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午夜睡的正香,隠约听到几声敲门声,随后是邻居家的狗阵阵狂吠,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天亮。早五点起床遛弯,碰到邻居打听狗叫的缘由,疲惫的邻居说半夜有人敲门,说红旗渠来了点水,喊他去浇菜地,折腾了一夜水小没浇成。</h3> <h3>菜地我很熟悉,一九六六年红旗渠全线通水,二干渠绕着我们村流过,为了浇水方便,生产队就把靠渠的地规划成了菜地分给农户,每户约有一分多地,主要是种菜自己吃。</h3> <h3>当年在这段渠上有架水车,到了浇水季,队里会根据各家各户菜地远近依次排队,轮到谁家就去2个人手摇水车灌溉。大家都很自觉,井然有序,用不了多少时间就浇完了。我那时十五六岁,已是家里的壮劳力了,摇水车浇地的活对我己不是难事,常一个人就干了。</h3> <h3>从家里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菜地,远远看见渠岸上十几个人在忙碌,走近一打听,方知二干渠己断水二个多月 ,饥渴的菜地嗷嗷待哺。</h3> <h3>在水位高的时候,老百姓常用真空吸管原理抽水,先把水位低的一头堵死,从另一头用水桶把管子灌滿水,然后突然放入水渠,利用水位差和压力将渠水引出来灌溉。这种取水在正常水资源管理上是不允许的,但长期没水使管理成了一纸空文,水渠上游处于优势地位,下游只有忍渴的份了。</h3> <h3>今天也是非正常供水,看来象是渗漏过来的,水小且又黑又臭,根本不能用管子抽水,土办法是把水闸住,然后用水桶提灌,效率虽然很低,力气成倍负出,但毕竞有水可取。</h3> <h3>她家的菜地紧靠渠 ,有地理优势,近水楼台,提水浇了2个多小时解决了问题。</h3> <h3>这家人比较聪明,买了个小型直流电抽水泵,很快把地浇完了。</h3> <h3>再给第二家抽水时水泵没电了,就开来摩托车,接上车载电瓶用。办法总比困难多。</h3> <h3>下游的农户就惨了 ,虽然也修了个小坝,等了半夜,水没了。</h3> <h3>盼水的沮丧可想而知,大半夜的疲惫少不了怨言,也许是我的到来,众口大发议论。说杨贵老书记刚死,红旗渠就没水了,更有仰天高喊:杨贵老书记,红旗渠没水了,你赶快回来吧……耐人寻味。</h3> <h3>上游的可能浇了水,看神情高兴而归。</h3> <h3>不明情况的依然带着希望而至,等待的一定是扫兴而归。渠己干了,连渗漏也没了。</h3> <h3>我亲眼看到,他下到渠底用勺子把水桶淘满,然后再上岸把桶拉上来,为的是救活刚栽的几颗菜苗。</h3> <h3>渠里经常没水,有的干脆不种菜种成了麦子,靠天吃饭,爱旱不旱,爱长不长。</h3> <h3>这家种了向日葵,这些作物都不是耗水的大户。</h3> <h3>缺水,菜地不种菜,改种玉米或其它农作物了。</h3> <h3>因为红旗渠缺水,今年小麦减产三成。有经验的老农说,种小麦讲究“八十三”,意思是小麦播种出苗后农历八月要浇水,十月上冻前要浇水,三月麦苗返青时要浇水,把握住这三个点,想不丰收都不行。错过这三个点,想不减产也不行。今年小麦只浇过一次水,减产是必然的。</h3> <h3>缺水让很多农户种粮积极性望而却步,撂荒现象比比皆是。</h3> <h3>缺水让田间地头的毛毛渠杂草丛地,支离破碎 ,成了摆设。</h3> <h3>红旗渠有着举世瞩目“人工天河”的光辉头衔,每天来参观学习、观光旅游的国内外友人成千上万,是什么原因让二干渠长期断流,让红旗渠在世人面前如此尴尬、蒙羞?没水,还叫渠叫天河吗?</h3> <h3>在我的印像里,一九六六年红旗渠全线通水后在“以粮为纲”的年代,种地保产是第一位的,渠水虽有多时有少时,但少有断流,村西建在干渠上的水电站一直能保证发电。七十年代偶有回乡探亲,从安阳乘车到林州,最大的变化就是林州境内的庄稼长的比安阳境内的好,这是红旗渠的功劳,基本做到旱涝保收。</h3> <h3>是什么缘由让红旗渠处在长期断流的尴尬境地?一位水管人道出了红旗渠的无奈。</h3> <h3>林州在城镇化建设中一点也不落后,几年间从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城很快发展成30万的小城市,高楼林立,农村小青年如果城里没套房都不好在人前讲话,甚至连媳妇都找不上。林州本来就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即使修了红旗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资短缺问题。城镇化与企业的兴起,使原本紧张的水资源短缺更加突出。摆在政府面前的是先保30万人吃水还是保庄稼灌溉,这个连傻子都清楚的事,肯定是先保人吃水,人有水吃就不会闹事,地无水喝最多少收。如此在水少时只能以供应城里吃水为主,兼顾灌溉。经常断流成为必然,这是红旗渠的无奈,欲哭无泪。</h3> <h3>发展是硬道理。林州要发展,“水”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杨贵的后人遇到了新的挑战。一说是新建一管道,将太行大峡谷的南谷洞水库的水穿山越嶺引入林州市区,保障30万人吃水;一说由政府协调从“南水北调”工程分一杯羹,通过提灌引水上山,解决林州百万人吃水问题。无论哪种方案,都是林州人的福份。</h3> <h3><font color="#010101">“治水”的集结号又一次吹响,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和丰厚财力,可能不会像当年修红旗渠时吃糠咽菜、勒紧裤带干,但红旗渠精神永远是山区人民艰苦奋斗、改天換地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引领林州新变化。</font></h3> <h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祝愿红旗渠能長年流水欢唱,不再有断流的无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