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里 血脉相连富拉尔基区库木勒节迎来了富拉尔基村人

潇园一隅

<h1>  6月10日上午,在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翰尔族乡举办的库木勒节的盛会上,有几位来自于黑河市爱晖区坤河乡的特殊的客人,他们穿着达族人的服装,兴高彩烈的与达乡人一起欢度一年一度的盛会。</h1> <h1>  这些客人是谁呢?为什么会在盛会上如此引人关注?原来这些客人所生活的地方,其村名也叫富拉尔基。而且他们的村名,用达翰尔族语翻译也是“红色的岸边”之意。这个小村庄仅有三百多户人家,所居住的村民几乎都是达翰尔族人。这次是由坤河乡人大主席王超群带队,富拉尔基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行五人应邀前来参加我区达翰尔族库木勒节。</h1> <h1>  富拉尔基村委会一行人,是在库木勒节前一天晚上到达富拉尔基区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秋雁、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书记吴超、杜达乡党委书记安海文、乡长沃彦卓出席了接待会。席间,人大副主任王秋雁向客人赠送了党史办编撰的《富拉尔基区之最》作为纪念。在聊起村史时,村长纪双华向大家讲述了富拉尔基村的来历,据他说:在沙俄时期,一部分富拉尔基人迁徙到了黑河南岸,后来当地人问其来处,村民们说是从富拉尔基来的,因此继续延用了富拉尔基这一名称。但是他又说在当地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沙俄时期,屠杀64屯,一部分人是从黑河南岸跑到富拉尔基,之后又迁徙回到黑河市坤河乡的。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没有权威的文史材料来佐证。大家听完后,感慨万千,无论历史如何,这里面一定是有渊源的,而这渊源,使相隔千里的两个地域的富拉尔基人,终于在这共有的民俗节日里相聚。</h1><h1><br></h1> <h3><h1>  在6月10日库木勒节盛会上,富拉尔基村一行人,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看到与本乡本村一样的库木勒盛会,十分激动,心喜之情溢于言表。区里各层面领导纷纷来到富拉尔基村委会班子成员的桌前,以美酒表达对远在黑河的富拉尔基村的亲人的问候。</h1><br></h3><h1><br></h1> <h1>  库木勒节盛会结束后,由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书记吴超率富拉尔基村一行人先后参观了富拉尔基第一重机厂和紫金矿业,同时还来到了红岸公园,在公园的标志石前及周恩来总理的观江纪念石旁拍照留念。在参观紫金矿业时,坤河乡人大主席感慨地说:原本这个企业是要入驻黑河市的,但是因为各种矿产资源与富拉尔基区相差很多,最后这个项目与黑河市失之交臂,在一行五人的惋惜中,王群超主席说:“好在一笔写不出两个富拉尔基来,落户在富拉尔基区和落户在我们那里都是一样的。”</h1><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3></h3><h1>  参观结束后,离退休干部党工委领导及工作人员,将他们送到出城口,在“富拉尔基区欢迎您”的展示牌下,与他们一起合影,此行所有参与的活动与留下的照片,都已将远隔千里的两个富拉尔基连在了一起。坤河乡和富拉尔基村本月15日也将举行盛大的库木勒节,他们也发出了盛情的邀请,原本是一方水土,却因战争而分隔两地的富拉尔基区和村,从此亲如兄弟,虽相隔千里,却血脉相连。</h1><br><h1><br></h1>