栋栋别墅比比皆是。</h3> <h3>沔渡公社一片繁华的景象,各种农付产品应有尽有。过去只有赶集才有这么热闹,现在天天像赶集。</h3> <h3>炎陵县的黄桃誉满天下。我们队每家每户都种黄桃,品质好,快递包送,如果有要黄桃可来我们队上。</h3> <h3>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h3><h3>现在在农村扶贫落实到贫困户,我们原来住的知青房子,房东是贫困户,国家扶贫政策让他家受益,把他的土坯房推掉,帮建起了一栋新房子。勤劳致富的乡亲们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h3> <h3><font color="#010101">看到了原来的大江小学和高音喇叭,非常的亲切。</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